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对结果的唯一要求就是操作数满足全序关系:
- 如果 a≤b 并且 b≤c 那么 a≤c(传递性)。
- 对于 a 或 b,要不 a≤b,要不 b≤a(完全性)。
这个问题可以用信息论来回答。
我从 1 到 5 中挑一个数字出来让你来猜,每回合你都可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或“不是”(1 或 0),那么你至少需要几个回合才能保证猜出这个数字?
比较符合这个游戏精神的玩法是从自己的幸运数字(比如我的是7)开始猜起,一个一个地问我“是不是X?”, 可能你的运气足够好,一个回合就能够猜对,但是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5个回合,所以你的答案应该是“至少需要5个回合” (事实上你至少只需要一次就“有可能”猜出来,但为了“保证能”猜出来,你只好委曲求全地说 5), 换句话说这种猜法的最优下界是 5。 (平均性能是 1×1/5+2×1/5+…+5×1/5=(1+…+5)/5 = 3)
但因为你会二分,所以会这样问“是不是比3大?”……而且无论我挑出的数字是几,都只用3个回合。 二分显然是一种更佳的策略,那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用信息论理解: 最大的熵。
英文版维基百科词条有个大致的解释:Comparison_sort, 最少次数为 log(5!) = 6.91,取整的话,就是 7。
决策树如下:
如果我们用归并排序的话,比较次数是O(nlogn),因为归并排序是 全局最优解,但是在局部,归并并不都保证是最优的。
附一张快速排序的 gif 图: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