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egor Bugayenko 是 Teamed.io 的软件架构师,热衷于软件质量研究和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探索。在本文中,Yegor 就「异常被捕获但并未重新抛出」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享了一些建议。
对异常只捕获但并未重新抛出究竟是 anti-pattern,还是个普通而且非常流行的错误确实无从考究。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所有异常捕获代码中,它基本无处不在,正如下面这段代码:
try {
stream.write(data);
} catch (IO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注意:下面的代码并没有反对。
try {
stream.write('X');
} catch (IOException ex)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ex);
}
这叫做 exception chaining,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构造。
那么,捕获异常并记录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首先,从宏观着手,这里正在谈论的是面向对象编程——意味着需要处理的是对象。一个对象(准确的说,是它的类)应该是这个样子:
final class Wire {
private final OutputStream stream;
Wire(final OutputStream stm) {
this.stream = stm;
}
public void send(final int data) {
try {
this.stream.write(x);
} catch (IO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
}
这里这样来应用这个类的:
new Wire(stream).send(1);
看起来不错,对么?当调用 send(1)
时,并不需要担心出现 IOException
,它将在方法内部处理。同时,如果出现异常,异常信息会被记录。但是这么做的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它传承自没有异常处理的语言,比如 C。
异常的发明是为了将整个错误处理代码从主要逻辑中移除,以此来简化设计。同时,它们不仅仅是被移走,而且被集中在一个地方——在 main()
方法中,即整个应用的入口。
一个异常的主要目的是搜集尽可能多的错误信息并将它抛到最上层,在这里用户能够针对它做一些处理。Exception chaining 则可以帮助更多,它允许在异常抛至上层的过程中扩充错误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非常类似于每次捕获到泡泡(即异常)后,所做的只是将它添加到一个更大的泡泡中然后重新抛出。当它到达最高层的时候,那里就有许多泡泡,像一个 Russian Doll,一个嵌套着另外一个。最原始的异常就是最小的那个泡泡。
当捕获一个异常而并没有重新抛出时,等同于你捏碎了这个泡泡。其中包含的大量信息,包括最原始的异常和所有其它带有信息的泡泡,都被你牢牢的抓在手中。你杜绝为上层呈现它,同时你如何处理和使用上层也毫无察觉。这一切都像是暗箱操作,一些潜在的重要信息被隐藏。
因此,在这里直接导致的是 send()
方法无法得到信任,同样基于 send()
方法的操作也无法得到信任,对象之间的信任链被破坏殆尽。这里的建议是尽可能少捕获异常,同时一旦捕获则必须抛出。
不幸的是,Java 在很多地方的设计违背了这个原则。例如,Java 有需检查和不需检查的异常两类,但是在我看来,只应该有需检查的异常(这些异常必须被捕获或者声明为 throwable)。而且,Java 允许在一个方法中将多个异常类型声明为 throwable ——这是另一个错误;坚持只声明一种类型。在层次结构的顶部有一个通用的 Exception
类,在我看来也是错误的。除此之外,一些内置的类不允许抛出任何需检查的异常,比如说Runnable.run()
。Java 还有许多关于异常的问题。
但是尝试记住这些原则,你的代码将会更加整洁:catch
除非你别无选择。
P.S.这个类应该是这个样子:
final class Wire {
private final OutputStream stream;
Wire(final OutputStream stm) {
this.stream = stm;
}
public void send(final int data)
throws IOException {
this.stream.write(x);
}
}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