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如今,用 HTML、JavaScript、CSS、Node.js 写桌面应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作为一名前端,能够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快速实现自己想要的桌面应用,是件很让人兴奋的事。
目前常见的有 NW、heX、Electron。今天,就来简单的上手一下 Electron。
Electron 是什么?
Electron 是一款可以利用 Web技术 开发跨平台桌面应用的框架,最初是 Github 发布的 Atom 编辑器衍生出的 Atom Shell,后更名为 Electron。
Electron 能做什么?
Electron 内置了 Chromium 内核 和 Node,因此可以使用 HTML 和 CSS 来实现应用的 GUI 界面,用 JavaScript 调用丰富的原生 API 实现桌面应用。你也可以将 Electron 看作是一个由 JavaScript 控制的一个小型的 Chrome 内核浏览器。
由于内置的 Chromium 内核 和 Node, 因此我们不需要关心前端的兼容问题,你甚至可以写 -webkit- only
的代码; 也不需要关心一些需要编译的 Node 模块兼容问题,因为 Node 版本是固定的。因此,用 Electron 来编写跨平台应用程序是非常合适的。
或许你还不知道,Visual Studio Code 、wordpress 和 slack 等客户端都是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
下面,先快速上手一下。
快速入门
相信你看到这里都是对 Node 有一定了解的,故这里不再对 Node 的安装进行描述。
我们有如下目录结构:
electron-quick-start/
├── package.json
├── main.js
└── index.html
package.json 跟常规 Node 程序一致,将 main.js
作为 程序的启动入口文件,基本内容如下:
{
"name" : "electron-quick-start",
"version" : "1.0.0",
"main" : "main.js",
"scripts" : {
"start" : "electron main.js"
},
"devDependencies": {
"electron-prebuilt": "^1.2.0"
}
}
我们用 index.html
作为我们的程序界面,简单的界面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Hello World!</title>
</head>
<body>
<h1>Hello World!</h1>
</body>
</html>
接着是最重要的入口文件 main.js
的编写了,其内容如下:
const electron = require('electron');
const app = electron.app;
const BrowserWindow = electron.BrowserWindow;
let mainWindow;
function createWindow () {
//创建一个 800x600 的浏览器窗口
mainWindow = new BrowserWindow({width: 800, height: 600});
//加载应用的界面文件
mainWindow.loadURL(`file://${__dirname}/index.html`);
//打开开发者工具,方便调试
//mainWindow.webContents.openDevTools();
mainWindow.on('closed', function () {
mainWindow = null;
});
}
app.on('ready', createWindow);
app.on('window-all-closed', function () {
if (process.platform !== 'darwin') {
app.quit();
}
});
app.on('activate', function () {
if (mainWindow === null) {
createWindow();
}
});
最后,执行:
npm install && npm start
运行结果如下图:
当程序启动时,Electron 调用在 package.json 中定义的 main.js 文件并执行它。这个过程中,Electron 会创建一个主进程,主进程调用 BrowserWindow
模块创建浏览器窗口,每个浏览器窗口都有自己独立的渲染进程,渲染进程负责渲染 HTML
文件,以作为程序的 GUI 界面。
主进程管理所有页面和与之对应的渲染进程。每个渲染进程都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只关心他们自己的网页。
至此,相信你对 Electron 的运行过程已有一定了解了,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将我们的前端工作流程(tmt-workflow) 封装成桌面应用(WeFlow)的。
应用实践
现状
tmt-workflow : 是一个基于 Gulp(v4.0),通过约定一定的项目结构和配置文件实现高效、跨平台(Mac & Win)、可定制的前端工作流程。
其拥有 4 个任务(gulp task) :
开发任务(gulp build_dev)
生产任务(gulp build_dist)
部署任务(gulp ftp)
打包任务(gulp zip)
运行时需要先安装(npm install) ,再执行相应任务命令,也可以配合 WebStorm 等编辑器的 gulp 任务管理器 使用。
目标
利用现有的 tmt-workflow, 包装成一个 可视化
界面,不需要安装(npm install)
,直接下载打开即可使用。具体拥有:
可视化的项目管理(新建、打开、配置、删除)
可视化的全局项目配置
可视化的任务执行(开发、生产编译、FTP 部署、Zip 打包)
可视化的 log 日志反馈
设计效果预览
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第一次打开时的欢迎页
主窗体,由项目列表和任务列表组成,选择具体项目执行任务流程
全局设置页
项目设置页
关于
实现
核心: 如何将 gulp
程序转换
我们知道,gulp 的任务执行必需在命令行下执行,如: gulp build_dist
,这里的 gulp
是一个命令,是一个全局的 cli
。执行时依赖于项目下的 node_modules
。
基于 gulp 程序的以上特点,我们的思路如下:
思路 1: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改变的话,直接把 tmt-workflow 这个 gulp 工作流封装,那可能的思路就是:
当点击可视化的任务按钮执行时,
先进入所要执行的项目的目录
再调用子进程执行 gulp 命令:
let exec = require('child_process').exec;
exec('gulp build_dist', {'cwd': 'projectPath'});
这样子,任何 gulp 流程都不需要改动,直接在其上面套一个壳,这个壳提供一下可视化的交互,然后帮你执行相应的 gulp 任务。
思路貌似挺好的,但跟我们的目标有点冲突,我们之所以要封装打包,为的就是省去用户安装,让用户打开即能用。而这个思路的执行方式需要在用户的项目目录下面执行 gulp 任务,那程序依赖的依然是用户已安装的 node_modules
,而安装的过程有些模块(如图形模块)需要本地编译,而编译又依赖于用户系统的 node 版本和相关环境(如 win 下需要 python2.7.3 和 VS2010),这有时候是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要省去安装
的原因了。
所以,我们有了思路 2。
思路 2: 将 gulp 工作流程序
和 node_modules
一起打包进 Electron ,当点击可视化的任务按钮执行时:
获取项目的路径
将整个项目传进 Electron 里面打包的工作流执行一遍
将编译后的文件输出
观察我们的 gulp 任务写法,都有一个固定的结构,如下:
//编译 less
function compileLess() {
gulp.src(paths.src.less)
.pipe(less())
.pipe(gulp.dest(paths.dist.css))
}
//注册 build_dist 任务
gulp.task('build_dist', gulp.series(
delDist,
compileLess,
...
));
就是利用 gulp.src
读取资源,然后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再用 gulp.dest
输出。然后再通过 gulp
注册一个 gulp 任务,即可用 gulp 命令调用执行。如果可以把 gulp 从这个过程中去掉,换成普通的程序,则就可以不需要命令行调用,也就可以依赖于当前 Electron 打包的 node_modules ,实现封装的目的。
通过观察 gulp 的实现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代码:
var vfs = require('vinyl-fs');
function Gulp() {
Undertaker.call(this);
// Bind the functions for destructuring
this.watch = this.watch.bind(this);
this.task = this.task.bind(this);
this.series = this.series.bind(this);
this.parallel = this.parallel.bind(this);
this.registry = this.registry.bind(this);
this.tree = this.tree.bind(this);
this.lastRun = this.lastRun.bind(this);
}
Gulp.prototype.src = vfs.src;
Gulp.prototype.dest = vfs.dest;
我们发现,gulp.src 和 gulp.dest 实际上是 vinyl-fs 模块的实现。而原来 gulp 任务注册的 同步(gulp.parallel) 和 异步(gulp.series) 处理,我们也可以直接用 async 来替代,因此,我们稍微改动可以变成:
const async = require('async');
const vfs = require('vinyl-fs');
//编译 less
function compileLess(cb) {
vfs.src(paths.src.less)
.pipe(less())
.pipe(vfs.dest(paths.dist.css))
.on('end', cb);
}
async.series([
function (next) {
compileLess(next);
}
], function (error) {
if (error) {
throw new Error(error);
}
});
这个样子,就跟 gulp 无关了,但相关编译模块都还直接用的原来基于 gulp 的模块,所以,只需要稍加改动,就可以利用现有的 gulp 工作流快速实现 GUI 程序。
解决了核心的 gulp 流程转换,剩下的就是一些逻辑交互处理、配置功能、数据存储、菜单栏和快捷键功能等的实现了。下面对整个项目的相关实现进行介绍。
项目结构
WeFlow/
├── about.html //关于界面
├── app.html //主界面
├── assets/ //资源目录
│ ├── css
│ ├── img
│ └── js
├── main.js //应用入口文件
├── package.json
├── src/ //源文件目录
│ ├── _tasks/
│ ├── app.js
│ ├── common.js
│ ├── createDev.js
│ └── menu.js
├── templates/ //模版目录
│ └── project.zip
└── weflow.config.json //配置文件
数据存储
WeFlow 需要对用户的一些操作进行记录(新建或打开了多少项目)进行存储,以便下次打开时还原。
Weflow 是一个本地程序,故数据不需要存储在云端,只需要存储在用户本地即可。所以直接使用 localStorage 来存储数据,WeFlow 构造的数据对象如下:
{
"name": "WeFlow",
"workspace": "/Users/littledu/WeFlow_workspace",
"projects": {
"project": {
"path": "/Users/littledu/WeFlow_workspace/project",
"devPath": "/Users/littledu/WeFlow/src/_tasks/tmp_dev/0c0876c4232f1de240f519f0920f2d60.js",
"pid": 0
}
}
}
整个程序运行的过程中都是基于此对象进行操作。打开程序时,会读取此数据,进行界面内容填充。当项目位置或开发状态变动时,也更新数据存储进 localStorage。
菜单栏和快捷键功能设计
menu 模块是一个主进程模块,可以用来创建原生菜单,每个菜单有一个或几个菜单项 menu items,并且每个菜单项可以有子菜单。
Electron 有一个 global-shortcut 模块专门用来设置(注册/注销)各种自定义操作的快捷键。但通过 menu 模块也可以绑定快捷键,代码如下:
const electron = require('electron');
const remote = electron.remote;
const Menu = remote.Menu;
var template = [
{
label: '文件',
submenu: [
{
label: '新建项目',
accelerator: 'CmdOrCtrl+N',
click: function (item, focusedWindow) {
newProjectFn();
}
},
{
label: '打开项目…',
accelerator: 'CmdOrCtrl+O',
click: function (item, focusedWindow) {
let projectPath = remote.dialog.showOpenDialog({ properties: [ 'openDirectory' ]});
if(projectPath && projectPath.length){
openProject(projectPath[0]);
}
}
}
]
}
];
menu 是主进程模块,但在这里想给快捷键绑定渲染进程中的功能。故调用了 remote 模块进行渲染进程和主进程通信。
遇到的问题
1. 浏览器自动刷新监听功能无法中断(browser-sync@2.13.0 之前)
tmt-workflow 使用 browser-sync 实现开发任务的自动刷新功能。常规情况下使用结束时,通过 cmd+c 或 ctrl+c
中断。然而封装后不再是通过命令行方式调用,故无法通过命令行来中断。 browser-sync 也没有提供 API 中断。故 WeFlow 中的 开发任务
跟其他的任务不同,解决方式是:
用子进程 child_process.fork 来执行开发任务的 dev.js,将返回的 PID 保存,即可通过这个 PID 来中断对应的子进程,达到停止开发任务的目的。
原理代码如下:
let childProcess = require('child-process');
function runDevTask(devPath){
let child = childProcess.fork(devPath, {silent: true});
child.stdout.on('data', function (data) {
logReply(data.toString());
});
child.stderr.on('data', function (data) {
logReply(data.toString());
});
child.on('close', function (code) {
if (code !== 0) {
logReply(`child process exited with code ${code}`);
}
});
}
function killChildProcess(pid){
try {
if(process.platform === 'win32'){
childProcess.exec('taskkill /pid ' + pid);
}else{
process.kill(pid);
}
}
}
2. windows 下打包 EXE 后不能使用 process.stdout
官方认为,Electron 实现的都是 GUI 程序,所以理论上不需要这种输出功能。虽然在调试阶段并不影响,但打包的时候记得去掉,要不然会报错。
打包
electron-packager 可以用来打包 Electron 应用。生成各个平台的最终可运行文件,如 .app
和 .exe
。
使用命令:
electron-packager <sourcedir> <appname> --platform=<platform> --arch=<arch> [optional flags...]
<sourcedir>:
项目的位置<appname>:
应用名--platform=<platform>:
打包的系统(darwin、win32、linux)--arch=<arch>:
系统位数(ia32、x64)--icon=<icon>:
指定应用的图标(Mac 为 .icns 文件,Windows 为 .ico 或 .png)--out <out>:
指定输出的目录--version=<version>:
指定编译的 electron-prebuilt 版本
例子:
electron-packager ./ WeFlow --platform=darwin --arch=x64 --icon=./assets/img/WeFlow.icns --overwrite --out ./dist --version=0.37.8
我们可以直接在 package.json
的 script
字段中添加脚本,如下:
"scripts": {
"build:all": "electron-packager . --all --overwrite",
"build:mac": "electron-packager ./ WeFlow --platform=darwin --arch=x64 --icon=./assets/img/WeFlow.icns --overwrite --out ./dist --version=0.37.8",
"build:win64": "electron-packager ./ WeFlow --platform=win32 --arch=x64 --icon=./assets/img/WeFlow.png --overwrite --out ./dist --version=0.37.8",
"build:win32": "electron-packager ./ WeFlow --platform=win32 --arch=ia32 --icon=./assets/img/WeFlow.png --overwrite --out ./dist --version=0.37.8 --app-version=1.0.0"
}
注意:不要认为一个系统可以完成所有系统的打包
如果你引用了一些原生模块(如 lwip),它是必需根据目标系统编译生成 .node 文件。遇到这种情况,则无法在一个系统上面打包另一个系统的可执行程序。更好的做法是利用 AppVeyor 和 Travis 来为各平台实现打包自动化。可以通过相应官网进行了解。
electron-packager 打包后的文件可以看到源代码,想更进一步打包可以用 electron-builder 。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