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说明,我是标题党。
在SF上看到了这篇《略谈人类与计算机的智能》文章,觉得有点意思,但某些地方与我对“智慧”的理解有所不同。这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番,吐槽的话轻吐,拍砖的话请拍。
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做《失控》,我觉得这本书的标题很好,逼格够高,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副标题“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把它毁了。虽然此书撰写于1994年,但其中对于生命、智慧、进化、计算机的探讨到今天来说很多理念仍是很前卫的,就像书评里所说的一样,这是一部看两页都要停下来仔细思考的书。这本书同时也让我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有了重大的改变。下面我就凭记忆,简单的阐述一下书中对于“智能”的看法。
提供的是机制,不是方法
人们以往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都是观察表象,然后挖掘关系,再建立数学模型或逻辑方法来模拟人类的智慧。比如说人脸识别什么的,都是靠计算机进行分析匹配。It works, but not enough.我们在使用这些智能技术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的不完备之处,它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设计者的预期之内的,它不会某天突然对设计者说“你这段代码溢出了,你是想害死我吗?!”。
大自然很神奇,它自己没有智慧,但是却孕育出了智慧。它在几亿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的改变与试错,创造了地球上无数的智慧生命。没有智慧的大自然能创造智慧,但人类为什么不行?关键的地方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是筛选机制,而人类提供的是逻辑方法,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还有个比较生动的故事,具体原文我忘记了,这里就大概阐述一下。好像是在上世纪中期,全美的炼钢厂都无法做出平整的钢板。影响钢板厚度的要素有传送带速度,温度,以及灌浆量,开始的时候工程师希望计算出一个完美的比率,通过这三个控制这三个参数的比率来达到理想的产品质量。但他们发现,这三个参数是互相制约的,比如传送带速度慢了,温度就变高,灌浆量高了,传送带就变慢。而且不同的气候也会对产品造成不同的影响,计算变得非常复杂,以至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无解了。但《控制论》横空出世,没过几年大家都可以做出平整的钢板了。他们后来用的方法很简单,通过仪器测量钢板的厚度,再根据钢板厚度来调节传送带的速度,只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并控制一个参数就行了。这里提供的就是机制,而不是方法。
随着规模的扩大,任何系统都会由中央式向分布式发展
人类文明种类繁多,近万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的社会制度,但从宏观上来看,都是从中央集权式向民主共和制发展,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生产力落后,中央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它能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最大化将其转移到重点项目里。但随着资源种类的增多,需求的领域增多,以及系统的不可预料性增多,中央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所有的社会资源由中央统一调动,借此希望资源能得到最优化配置,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资源和依赖的关系太复杂,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来调控。将资源调配的权利下放给市场里的每个参与者,让他们自行配置手中的资源,这就是典型的分布式系统。这个例子也佐证了应该提供机制,而不是方法。
社会和经济最能体现分布式系统的优越性,除了上面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央集权与民主共和也是一个例子。民主社会通过将执政权利以选票的形式分发给每个人,外加“言论自由”的政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来,这里也是分布式系统,而且提供的也是机制。(过多的政治话题不讨论)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式系统。
比如我们在一天早上,突然要发奋图强,并对自己说“我今天要努力学习!不能再这么荒废下去了!”,但当我们经过电脑前,突然想到昨天晚上玩的游戏还差一点就通关了。这时候我们脑子里就会有两个选择,玩游戏或者学习。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玩游戏吧!而且一玩就是一整天!根本就把学习的事情忘记了啊!(学霸不是大部分人)
人会经过判断从中挑选一个最优选择吗?不会,而且往往我们的选择都是非理性的。人类思考的方式与现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情况下人类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问题来做出决定的,人类大部分时候用的都是感觉。在面临考试的时候你会因为知道“紧张容易出错,所以不要紧张”这个道理而不紧张吗?你一样还是会紧张。小时候看恐怖片的时候,明明知道那是假的,但还是会害怕。
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往往脑子里都有两个或者多个“观点”在做斗争,就好像《猫和老鼠》里经常出现的天使、恶魔一样。哪一个“观点”势力大,我们就会跟着他走。所以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因为人生长环境不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心中,价值和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所谓理性的人,也只不过是因为“科学的方法,严谨的逻辑”在他们心中地位很高,从而在各个需要判断场合都能击败他们的“直觉”,而让我们感觉他好象是很理性。目前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大多都是中央式系统,很少有两个程序互相制约的情况(貌似死锁就是互相制约的结果)。
人类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灵魂,不是可以独立与肉体而存在的。我们的思想除了是我们脑中不同派系、观点错综复杂的交汇、融合、摧毁而产生的结果以外,与我们身体其它器官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我们对异性莫名的情感是由性腺分泌激素(据说下丘脑也参与一部分)导致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怎么跟机器人讲爱情?在它PCI接口上插一个睾丸吗?跟一个性腺未发育完全的孩子讲爱情,或者跟一个没有经历过恋情的人讲自己的伤痛,都是一件如此难的事情了,更别说计算机了。当然了,人身体里还有其它腺体和神经在操纵着人的思维,比如肾上腺啊什么的,如果想要制造人工智能,也不得不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
人体是个分布式系统,经过上亿年的进化,它已经从头到尾彻底的去中心化了,而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它各部分互相依存、制约、协调的结果。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它只是个表象,而不是本质。
通过计算机创造智慧的可能性
先不说技术问题,如果脱离了人体,人的思想肯定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因为人类其它腺体、器官、神经作用的原因,有很多情感他们无法理解,也许他们也会有我们无法理解的观念。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那还是不是个人。所以,我们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话,我们需要模拟的不光是大脑,或者是思维模式,而是整个人体。
猩猩和人类的DNA只相差1%,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果我们通过计算机不能100%的模拟出人类的话,我实在不敢想象那时人类造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
但如果我们通过计算机演算,并提供筛选的机制,能不能让计算机得到人类的智慧?
以前有人做过实验,通过计算机不停的筛选,得到了最优排序的方法,整个过程似乎就是进化。但计算机模拟的场景很简单,就是将运行对象,测试运行结果,然后对比。但是大自然的场景比这复杂多了,这里有白天、黑夜、下雨、下雪,怎么去模拟?而人类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我们各种天生的本能,都与此息息相关,比如对于有尖刺的图形会产生回避的心理、母亲育儿的本能,这都是在我们大自然这个场景中演化而来的。所以如果想要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人,也有人类天生的本能,则需要把整个大自然都模拟一边。呵呵。。。
所以我认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大脑的思维方式,基本不可能模拟人类的智慧。而通过建立特殊场景,对程序不断进行更改并筛选,也只能部分的模拟人类智。建立一个完整的智慧生命/机器,转了一圈,最简单的方法。。。还是生个孩子吧。
最后一点,生命是机械的高级形式。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