可能马上就要用到就注释
不知道有啥用就删,提交记录里写好删了
还可以挪到别的地方,写进文档里,巴拉巴拉,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满足自身需求就好
Shelken 赞了回答 · 1月15日
可能马上就要用到就注释
不知道有啥用就删,提交记录里写好删了
还可以挪到别的地方,写进文档里,巴拉巴拉,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满足自身需求就好
关注 2 回答 2
Shelken 赞了回答 · 1月15日
首先要有代码版本管理,在这个基础上任何版本的代码都只留下当前要用的部分,不用的直接删除。
关注 2 回答 2
Shelken 提出了问题 · 1月14日
想问下大佬是怎么处理暂时用不到的代码?感觉删掉如果以后要重新找git历史又很麻烦。不删掉注释的话又很多很乱。不管的话也感觉太多了不是很爽?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关注 2 回答 2
Shelken 提出了问题 · 1月14日
想问下大佬是怎么处理暂时用不到的代码?感觉删掉如果以后要重新找git历史又很麻烦。不删掉注释的话又很多很乱。不管的话也感觉太多了不是很爽?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关注 2 回答 2
Shelken 收藏了文章 · 2020-11-28
大家好,我是沉默王二。
很多初学编程的同学,经常给我吐槽,说:“二哥,你在敲代码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写着写着看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代码就好像屎一样?”
这里我必须得说一句,初入“江湖”的时候,确实会觉得自己的代码写得很烂,但这么多年下来,这种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
(吹嘛,我也会,哈哈)
那,怎么才能让写出来的代码不那么烂呢?
我的一个经验就是,“拿来主义”,尽量不去重复造轮子。使用那些已经被验证过,足够优质的开源库不仅能够让我们的代码变得优雅,还能够让我们在不断的使用过程当中,学习到编程的精髓。
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先去用,再去学,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牛逼。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今天推荐的这款开源库,名字叫做 strman-java,GitHub 上标星 1.3k,一款超赞的字符串处理工具库,基于 Java 8,语法非常简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怎么用。
Maven 项目只需要在 pom.xml 文件中添加以下依赖即可。
<dependency>
<groupId>com.shekhargulati</groupId>
<artifactId>strman</artifactId>
<version>0.4.0</version>
</dependency>
好了,可以肆无忌惮地调用 strman-java 的 API 了。我会在介绍的时候插入一些源码的介绍,方便同学们更深一步的学习,尽量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把可变字符串参数添加到指定的字符串尾部。
Strman.appen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append 对应的方法是 prepend,把可变字符串参数前置到指定的字符串前面,使用方法如下。
Strman.prepen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默王二沉
把字符串数组添加到指定的字符串尾部。
String [] strs = {"默","王","二"};
Strman.appendArray("沉",strs);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append 内部其实调用的 appendArray,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append(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appends) {
return appendArray(value, appends);
}
当使用可变参数的时候,实际上是先创建了一个数组,该数组的大小就是可变参数的个数,然后将参数放入数组当中,再将数组传递给被调用的方法。
通过观察反编译后的字节码,就能看得到。
Strman.append("沉","默","王","二");
实际等同于:
Strman.append("沉", new String[]{"默", "王", "二"});
再来看一下 appendArray 方法的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appendArray(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appends) {
StringJoiner joiner = new StringJoiner("");
for (String append : appends) {
joiner.add(append);
}
return value + joiner.toString();
}
内部用的 StringJoiner,Java 8 时新增的一个类。构造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指定分隔符:
public StringJoiner(CharSequence delimiter) {
this(delimiter, "", "");
}
第二种,指定分隔符、前缀、后缀:
public StringJoiner(CharSequence delimiter,
CharSequence prefix,
CharSequence suffix) {
this.prefix = prefix.toString();
this.delimiter = delimiter.toString();
this.suffix = suffix.toString();
}
虽然也可以在 StringBuilder 类的帮助下在每个字符串之后附加分隔符,但 StringJoiner 提供了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无需编写大量的代码。
获取指定索引处上的字符。
Strman.at("沉默王二", 0);
Strman.at("沉默王二", -1);
Strman.at("沉默王二", 4);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沉]
Optional[二]
Optional.empty
也就是说,at 可以处理 -(length-1)
到 (length-1)
之内的索引(当索引为负数的时候将从末尾开始查找),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将会返回 Optional.empty
,避免发生空指针。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at(final String value, int index) {
if (isNullOrEmpty(value)) {
return Optional.empty();
}
int length = value.length();
if (index < 0) {
index = length + index;
}
return (index < length && index >= 0) ? Optional.of(String.valueOf(value.charAt(index))) : Optional.empty();
}
本质上,是通过 String 类的 charAt()
方法查找的,但包裹了一层 Optional,就巧妙地躲开了烦人的空指针。
Optional 是 Java 8 时新增的一个类,该类提供了一种用于表示可选值而非空引用的类级别解决方案。
按照指定起始字符和截止字符来返回一个字符串数组。
String [] results = Strman.between("[沉默王二][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between(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tart, final String end) {
String[] parts = value.split(end);
return Arrays.stream(parts).map(subPart -> subPart.substring(subPart.indexOf(start) + start.length()))
.toArray(String[]::new);
}
java.util.Arrays
类是为数组而生的专用工具类,基本上常见的对数组的操作,Arrays 类都考虑到了,stream()
方法可以将数组转换成流:
String[] intro = new String[] { "沉", "默", "王", "二" };
Arrays.stream(intro);
Java 8 新增的 Stream 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开发人员在操作集合(Collection)时的生产力。要想操作流,首先需要有一个数据源,可以是数组或者集合。每次操作都会返回一个新的流对象,方便进行链式操作,但原有的流对象会保持不变。
map()
方法可以把一个流中的元素转化成一个新流中的元素,它可以接收一个 Lambda 表达式作为参数。Lambda 表达式描述了一个代码块(或者叫匿名方法),可以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构造方法或者普通方法以便后续执行。
考虑下面这段代码:
() -> System.out.println("沉默王二")
来从左到右解释一下,()
为 Lambda 表达式的参数列表(本例中没有参数),->
标识这串代码为 Lambda 表达式(也就是说,看到 ->
就知道这是 Lambda),System.out.println("沉默王二")
为要执行的代码,即将“沉默王二”打印到标准输出流。
toArray()
方法可以将流转换成数组,你可能比较好奇的是 String[]::new
,它是什么东东呢?来看一下 toArray()
方法的源码。
<A> A[] toArray(IntFunction<A[]> generator);
也就是说 String[]::new
是一个 IntFunction,一个可以产生所需的新数组的函数,可以通过反编译字节码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String[] strArray = (String[])list.stream().toArray((x$0) -> {
return new String[x$0];
});
也就是相当于返回了一个指定长度的字符串数组。
返回组成字符串的单个字符的数组。
String [] results = Strman.chars("沉默王二");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 默, 王, 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chars(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value.split("");
}
内部是通过 String 类的 split()
方法实现的。
统计字符串中每个字符出现的次数。
Map<Character, Long> map = Strman.charsCount("沉默王二的妹妹叫沉默王三");
System.out.println(map);
结果如下所示:
{的=1, 默=2, 三=1, 妹=2, 沉=2, 叫=1, 王=2, 二=1}
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个方法有意思多了,一步到位,统计出字符串中各个字符出现的次数,来看一下源码吧。
public static Map<Character, Long> charsCount(String input) {
return input.chars().mapToObj(c -> (char) c).collect(groupingBy(identity(), counting()));
}
String 类的 chars()
方法是 Java 9 新增的,它返回一个针对基本类型 int 的流:IntStream。
mapToObj()
方法主要是将 Stream 中的元素进行装箱操作, 转换成一个引用类型的值, 它接收一个 IntFunction 接口, 它是一个 int -> R
的函数接口。
collect()
方法可以把流转成集合 Map。
用单个空格替换掉多个连续的空格。
Strman.collapseWhitespace("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结果如下所示:
Strman.collapseWhitespace("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collapseWhitespac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value.trim().replaceAll("\\s\\s+", " ");
}
内部先用 trim()
方法去掉两侧的空格,然后再用正则表达式将多个连续的空格替换成单个空格。
验证指定的字符串是否包含某个字符串。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沉默王二", "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bbc", "a", false));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true
第三个参数 caseSensitive 是可选项,如果为 false 则表明不区分大小写。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ntains(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needle,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contains(needle);
}
return value.toLowerCase().contains(needle.toLowerCase());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contains()
方法实现,如果不区分大小写,则先调用 toLowerCase()
方法转成小写。
验证指定的字符串是否包含字符串数组中任意一个字符串,或更多。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沉","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沉默","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不","三"}));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true
fals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ntainsAny(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needles,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return Arrays.stream(needles).anyMatch(needle -> contains(value, needle, caseSensitive));
}
Stream 类提供了三个方法可供进行元素匹配,它们分别是:
anyMatch()
,只要有一个元素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true。allMatch()
,只有有一个元素不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false;如果全部匹配,则返回 true。noneMatch()
,只要有一个元素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false;如果全部匹配,则返回 true。验证字符串是否以某个字符串结尾。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dsWith("沉默王二","二"));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dsWith("Abbc", "A", false));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fals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endsWith(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earch, final int position,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nt remainingLength = position - search.length();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indexOf(search, remainingLength) > -1;
}
return value.toLowerCase().indexOf(search.toLowerCase(), remainingLength) > -1;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indexOf()
方法实现。
确保字符串以某个字符串开头,如果该字符串没有以指定的字符串开头,则追加上去。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sureLeft("沉默王二", "沉"));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sureLeft("默王二", "沉"));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ensureLef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prefix,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startsWith(prefix) ? value : prefix + value;
}
String _value = value.toLowerCase();
String _prefix = prefix.toLowerCase();
return _value.startsWith(_prefix) ? value : prefix + value;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startsWith()
方法先进行判断,如果结果为 false,则通过“+”操作符进行连接。
ensureLeft 对应的还有 ensureRight,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把字符串进行 base64 编码。
Strman.base64Encod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5rKJ6buY546L5LqM
Base64 是一种基于 64 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表示方法。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base64Encod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Base64.getEncoder().encodeToString(valu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
内部是通过 Base64 类实现的,Java 8 新增的一个类。
base64Encode 对应的解码方法是 base64Decode,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base64Decode("5rKJ6buY546L5LqM")
如果不可解码的会,会抛出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Last unit does not have enough valid bits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0(Base64.java:763)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Base64.java:535)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Base64.java:558)
at strman.Strman.base64Decode(Strman.java:328)
at com.itwanger.strman.Demo.main(Demo.java:58)
把字符串转成二进制的 Unicode(16 位)。
Strman.binEncod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0110110010001001100111101101100001110011100010110100111010001100
binEncode 对应的方法是 binDecode,把二进制的 Unicode 转成字符串,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binDecode("0110110010001001100111101101100001110011100010110100111010001100");
返回字符串的前 N 个字符。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0));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1));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2));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
Optional[沉]
Optional[沉默]
如果 N 为负数的话,将会抛出 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begin 0, end -1, length 4
at java.base/java.lang.String.checkBoundsBeginEnd(String.java:3319)
at java.base/java.lang.String.substring(String.java:1874)
at strman.Strman.lambda$first$9(Strman.java:414)
at java.base/java.util.Optional.map(Optional.java:265)
at strman.Strman.first(Strman.java:414)
at com.itwanger.strman.Demo.main(Demo.java:68)
针对 N 为负数的情况,我觉得没有之前的 at 方法处理的巧妙。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firs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n) {
return Optional.ofNullable(value).filter(v -> !v.isEmpty()).map(v -> v.substring(0, n));
}
内部是通过 String 类的 substring()
方法实现的,不过没有针对 n 小于 0 的情况做处理。
ofNullable()
方法可以创建一个即可空又可非空的 Optional 对象。
filter()
方法的参数类型为 Predicate(Java 8 新增的一个函数式接口),也就是说可以将一个 Lambda 表达式传递给该方法作为条件,如果表达式的结果为 false,则返回一个 EMPTY 的 Optional 对象,否则返回过滤后的 Optional 对象。
map()
方法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原有 Optional 对象转换为一个新的 Optional 对象,原有的 Optional 对象不会更改。
first 对应的的是 last 方法,返回字符串的后 N 个字符。
返回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
Strman.hea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head(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first(value, 1);
}
内部是通过调用 first()
方法实现的,只不过 N 为 1。
检查两个字符串是否不等。
Strman.unequal("沉默王二","沉默王三");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unequal(final String first, final String second) {
return !Objects.equals(first, second);
}
内部是通过 Objects.equals()
方法进行判断的,由于 String 类重写了 equals()
方法,也就是说,实际上还是通过 String 类的 equals()
方法进行判断的。
把字符串插入到指定索引处。
Strman.insert("沉默二","王",2);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inser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ubstr, final int index) {
if (index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value.substring(0, index), substr, value.substring(index));
}
如果索引超出字符串长度,直接返回原字符串;否则调用 append()
方法将指定字符串插入到对应索引处。
对字符串重复指定次数。
Strman.repeat("沉默王二", 3);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沉默王二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pea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multiplier) {
return Stream.generate(() -> value).limit(multiplier).collect(joining());
}
Stream.generate()
生成的 Stream,默认是串行(相对 parallel 而言)但无序的(相对 ordered 而言)。由于它是无限的,在管道中,必须利用 limit 之类的操作限制 Stream 大小。
collect(joining())
可以将流转成字符串。
返回给定长度的新字符串,以便填充字符串的开头。
Strman.leftPad("王二","沉默",6);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沉默沉默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leftPad(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pad, final int length) {
if (value.length() > 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repeat(pad, length - value.length()), value);
}
内部会先调用 repeat()
方法进行补位,然后再调用 append()
方法拼接。
leftPad 方法对应的是 rightPad,填充字符串的末尾。
19)removeEmptyStrings,从字符串数组中移除空字符串。
String [] results = Strman.removeEmptyStrings(new String[]{"沉", " ", " ", "默王二"});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 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moveEmptyStrings(String[] strings) {
if (Objects.isNull(strings))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nput array should not be null");
}
return Arrays.stream(strings).filter(str -> str != null && !str.trim().isEmpty()).toArray(String[]::new);
}
通过 Stream 的 filter()
方法过滤掉了空格。
反转字符串。
Strman.revers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二王默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vers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new StringBuilder(value).reverse().toString();
}
内部是通过 StringBuilder
类的 reverse()
方法进行反转的。
对字符串进行截断,但不会破坏单词的完整性。
Strman.safeTruncate("Java is the best",13,"...");
结果如下所示:
Java is...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safeTruncate(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length, final String filler) {
if (length == 0) {
return "";
}
if (length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String[] words = words(value);
StringJoiner result = new StringJoiner(" ");
int spaceCount = 0;
for (String word : words) {
if (result.length() + word.length() + filler.length() + spaceCount > length) {
break;
} else {
result.add(word);
spaceCount++;
}
}
return append(result.toString(), filler);
}
先调用 words()
方法对字符串进行单词分割,然后按照长度进行截断,最后调用 append()
方法填充上补位符。
safeTruncate 对应的是 truncate,可能会破坏单词的完整性,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truncate("Java is the best",13,"...")
结果如下所示:
Java is th...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truncate(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length, final String filler) {
if (length == 0) {
return "";
}
if (length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value.substring(0, length - filler.length()), filler);
}
就是单纯的切割和补位,没有对单词进行保护。
对字符串重新洗牌。
Strman.shuffl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王默二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shuffle(final String value) {
String[] chars = chars(value);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for (int i = 0; i < chars.length; i++) {
int r = random.nextInt(chars.length);
String tmp = chars[i];
chars[i] = chars[r];
chars[r] = tmp;
}
return Arrays.stream(chars).collect(joining());
}
调用 chars()
方法把字符串拆分为字符串数组,然后遍历对其重排,最后通过 Stream 转成新的字符串。
Strman 中还有很多其他巧妙的字符串处理方法,比如说把字符串按照指定的前后缀进行包裹 surround 等等,同学们可以参考 Strman 的官方文档进行学习:
https://github.com/shekhargul...
PS:最近有小伙伴私信我要一份优质的 Java 教程,我在 GitHub 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一份,115k star,真的非常不错,来看一下目录:
花了三个半小时把这份教程整理成 PDF 后,我发给了小伙伴,他“啪”的一下就发过来了私信,很快啊,“二哥,你也太用心了,这份教程的质量真的高,不服不行!”
如果你也对这份 PDF 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获取。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T0l5ynzAQLF--efyRHzQw 密码:dz95
多说一句,遇到好的资源,在让它吃灰的同时,能学一点就赚一点,对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我们比其他人多学到了那么一点点,那是不是就超越了呢?
点个赞吧,希望更多的人看得到!
查看原文Shelken 赞了文章 · 2020-11-28
大家好,我是沉默王二。
很多初学编程的同学,经常给我吐槽,说:“二哥,你在敲代码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写着写着看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代码就好像屎一样?”
这里我必须得说一句,初入“江湖”的时候,确实会觉得自己的代码写得很烂,但这么多年下来,这种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
(吹嘛,我也会,哈哈)
那,怎么才能让写出来的代码不那么烂呢?
我的一个经验就是,“拿来主义”,尽量不去重复造轮子。使用那些已经被验证过,足够优质的开源库不仅能够让我们的代码变得优雅,还能够让我们在不断的使用过程当中,学习到编程的精髓。
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先去用,再去学,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牛逼。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今天推荐的这款开源库,名字叫做 strman-java,GitHub 上标星 1.3k,一款超赞的字符串处理工具库,基于 Java 8,语法非常简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怎么用。
Maven 项目只需要在 pom.xml 文件中添加以下依赖即可。
<dependency>
<groupId>com.shekhargulati</groupId>
<artifactId>strman</artifactId>
<version>0.4.0</version>
</dependency>
好了,可以肆无忌惮地调用 strman-java 的 API 了。我会在介绍的时候插入一些源码的介绍,方便同学们更深一步的学习,尽量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把可变字符串参数添加到指定的字符串尾部。
Strman.appen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append 对应的方法是 prepend,把可变字符串参数前置到指定的字符串前面,使用方法如下。
Strman.prepen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默王二沉
把字符串数组添加到指定的字符串尾部。
String [] strs = {"默","王","二"};
Strman.appendArray("沉",strs);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append 内部其实调用的 appendArray,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append(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appends) {
return appendArray(value, appends);
}
当使用可变参数的时候,实际上是先创建了一个数组,该数组的大小就是可变参数的个数,然后将参数放入数组当中,再将数组传递给被调用的方法。
通过观察反编译后的字节码,就能看得到。
Strman.append("沉","默","王","二");
实际等同于:
Strman.append("沉", new String[]{"默", "王", "二"});
再来看一下 appendArray 方法的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appendArray(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appends) {
StringJoiner joiner = new StringJoiner("");
for (String append : appends) {
joiner.add(append);
}
return value + joiner.toString();
}
内部用的 StringJoiner,Java 8 时新增的一个类。构造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指定分隔符:
public StringJoiner(CharSequence delimiter) {
this(delimiter, "", "");
}
第二种,指定分隔符、前缀、后缀:
public StringJoiner(CharSequence delimiter,
CharSequence prefix,
CharSequence suffix) {
this.prefix = prefix.toString();
this.delimiter = delimiter.toString();
this.suffix = suffix.toString();
}
虽然也可以在 StringBuilder 类的帮助下在每个字符串之后附加分隔符,但 StringJoiner 提供了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无需编写大量的代码。
获取指定索引处上的字符。
Strman.at("沉默王二", 0);
Strman.at("沉默王二", -1);
Strman.at("沉默王二", 4);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沉]
Optional[二]
Optional.empty
也就是说,at 可以处理 -(length-1)
到 (length-1)
之内的索引(当索引为负数的时候将从末尾开始查找),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将会返回 Optional.empty
,避免发生空指针。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at(final String value, int index) {
if (isNullOrEmpty(value)) {
return Optional.empty();
}
int length = value.length();
if (index < 0) {
index = length + index;
}
return (index < length && index >= 0) ? Optional.of(String.valueOf(value.charAt(index))) : Optional.empty();
}
本质上,是通过 String 类的 charAt()
方法查找的,但包裹了一层 Optional,就巧妙地躲开了烦人的空指针。
Optional 是 Java 8 时新增的一个类,该类提供了一种用于表示可选值而非空引用的类级别解决方案。
按照指定起始字符和截止字符来返回一个字符串数组。
String [] results = Strman.between("[沉默王二][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between(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tart, final String end) {
String[] parts = value.split(end);
return Arrays.stream(parts).map(subPart -> subPart.substring(subPart.indexOf(start) + start.length()))
.toArray(String[]::new);
}
java.util.Arrays
类是为数组而生的专用工具类,基本上常见的对数组的操作,Arrays 类都考虑到了,stream()
方法可以将数组转换成流:
String[] intro = new String[] { "沉", "默", "王", "二" };
Arrays.stream(intro);
Java 8 新增的 Stream 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开发人员在操作集合(Collection)时的生产力。要想操作流,首先需要有一个数据源,可以是数组或者集合。每次操作都会返回一个新的流对象,方便进行链式操作,但原有的流对象会保持不变。
map()
方法可以把一个流中的元素转化成一个新流中的元素,它可以接收一个 Lambda 表达式作为参数。Lambda 表达式描述了一个代码块(或者叫匿名方法),可以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构造方法或者普通方法以便后续执行。
考虑下面这段代码:
() -> System.out.println("沉默王二")
来从左到右解释一下,()
为 Lambda 表达式的参数列表(本例中没有参数),->
标识这串代码为 Lambda 表达式(也就是说,看到 ->
就知道这是 Lambda),System.out.println("沉默王二")
为要执行的代码,即将“沉默王二”打印到标准输出流。
toArray()
方法可以将流转换成数组,你可能比较好奇的是 String[]::new
,它是什么东东呢?来看一下 toArray()
方法的源码。
<A> A[] toArray(IntFunction<A[]> generator);
也就是说 String[]::new
是一个 IntFunction,一个可以产生所需的新数组的函数,可以通过反编译字节码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String[] strArray = (String[])list.stream().toArray((x$0) -> {
return new String[x$0];
});
也就是相当于返回了一个指定长度的字符串数组。
返回组成字符串的单个字符的数组。
String [] results = Strman.chars("沉默王二");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 默, 王, 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chars(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value.split("");
}
内部是通过 String 类的 split()
方法实现的。
统计字符串中每个字符出现的次数。
Map<Character, Long> map = Strman.charsCount("沉默王二的妹妹叫沉默王三");
System.out.println(map);
结果如下所示:
{的=1, 默=2, 三=1, 妹=2, 沉=2, 叫=1, 王=2, 二=1}
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个方法有意思多了,一步到位,统计出字符串中各个字符出现的次数,来看一下源码吧。
public static Map<Character, Long> charsCount(String input) {
return input.chars().mapToObj(c -> (char) c).collect(groupingBy(identity(), counting()));
}
String 类的 chars()
方法是 Java 9 新增的,它返回一个针对基本类型 int 的流:IntStream。
mapToObj()
方法主要是将 Stream 中的元素进行装箱操作, 转换成一个引用类型的值, 它接收一个 IntFunction 接口, 它是一个 int -> R
的函数接口。
collect()
方法可以把流转成集合 Map。
用单个空格替换掉多个连续的空格。
Strman.collapseWhitespace("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结果如下所示:
Strman.collapseWhitespace("沉默王二 一枚有趣的程序员")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collapseWhitespac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value.trim().replaceAll("\\s\\s+", " ");
}
内部先用 trim()
方法去掉两侧的空格,然后再用正则表达式将多个连续的空格替换成单个空格。
验证指定的字符串是否包含某个字符串。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沉默王二", "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bbc", "a", false));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true
第三个参数 caseSensitive 是可选项,如果为 false 则表明不区分大小写。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ntains(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needle,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contains(needle);
}
return value.toLowerCase().contains(needle.toLowerCase());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contains()
方法实现,如果不区分大小写,则先调用 toLowerCase()
方法转成小写。
验证指定的字符串是否包含字符串数组中任意一个字符串,或更多。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沉","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沉默","三"}));
System.out.println(Strman.containsAny("沉默王二", new String [] {"不","三"}));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true
fals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ntainsAny(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needles,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return Arrays.stream(needles).anyMatch(needle -> contains(value, needle, caseSensitive));
}
Stream 类提供了三个方法可供进行元素匹配,它们分别是:
anyMatch()
,只要有一个元素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true。allMatch()
,只有有一个元素不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false;如果全部匹配,则返回 true。noneMatch()
,只要有一个元素匹配传入的条件,就返回 false;如果全部匹配,则返回 true。验证字符串是否以某个字符串结尾。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dsWith("沉默王二","二"));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dsWith("Abbc", "A", false));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fals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endsWith(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earch, final int position,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nt remainingLength = position - search.length();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indexOf(search, remainingLength) > -1;
}
return value.toLowerCase().indexOf(search.toLowerCase(), remainingLength) > -1;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indexOf()
方法实现。
确保字符串以某个字符串开头,如果该字符串没有以指定的字符串开头,则追加上去。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sureLeft("沉默王二", "沉"));
System.out.println(Strman.ensureLeft("默王二", "沉"));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ensureLef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prefix, final boolean caseSensitive) {
if (caseSensitive) {
return value.startsWith(prefix) ? value : prefix + value;
}
String _value = value.toLowerCase();
String _prefix = prefix.toLowerCase();
return _value.startsWith(_prefix) ? value : prefix + value;
}
内部通过 String 类的 startsWith()
方法先进行判断,如果结果为 false,则通过“+”操作符进行连接。
ensureLeft 对应的还有 ensureRight,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把字符串进行 base64 编码。
Strman.base64Encod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5rKJ6buY546L5LqM
Base64 是一种基于 64 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表示方法。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base64Encod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Base64.getEncoder().encodeToString(valu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
内部是通过 Base64 类实现的,Java 8 新增的一个类。
base64Encode 对应的解码方法是 base64Decode,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base64Decode("5rKJ6buY546L5LqM")
如果不可解码的会,会抛出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Last unit does not have enough valid bits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0(Base64.java:763)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Base64.java:535)
at java.base/java.util.Base64$Decoder.decode(Base64.java:558)
at strman.Strman.base64Decode(Strman.java:328)
at com.itwanger.strman.Demo.main(Demo.java:58)
把字符串转成二进制的 Unicode(16 位)。
Strman.binEncod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0110110010001001100111101101100001110011100010110100111010001100
binEncode 对应的方法是 binDecode,把二进制的 Unicode 转成字符串,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binDecode("0110110010001001100111101101100001110011100010110100111010001100");
返回字符串的前 N 个字符。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0));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1));
System.out.println(Strman.first("沉默王二", 2));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
Optional[沉]
Optional[沉默]
如果 N 为负数的话,将会抛出 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begin 0, end -1, length 4
at java.base/java.lang.String.checkBoundsBeginEnd(String.java:3319)
at java.base/java.lang.String.substring(String.java:1874)
at strman.Strman.lambda$first$9(Strman.java:414)
at java.base/java.util.Optional.map(Optional.java:265)
at strman.Strman.first(Strman.java:414)
at com.itwanger.strman.Demo.main(Demo.java:68)
针对 N 为负数的情况,我觉得没有之前的 at 方法处理的巧妙。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firs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n) {
return Optional.ofNullable(value).filter(v -> !v.isEmpty()).map(v -> v.substring(0, n));
}
内部是通过 String 类的 substring()
方法实现的,不过没有针对 n 小于 0 的情况做处理。
ofNullable()
方法可以创建一个即可空又可非空的 Optional 对象。
filter()
方法的参数类型为 Predicate(Java 8 新增的一个函数式接口),也就是说可以将一个 Lambda 表达式传递给该方法作为条件,如果表达式的结果为 false,则返回一个 EMPTY 的 Optional 对象,否则返回过滤后的 Optional 对象。
map()
方法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原有 Optional 对象转换为一个新的 Optional 对象,原有的 Optional 对象不会更改。
first 对应的的是 last 方法,返回字符串的后 N 个字符。
返回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
Strman.head("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Optional[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Optional<String> head(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first(value, 1);
}
内部是通过调用 first()
方法实现的,只不过 N 为 1。
检查两个字符串是否不等。
Strman.unequal("沉默王二","沉默王三");
结果如下所示:
true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boolean unequal(final String first, final String second) {
return !Objects.equals(first, second);
}
内部是通过 Objects.equals()
方法进行判断的,由于 String 类重写了 equals()
方法,也就是说,实际上还是通过 String 类的 equals()
方法进行判断的。
把字符串插入到指定索引处。
Strman.insert("沉默二","王",2);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inser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substr, final int index) {
if (index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value.substring(0, index), substr, value.substring(index));
}
如果索引超出字符串长度,直接返回原字符串;否则调用 append()
方法将指定字符串插入到对应索引处。
对字符串重复指定次数。
Strman.repeat("沉默王二", 3);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王二沉默王二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peat(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multiplier) {
return Stream.generate(() -> value).limit(multiplier).collect(joining());
}
Stream.generate()
生成的 Stream,默认是串行(相对 parallel 而言)但无序的(相对 ordered 而言)。由于它是无限的,在管道中,必须利用 limit 之类的操作限制 Stream 大小。
collect(joining())
可以将流转成字符串。
返回给定长度的新字符串,以便填充字符串的开头。
Strman.leftPad("王二","沉默",6);
结果如下所示:
沉默沉默沉默沉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leftPad(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String pad, final int length) {
if (value.length() > 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repeat(pad, length - value.length()), value);
}
内部会先调用 repeat()
方法进行补位,然后再调用 append()
方法拼接。
leftPad 方法对应的是 rightPad,填充字符串的末尾。
19)removeEmptyStrings,从字符串数组中移除空字符串。
String [] results = Strman.removeEmptyStrings(new String[]{"沉", " ", " ", "默王二"});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ults));
结果如下所示:
[沉, 默王二]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moveEmptyStrings(String[] strings) {
if (Objects.isNull(strings))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nput array should not be null");
}
return Arrays.stream(strings).filter(str -> str != null && !str.trim().isEmpty()).toArray(String[]::new);
}
通过 Stream 的 filter()
方法过滤掉了空格。
反转字符串。
Strman.revers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二王默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reverse(final String value) {
return new StringBuilder(value).reverse().toString();
}
内部是通过 StringBuilder
类的 reverse()
方法进行反转的。
对字符串进行截断,但不会破坏单词的完整性。
Strman.safeTruncate("Java is the best",13,"...");
结果如下所示:
Java is...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safeTruncate(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length, final String filler) {
if (length == 0) {
return "";
}
if (length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String[] words = words(value);
StringJoiner result = new StringJoiner(" ");
int spaceCount = 0;
for (String word : words) {
if (result.length() + word.length() + filler.length() + spaceCount > length) {
break;
} else {
result.add(word);
spaceCount++;
}
}
return append(result.toString(), filler);
}
先调用 words()
方法对字符串进行单词分割,然后按照长度进行截断,最后调用 append()
方法填充上补位符。
safeTruncate 对应的是 truncate,可能会破坏单词的完整性,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Strman.truncate("Java is the best",13,"...")
结果如下所示:
Java is th...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truncate(final String value, final int length, final String filler) {
if (length == 0) {
return "";
}
if (length >= value.length()) {
return value;
}
return append(value.substring(0, length - filler.length()), filler);
}
就是单纯的切割和补位,没有对单词进行保护。
对字符串重新洗牌。
Strman.shuffle("沉默王二");
结果如下所示:
王默二沉
来看一下源码:
public static String shuffle(final String value) {
String[] chars = chars(value);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for (int i = 0; i < chars.length; i++) {
int r = random.nextInt(chars.length);
String tmp = chars[i];
chars[i] = chars[r];
chars[r] = tmp;
}
return Arrays.stream(chars).collect(joining());
}
调用 chars()
方法把字符串拆分为字符串数组,然后遍历对其重排,最后通过 Stream 转成新的字符串。
Strman 中还有很多其他巧妙的字符串处理方法,比如说把字符串按照指定的前后缀进行包裹 surround 等等,同学们可以参考 Strman 的官方文档进行学习:
https://github.com/shekhargul...
PS:最近有小伙伴私信我要一份优质的 Java 教程,我在 GitHub 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一份,115k star,真的非常不错,来看一下目录:
花了三个半小时把这份教程整理成 PDF 后,我发给了小伙伴,他“啪”的一下就发过来了私信,很快啊,“二哥,你也太用心了,这份教程的质量真的高,不服不行!”
如果你也对这份 PDF 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获取。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T0l5ynzAQLF--efyRHzQw 密码:dz95
多说一句,遇到好的资源,在让它吃灰的同时,能学一点就赚一点,对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我们比其他人多学到了那么一点点,那是不是就超越了呢?
点个赞吧,希望更多的人看得到!
查看原文赞 4 收藏 3 评论 0
Shelken 赞了文章 · 2020-11-27
基本原理流程,3个线程以及之间的关联;
- 主:binlog线程——记录下所有改变了数据库数据的语句,放进master上的binlog中;
- 从:io线程——在使用start slave 之后,负责从master上拉取 binlog 内容,放进 自己的relay log中;
- 从:sql执行线程——执行relay log中的语句;
(1)、问5点不同;
1>.InnoDB支持事物,而MyISAM不支持事物
2>.InnoDB支持行级锁,而MyISAM支持表级锁
3>.InnoDB支持MVCC, 而MyISAM不支持
4>.InnoDB支持外键,而MyISAM不支持
5>.InnoDB不支持全文索引,而MyISAM支持。
(2)、innodb引擎的4大特性
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二次写(double write),自适应哈希索引(ahi),预读(read ahead)
(3)、2者selectcount(*)哪个更快,为什么
myisam更快,因为myisam内部维护了一个计数器,可以直接调取。
(1)、varchar与char的区别
char是一种固定长度的类型,varchar则是一种可变长度的类型
(2)、varchar(50)中50的涵义
最多存放50个字符,varchar(50)和(200)存储hello所占空间一样,但后者在排序时会消耗更多内存,因为order by col采用fixed_length计算col长度(memory引擎也一样)
(3)、int(20)中20的涵义
是指显示字符的长度
但要加参数的,最大为255,比如它是记录行数的id,插入10笔资料,它就显示00000000001 ~~~00000000010,当字符的位数超过11,它也只显示11位,如果你没有加那个让它未满11位就前面加0的参数,它不会在前面加0
20表示最大显示宽度为20,但仍占4字节存储,存储范围不变;
(4)、mysql为什么这么设计
对大多数应用没有意义,只是规定一些工具用来显示字符的个数;int(1)和int(20)存储和计算均一样;
(1)、有多少种日志;
错误日志:记录出错信息,也记录一些警告信息或者正确的信息。
查询日志:记录所有对数据库请求的信息,不论这些请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执行。
慢查询日志:设置一个阈值,将运行时间超过该值的所有SQL语句都记录到慢查询的日志文件中。
二进制日志:记录对数据库执行更改的所有操作。
中继日志:
事务日志:
(2)、事物的4种隔离级别
隔离级别
读未提交(RU)
读已提交(RC)
可重复读(RR)
串行
(3)、事务是如何通过日志来实现的,说得越深入越好。
事务日志是通过redo和innodb的存储引擎日志缓冲(Innodb log buffer)来实现的,当开始一个事务的时候,会记录该事务的lsn(log sequence number)号; 当事务执行时,会往InnoDB存储引擎的日志的日志缓存里面插入事务日志;当事务提交时,必须将存储引擎的日志缓冲写入磁盘(通过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来控制),也就是写数据前,需要先写日志。这种方式称为“预写日志方式”
Statement: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sql都会记录在binlog中。
优点:不需要记录每一行的变化,减少了binlog日志量,节约了IO,提高性能。(相比row能节约多少性能 与日志量,这个取决于应用的SQL情况,正常同一条记录修改或者插入row格式所产生的日志量还小于Statement产生的日志量,但是考虑到如果带条 件的update操作,以及整表删除,alter表等操作,ROW格式会产生大量日志,因此在考虑是否使用ROW格式日志时应该跟据应用的实际情况,其所 产生的日志量会增加多少,以及带来的IO性能问题。)
缺点:由于记录的只是执行语句,为了这些语句能在slave上正确运行,因此还必须记录每条语句在执行的时候的 一些相关信息,以保证所有语句能在slave得到和在master端执行时候相同 的结果。另外mysql 的复制,像一些特定函数功能,slave可与master上要保持一致会有很多相关问题(如sleep()函数, last_insert_id(),以及user-defined functions(udf)会出现问题).
使用以下函数的语句也无法被复制:
- LOAD_FILE()
- UUID()
- USER()
- FOUND_ROWS()
- SYSDATE() (除非启动时启用了 --sysdate-is-now 选项)
同时在INSERT …SELECT 会产生比 RBR 更多的行级锁
2.Row:不记录sql语句上下文相关信息,仅保存哪条记录被修改。
优点: binlog中可以不记录执行的sql语句的上下文相关的信息,仅需要记录那一条记录被修改成什么了。所以rowlevel的日志内容会非常清楚的记录下 每一行数据修改的细节。而且不会出现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存储过程,或function,以及trigger的调用和触发无法被正确复制的问题
缺点:所有的执行的语句当记录到日志中的时候,都将以每行记录的修改来记录,这样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日志内容,比 如一条update语句,修改多条记录,则binlog中每一条修改都会有记录,这样造成binlog日志量会很大,特别是当执行alter table之类的语句的时候,由于表结构修改,每条记录都发生改变,那么该表每一条记录都会记录到日志中。
3.Mixedlevel: 是以上两种level的混合使用,一般的语句修改使用statment格式保存binlog,如一些函数,statement无法完成主从复制的操作,则 采用row格式保存binlog,MySQL会根据执行的每一条具体的sql语句来区分对待记录的日志形式,也就是在Statement和Row之间选择 一种.新版本的MySQL中队row level模式也被做了优化,并不是所有的修改都会以row level来记录,像遇到表结构变更的时候就会以statement模式来记录。至于update或者delete等修改数据的语句,还是会记录所有行的 变更。
1、列出所有进程 show processlist,观察所有进程 ,多秒没有状态变化的(干掉)
2、查看超时日志或者错误日志 (做了几年开发,一般会是查询以及大批量的插入会导致cpu与i/o上涨,当然不排除网络状态突然断了,,导致一个请求服务器只接受到一半,比如where子句或分页子句没有发送,,当然的一次被坑经历)
(1)、explain出来的各种item的意义;
select_type
表示查询中每个select子句的类型
type
表示MySQL在表中找到所需行的方式,又称“访问类型”
possible_keys
指出MySQL能使用哪个索引在表中找到行,查询涉及到的字段上若存在索引,则该索引将被列出,但不一定被查询使用
key
显示MySQL在查询中实际使用的索引,若没有使用索引,显示为NULL
key_len
表示索引中使用的字节数,可通过该列计算查询中使用的索引的长度
ref
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Extra
包含不适合在其他列中显示但十分重要的额外信息
(2)、profile的意义以及使用场景;
查询到 SQL 会执行多少时间, 并看出 CPU/Memory 使用量, 执行过程中 Systemlock, Table lock 花多少时间等等
(1)、备份计划;
这里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您别说那种1小时1全备什么的就行
(2)、备份恢复时间;
这里跟机器,尤其是硬盘的速率有关系,以下列举几个仅供参考
20G的2分钟(mysqldump)
80G的30分钟(mysqldump)
111G的30分钟(mysqldump)
288G的3小时(xtra)
3T的4小时(xtra)
逻辑导入时间一般是备份时间的5倍以上
(3)、xtrabackup实现原理
在InnoDB内部会维护一个redo日志文件,我们也可以叫做事务日志文件。事务日志会存储每一个InnoDB表数据的记录修改。当InnoDB启动时,InnoDB会检查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并执行两个步骤:它应用(前滚)已经提交的事务日志到数据文件,并将修改过但没有提交的数据进行回滚操作。
--skip-extended-insert
[root@helei-zhuanshu ~]# mysqldump -uroot -p helei --skip-extended-insert
Enter password:
KEY `idx_c1` (`c1`),
KEY `idx_c2` (`c2`)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51 DEFAULT CHARSET=latin1;
/*!40101 SET character_set_client = @saved_cs_client */;
--
-- Dumping data for table `helei`
--
LOCK TABLES `helei` WRITE;
/*!40000 ALTER TABLE `helei` DISABLE KEYS */;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1,32,37,38,'2016-10-18 06:19:24','susususususususususususu');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2,37,46,21,'2016-10-18 06:19:24','susususususu');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3,21,5,14,'2016-10-18 06:19:24','susu');
puppet,dsh
(1)、读取参数
global buffer pool以及 local buffer;
(2)、写入参数;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3)、与IO相关的参数;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8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8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4)、缓存参数以及缓存的适用场景。
query cache/query_cache_type
并不是所有表都适合使用query cache。造成query cache失效的原因主要是相应的table发生了变更第一个:读操作多的话看看比例,简单来说,如果是用户清单表,或者说是数据比例比较固定,比如说商品列表,是可以打开的,前提是这些库比较集中,数据库中的实务比较小。
第二个:我们“行骗”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竞标的时候压测,把query cache打开,还是能收到qps激增的效果,当然前提示前端的连接池什么的都配置一样。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写入的居多,访问量并不多,那么就不要打开,例如社交网站的,10%的人产生内容,其余的90%都在消费,打开还是效果很好的,但是你如果是qq消息,或者聊天,那就很要命。
第三个:小网站或者没有高并发的无所谓,高并发下,会看到 很多 qcache 锁 等待,所以一般高并发下,不建议打开query cache
监控的工具有很多,例如zabbix,lepus,我这里用的是lepus
主从一致性校验有多种工具 例如checksum、mysqldiff、pt-table-checksum等
如果是utf8字符集的话,需要升级至utf8_mb4方可支持
这个大家维护的方法都不同,我一般是直接在生产库进行注释,利用工具导出成excel方便流通。
拆带来的问题:连接消耗 + 存储拆分空间;不拆可能带来的问题:查询性能;
1、如果能容忍拆分带来的空间问题,拆的话最好和经常要查询的表的主键在物理结构上放置在一起(分区) 顺序IO,减少连接消耗,最后这是一个文本列再加上一个全文索引来尽量抵消连接消耗
2、如果能容忍不拆分带来的查询性能损失的话:上面的方案在某个极致条件下肯定会出现问题,那么不拆就是最好的选择
InnoDB是基于索引来完成行锁
例: select * from tab_with_index where id = 1 for update;
for update 可以根据条件来完成行锁锁定,并且 id 是有索引键的列,
如果 id 不是索引键那么InnoDB将完成表锁,,并发将无从谈起
一个6亿的表a,一个3亿的表b,通过外间tid关联,你如何最快的查询出满足条件的第50000到第50200中的这200条数据记录。
1、如果A表TID是自增长,并且是连续的,B表的ID为索引
select * from a,b where a.tid = b.id and a.tid>500000 limit 200;
2、如果A表的TID不是连续的,那么就需要使用覆盖索引.TID要么是主键,要么是辅助索引,B表ID也需要有索引。
select * from b , (select tid from a limit 50000,200) a where b.id = a .tid;
存储过程是一些预编译的SQL语句。
1、更加直白的理解:存储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记录集,它是由一些T-SQL语句组成的代码块,这些T-SQL语句代码像一个方法一样实现一些功能(对单表或多表的增删改查),然后再给这个代码块取一个名字,在用到这个功能的时候调用他就行了。
2、存储过程是一个预编译的代码块,执行效率比较高,一个存储过程替代大量T_SQL语句 ,可以降低网络通信量,提高通信速率,可以一定程度上确保数据安全
1、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或多个列的值进行排序的结构,是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
2、索引就是加快检索表中数据的方法。数据库的索引类似于书籍的索引。在书籍中,索引允许用户不必翻阅完整个书就能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在数据库中,索引也允许数据库程序迅速地找到表中的数据,而不必扫描整个数据库。
MySQL数据库几个基本的索引类型: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全文索引
1、索引加快数据库的检索速度
2、索引降低了插入、删除、修改等维护任务的速度
3、唯一索引可以确保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4、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5、索引需要占物理和数据空间
事务(Transaction)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所谓的事务,它是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是数据库维护数据一致性的单位,在每个事务结束时,都能保持数据一致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的并发控制的任务是确保在多个事务同时存取数据库中同一数据时不破坏事务的隔离性和统一性以及数据库的统一性。乐观并发控制(乐观锁)和悲观并发控制(悲观锁)是并发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
悲观锁:假定会发生并发冲突,屏蔽一切可能违反数据完整性的操作
乐观锁:假设不会发生并发冲突,只在提交操作时检查是否违反数据完整性。
通常,通过索引查询数据比全表扫描要快.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的代价.
1、索引需要空间来存储,也需要定期维护, 每当有记录在表中增减或索引列被修改时,索引本身也会被修改. 这意味着每条记录的INSERT,DELETE,UPDATE将为此多付出4,5 次的磁盘I/O. 因为索引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和处理,那些不必要的索引反而会使查询反应时间变慢.使用索引查询不一定能提高查询性能,索引范围查询(INDEX RANGE SCAN)适用于两种情况:
2、基于一个范围的检索,一般查询返回结果集小于表中记录数的30%
3、基于非唯一性索引的检索
SQL中的drop、delete、truncate都表示删除,但是三者有一些差别
1、delete和truncate只删除表的数据不删除表的结构
2、速度,一般来说: drop> truncate >delete
3、delete语句是dml,这个操作会放到rollback segement中,事务提交之后才生效;
4、如果有相应的trigger,执行的时候将被触发. truncate,drop是ddl, 操作立即生效,原数据不放到rollback segment中,不能回滚. 操作不触发trigger.
1、不再需要一张表的时候,用drop
2、想删除部分数据行时候,用delete,并且带上where子句
3、保留表而删除所有数据的时候用truncate
1、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一个属性可以为作为一个超键,多个属性组合在一起也可以作为一个超键。超键包含候选键和主键。
2、候选键:是最小超键,即没有冗余元素的超键。
3、主键:数据库表中对储存数据对象予以唯一和完整标识的数据列或属性的组合。一个数据列只能有一个主键,且主键的取值不能缺失,即不能为空值(Null)。
4、外键:在一个表中存在的另一个表的主键称此表的外键。
1、视图是一种虚拟的表,具有和物理表相同的功能。可以对视图进行增,改,查,操作,试图通常是有一个表或者多个表的行或列的子集。对视图的修改不影响基本表。它使得我们获取数据更容易,相比多表查询。
2、只暴露部分字段给访问者,所以就建一个虚表,就是视图。
3、查询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表,而查询者希望以统一的方式查询,这样也可以建立一个视图,把多个表查询结果联合起来,查询者只需要直接从视图中获取数据,不必考虑数据来源于不同表所带来的差异
第一范式(1NF):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第二范式(2NF):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第三范式(3NF):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数据表中如果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所谓传递函数依赖,指的是如 果存在"A → B → C"的决定关系,则C传递函数依赖于A。因此,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表应该不存在如下依赖关系: 关键字段 → 非关键字段 x → 非关键字段y
如果你对三个还不太了解,建议阅读:解释一下关系数据库的第一第二第三范式?
赞 18 收藏 15 评论 0
Shelken 收藏了文章 · 2020-11-27
基本原理流程,3个线程以及之间的关联;
- 主:binlog线程——记录下所有改变了数据库数据的语句,放进master上的binlog中;
- 从:io线程——在使用start slave 之后,负责从master上拉取 binlog 内容,放进 自己的relay log中;
- 从:sql执行线程——执行relay log中的语句;
(1)、问5点不同;
1>.InnoDB支持事物,而MyISAM不支持事物
2>.InnoDB支持行级锁,而MyISAM支持表级锁
3>.InnoDB支持MVCC, 而MyISAM不支持
4>.InnoDB支持外键,而MyISAM不支持
5>.InnoDB不支持全文索引,而MyISAM支持。
(2)、innodb引擎的4大特性
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二次写(double write),自适应哈希索引(ahi),预读(read ahead)
(3)、2者selectcount(*)哪个更快,为什么
myisam更快,因为myisam内部维护了一个计数器,可以直接调取。
(1)、varchar与char的区别
char是一种固定长度的类型,varchar则是一种可变长度的类型
(2)、varchar(50)中50的涵义
最多存放50个字符,varchar(50)和(200)存储hello所占空间一样,但后者在排序时会消耗更多内存,因为order by col采用fixed_length计算col长度(memory引擎也一样)
(3)、int(20)中20的涵义
是指显示字符的长度
但要加参数的,最大为255,比如它是记录行数的id,插入10笔资料,它就显示00000000001 ~~~00000000010,当字符的位数超过11,它也只显示11位,如果你没有加那个让它未满11位就前面加0的参数,它不会在前面加0
20表示最大显示宽度为20,但仍占4字节存储,存储范围不变;
(4)、mysql为什么这么设计
对大多数应用没有意义,只是规定一些工具用来显示字符的个数;int(1)和int(20)存储和计算均一样;
(1)、有多少种日志;
错误日志:记录出错信息,也记录一些警告信息或者正确的信息。
查询日志:记录所有对数据库请求的信息,不论这些请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执行。
慢查询日志:设置一个阈值,将运行时间超过该值的所有SQL语句都记录到慢查询的日志文件中。
二进制日志:记录对数据库执行更改的所有操作。
中继日志:
事务日志:
(2)、事物的4种隔离级别
隔离级别
读未提交(RU)
读已提交(RC)
可重复读(RR)
串行
(3)、事务是如何通过日志来实现的,说得越深入越好。
事务日志是通过redo和innodb的存储引擎日志缓冲(Innodb log buffer)来实现的,当开始一个事务的时候,会记录该事务的lsn(log sequence number)号; 当事务执行时,会往InnoDB存储引擎的日志的日志缓存里面插入事务日志;当事务提交时,必须将存储引擎的日志缓冲写入磁盘(通过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来控制),也就是写数据前,需要先写日志。这种方式称为“预写日志方式”
Statement: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sql都会记录在binlog中。
优点:不需要记录每一行的变化,减少了binlog日志量,节约了IO,提高性能。(相比row能节约多少性能 与日志量,这个取决于应用的SQL情况,正常同一条记录修改或者插入row格式所产生的日志量还小于Statement产生的日志量,但是考虑到如果带条 件的update操作,以及整表删除,alter表等操作,ROW格式会产生大量日志,因此在考虑是否使用ROW格式日志时应该跟据应用的实际情况,其所 产生的日志量会增加多少,以及带来的IO性能问题。)
缺点:由于记录的只是执行语句,为了这些语句能在slave上正确运行,因此还必须记录每条语句在执行的时候的 一些相关信息,以保证所有语句能在slave得到和在master端执行时候相同 的结果。另外mysql 的复制,像一些特定函数功能,slave可与master上要保持一致会有很多相关问题(如sleep()函数, last_insert_id(),以及user-defined functions(udf)会出现问题).
使用以下函数的语句也无法被复制:
- LOAD_FILE()
- UUID()
- USER()
- FOUND_ROWS()
- SYSDATE() (除非启动时启用了 --sysdate-is-now 选项)
同时在INSERT …SELECT 会产生比 RBR 更多的行级锁
2.Row:不记录sql语句上下文相关信息,仅保存哪条记录被修改。
优点: binlog中可以不记录执行的sql语句的上下文相关的信息,仅需要记录那一条记录被修改成什么了。所以rowlevel的日志内容会非常清楚的记录下 每一行数据修改的细节。而且不会出现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存储过程,或function,以及trigger的调用和触发无法被正确复制的问题
缺点:所有的执行的语句当记录到日志中的时候,都将以每行记录的修改来记录,这样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日志内容,比 如一条update语句,修改多条记录,则binlog中每一条修改都会有记录,这样造成binlog日志量会很大,特别是当执行alter table之类的语句的时候,由于表结构修改,每条记录都发生改变,那么该表每一条记录都会记录到日志中。
3.Mixedlevel: 是以上两种level的混合使用,一般的语句修改使用statment格式保存binlog,如一些函数,statement无法完成主从复制的操作,则 采用row格式保存binlog,MySQL会根据执行的每一条具体的sql语句来区分对待记录的日志形式,也就是在Statement和Row之间选择 一种.新版本的MySQL中队row level模式也被做了优化,并不是所有的修改都会以row level来记录,像遇到表结构变更的时候就会以statement模式来记录。至于update或者delete等修改数据的语句,还是会记录所有行的 变更。
1、列出所有进程 show processlist,观察所有进程 ,多秒没有状态变化的(干掉)
2、查看超时日志或者错误日志 (做了几年开发,一般会是查询以及大批量的插入会导致cpu与i/o上涨,当然不排除网络状态突然断了,,导致一个请求服务器只接受到一半,比如where子句或分页子句没有发送,,当然的一次被坑经历)
(1)、explain出来的各种item的意义;
select_type
表示查询中每个select子句的类型
type
表示MySQL在表中找到所需行的方式,又称“访问类型”
possible_keys
指出MySQL能使用哪个索引在表中找到行,查询涉及到的字段上若存在索引,则该索引将被列出,但不一定被查询使用
key
显示MySQL在查询中实际使用的索引,若没有使用索引,显示为NULL
key_len
表示索引中使用的字节数,可通过该列计算查询中使用的索引的长度
ref
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Extra
包含不适合在其他列中显示但十分重要的额外信息
(2)、profile的意义以及使用场景;
查询到 SQL 会执行多少时间, 并看出 CPU/Memory 使用量, 执行过程中 Systemlock, Table lock 花多少时间等等
(1)、备份计划;
这里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您别说那种1小时1全备什么的就行
(2)、备份恢复时间;
这里跟机器,尤其是硬盘的速率有关系,以下列举几个仅供参考
20G的2分钟(mysqldump)
80G的30分钟(mysqldump)
111G的30分钟(mysqldump)
288G的3小时(xtra)
3T的4小时(xtra)
逻辑导入时间一般是备份时间的5倍以上
(3)、xtrabackup实现原理
在InnoDB内部会维护一个redo日志文件,我们也可以叫做事务日志文件。事务日志会存储每一个InnoDB表数据的记录修改。当InnoDB启动时,InnoDB会检查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并执行两个步骤:它应用(前滚)已经提交的事务日志到数据文件,并将修改过但没有提交的数据进行回滚操作。
--skip-extended-insert
[root@helei-zhuanshu ~]# mysqldump -uroot -p helei --skip-extended-insert
Enter password:
KEY `idx_c1` (`c1`),
KEY `idx_c2` (`c2`)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51 DEFAULT CHARSET=latin1;
/*!40101 SET character_set_client = @saved_cs_client */;
--
-- Dumping data for table `helei`
--
LOCK TABLES `helei` WRITE;
/*!40000 ALTER TABLE `helei` DISABLE KEYS */;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1,32,37,38,'2016-10-18 06:19:24','susususususususususususu');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2,37,46,21,'2016-10-18 06:19:24','susususususu');
INSERT INTO `helei` VALUES (3,21,5,14,'2016-10-18 06:19:24','susu');
puppet,dsh
(1)、读取参数
global buffer pool以及 local buffer;
(2)、写入参数;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3)、与IO相关的参数;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8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8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4)、缓存参数以及缓存的适用场景。
query cache/query_cache_type
并不是所有表都适合使用query cache。造成query cache失效的原因主要是相应的table发生了变更第一个:读操作多的话看看比例,简单来说,如果是用户清单表,或者说是数据比例比较固定,比如说商品列表,是可以打开的,前提是这些库比较集中,数据库中的实务比较小。
第二个:我们“行骗”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竞标的时候压测,把query cache打开,还是能收到qps激增的效果,当然前提示前端的连接池什么的都配置一样。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写入的居多,访问量并不多,那么就不要打开,例如社交网站的,10%的人产生内容,其余的90%都在消费,打开还是效果很好的,但是你如果是qq消息,或者聊天,那就很要命。
第三个:小网站或者没有高并发的无所谓,高并发下,会看到 很多 qcache 锁 等待,所以一般高并发下,不建议打开query cache
监控的工具有很多,例如zabbix,lepus,我这里用的是lepus
主从一致性校验有多种工具 例如checksum、mysqldiff、pt-table-checksum等
如果是utf8字符集的话,需要升级至utf8_mb4方可支持
这个大家维护的方法都不同,我一般是直接在生产库进行注释,利用工具导出成excel方便流通。
拆带来的问题:连接消耗 + 存储拆分空间;不拆可能带来的问题:查询性能;
1、如果能容忍拆分带来的空间问题,拆的话最好和经常要查询的表的主键在物理结构上放置在一起(分区) 顺序IO,减少连接消耗,最后这是一个文本列再加上一个全文索引来尽量抵消连接消耗
2、如果能容忍不拆分带来的查询性能损失的话:上面的方案在某个极致条件下肯定会出现问题,那么不拆就是最好的选择
InnoDB是基于索引来完成行锁
例: select * from tab_with_index where id = 1 for update;
for update 可以根据条件来完成行锁锁定,并且 id 是有索引键的列,
如果 id 不是索引键那么InnoDB将完成表锁,,并发将无从谈起
一个6亿的表a,一个3亿的表b,通过外间tid关联,你如何最快的查询出满足条件的第50000到第50200中的这200条数据记录。
1、如果A表TID是自增长,并且是连续的,B表的ID为索引
select * from a,b where a.tid = b.id and a.tid>500000 limit 200;
2、如果A表的TID不是连续的,那么就需要使用覆盖索引.TID要么是主键,要么是辅助索引,B表ID也需要有索引。
select * from b , (select tid from a limit 50000,200) a where b.id = a .tid;
存储过程是一些预编译的SQL语句。
1、更加直白的理解:存储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记录集,它是由一些T-SQL语句组成的代码块,这些T-SQL语句代码像一个方法一样实现一些功能(对单表或多表的增删改查),然后再给这个代码块取一个名字,在用到这个功能的时候调用他就行了。
2、存储过程是一个预编译的代码块,执行效率比较高,一个存储过程替代大量T_SQL语句 ,可以降低网络通信量,提高通信速率,可以一定程度上确保数据安全
1、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或多个列的值进行排序的结构,是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
2、索引就是加快检索表中数据的方法。数据库的索引类似于书籍的索引。在书籍中,索引允许用户不必翻阅完整个书就能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在数据库中,索引也允许数据库程序迅速地找到表中的数据,而不必扫描整个数据库。
MySQL数据库几个基本的索引类型: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全文索引
1、索引加快数据库的检索速度
2、索引降低了插入、删除、修改等维护任务的速度
3、唯一索引可以确保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4、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5、索引需要占物理和数据空间
事务(Transaction)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所谓的事务,它是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是数据库维护数据一致性的单位,在每个事务结束时,都能保持数据一致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的并发控制的任务是确保在多个事务同时存取数据库中同一数据时不破坏事务的隔离性和统一性以及数据库的统一性。乐观并发控制(乐观锁)和悲观并发控制(悲观锁)是并发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
悲观锁:假定会发生并发冲突,屏蔽一切可能违反数据完整性的操作
乐观锁:假设不会发生并发冲突,只在提交操作时检查是否违反数据完整性。
通常,通过索引查询数据比全表扫描要快.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的代价.
1、索引需要空间来存储,也需要定期维护, 每当有记录在表中增减或索引列被修改时,索引本身也会被修改. 这意味着每条记录的INSERT,DELETE,UPDATE将为此多付出4,5 次的磁盘I/O. 因为索引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和处理,那些不必要的索引反而会使查询反应时间变慢.使用索引查询不一定能提高查询性能,索引范围查询(INDEX RANGE SCAN)适用于两种情况:
2、基于一个范围的检索,一般查询返回结果集小于表中记录数的30%
3、基于非唯一性索引的检索
SQL中的drop、delete、truncate都表示删除,但是三者有一些差别
1、delete和truncate只删除表的数据不删除表的结构
2、速度,一般来说: drop> truncate >delete
3、delete语句是dml,这个操作会放到rollback segement中,事务提交之后才生效;
4、如果有相应的trigger,执行的时候将被触发. truncate,drop是ddl, 操作立即生效,原数据不放到rollback segment中,不能回滚. 操作不触发trigger.
1、不再需要一张表的时候,用drop
2、想删除部分数据行时候,用delete,并且带上where子句
3、保留表而删除所有数据的时候用truncate
1、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一个属性可以为作为一个超键,多个属性组合在一起也可以作为一个超键。超键包含候选键和主键。
2、候选键:是最小超键,即没有冗余元素的超键。
3、主键:数据库表中对储存数据对象予以唯一和完整标识的数据列或属性的组合。一个数据列只能有一个主键,且主键的取值不能缺失,即不能为空值(Null)。
4、外键:在一个表中存在的另一个表的主键称此表的外键。
1、视图是一种虚拟的表,具有和物理表相同的功能。可以对视图进行增,改,查,操作,试图通常是有一个表或者多个表的行或列的子集。对视图的修改不影响基本表。它使得我们获取数据更容易,相比多表查询。
2、只暴露部分字段给访问者,所以就建一个虚表,就是视图。
3、查询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表,而查询者希望以统一的方式查询,这样也可以建立一个视图,把多个表查询结果联合起来,查询者只需要直接从视图中获取数据,不必考虑数据来源于不同表所带来的差异
第一范式(1NF):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第二范式(2NF):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第三范式(3NF):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数据表中如果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所谓传递函数依赖,指的是如 果存在"A → B → C"的决定关系,则C传递函数依赖于A。因此,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表应该不存在如下依赖关系: 关键字段 → 非关键字段 x → 非关键字段y
如果你对三个还不太了解,建议阅读:解释一下关系数据库的第一第二第三范式?
Shelken 关注了专栏 · 2020-11-27
前端工程师,底层技术人。 思否2020年度“Top Writer”! 掘金“优秀作者”! 开源中国2020年度“优秀源创作者” 分享各种大前端进阶知识! 关注公众号【进击的大前端】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原创。 更多文章和示例源码请看: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
关注 13086
Shelken 关注了专栏 · 2020-11-27
公众号:民工哥技术之路、《Linux系统运维指南 从入门到企业实战》作者。专注系统架构、高可用、高性能、高并发,数据库、大数据、数据分析、Python技术、集群中间件、后端等开源技术分享。
关注 27674
Shelken 关注了专栏 · 2020-11-27
聚焦全栈,专注分享 Angular、TypeScript、Node.js/Java 、Spring 技术栈等全栈干货。 欢迎小伙伴们关注公众号全栈修仙之路,一起升级打怪。
关注 7079
Shelken 关注了专栏 · 2020-11-27
SegmentFault 思否对开发者行业的洞见、观察与报道
关注 27825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一种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新物种,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文(Programmer Monkey)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可以从事程序开发、维护的动物。一般分为程序设计猿和程序编码猿,但两者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楚,都可以进行开发、维护工作,特别是在中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二者都是一种非常悲剧的存在。
国外的程序员节,(英语:Programmer Day,俄语:День программи́ста)是一个俄罗斯官方节日,日期是每年的第 256(0x100) 天,也就是平年的 9 月 13 日和闰年的 9 月 12 日,选择 256 是因为它是 2 的 8 次方,比 365 少的 2 的最大幂。
1024是2的十次方,二进制计数的基本计量单位之一。程序员(英文Programmer)是从事程序开发、维护的专业人员。程序员就像是一个个1024,以最低调、踏实、核心的功能模块搭建起这个科技世界。1GB=1024M,而1GB与1级谐音,也有一级棒的意思。
从2012年,SegmentFault 创办开始我们就从网络上引导社区的开发者,发展成中国程序员的节日 :) 计划以后每年10月24日定义为程序员节。以一个节日的形式,向通过Coding 改变世界,也以实际行动在浮躁的世界里,固执地坚持自己对于知识、技术和创新追求的程序员们表示致敬。并于之后的最为临近的周末为程序员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狂欢派对。
2015的10月24日,我们SegmentFault 也在5个城市同时举办黑客马拉松这个特殊的形式,聚集开发者开一个编程大爬梯。
【SF 黑客马拉松】:http://segmentfault.com/hacka...
【1024程序员闯关秀】小游戏,欢迎来挑战 http://segmentfault.com/game/
欢迎开发者加入~
关注 151083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Reactive Components for Modern Web Interfaces.
Vue.js 是一个用于创建 web 交互界面的。其特点是
关注 134066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JavaScript 是一门弱类型的动态脚本语言,支持多种编程范式,包括面向对象和函数式编程,被广泛用于 Web 开发。
一般来说,完整的JavaScript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它的基本特点如下:
JavaScript常用来完成以下任务:
关注 172851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Spring是于2003 年兴起的一个轻量级的Java 开发框架,由Rod Johnson 在其著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and Design中阐述的部分理念和原型衍生而来。
关注 28457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者为瑞典MySQL AB公司。在2008年1月16号被Sun公司收购。而2009年,SUN又被Oracle收购。MySQL是一种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关联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这样就增加了速度并提高了灵活性。MySQL的SQL“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用于访问数据库的最常用标准化语言。MySQL软件采用了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
关注 72750
Shelken 关注了标签 · 2020-11-27
Python(发音:英[ˈpaɪθən],美[ˈpaɪθɑ:n]),是一种面向对象、直译式电脑编程语言,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通用型语言,已经具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成熟且稳定。它包含了一组完善而且容易理解的标准库,能够轻松完成很多常见的任务。它的语法非常简捷和清晰,与其它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不一样,它使用缩进来定义语句。
Python支持命令式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函数式编程、面向切面编程、泛型编程多种编程范式。与Scheme、Ruby、Perl、Tcl等动态语言一样,Python具备垃圾回收功能,能够自动管理存储器使用。它经常被当作脚本语言用于处理系统管理任务和网络程序编写,然而它也非常适合完成各种高级任务。Python虚拟机本身几乎可以在所有的作业系统中运行。使用一些诸如py2exe、PyPy、PyInstaller之类的工具可以将Python源代码转换成可以脱离Python解释器运行的程序。
Python的主要参考实现是CPython,它是一个由社区驱动的自由软件。目前由Python软件基金会管理。基于这种语言的相关技术正在飞快的发展,用户数量快速扩大,相关的资源非常多。
关注 134756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