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控制流变得易读
把条件、循环以及其他对控制流的改变做得越“自然”越好。运用一种方式使读者不用停下来重读你的代码。
?:条件表达式(又名“三目运算符”)
相对于追求最小化代码行数,一个更好的度量方法是最小化人们理解它所需的时间。
避免do/while循环
我的经验是,do语句是错误和困惑的来源……我倾向于把条件放在“前面我能看到的地方”。其结果是,我倾向于避免使用do语句。
从函数中提前返回
通常来讲提早返回可以减少嵌套并让代码整洁。“保护语句”(在函数顶部处理简单的情况时)尤其有用。
最小化嵌套
当你对代码做改动时,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它,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嵌套的代码块需要更加集中精力去理解。每层新的嵌套都需要读者把更多的上下文“压入栈”。应该把它们改写成更加“线性”的代码来避免深嵌套。
通过提早返回来减少嵌套
减少循环内的嵌套
在循环中,与提早返回类似的技术是continue:
与if(...)return;在函数中所扮演的保护语句一样,这些if(...) continue;语句是循环中的保护语句。
你能理解执行的流程吗
然而在实践中,编程语言和库的结构让代码在“幕后”运行,或者让流程难以理解。
下面是一些例子:
编程结构 | 高层次程序流程是如何变得不清晰的 |
---|---|
线程 | 不清楚什么时间执行什么代码 |
信号量/中断处理程序 | 有些代码随时都有可能执行 |
异常 | 可能会从多个函数调用中向上冒泡一样地执行 |
函数指针和匿名函数 | 很难知道到底会执行什么代码,因为在编译时还没有决定 |
虚方法 | object.virtualMethod()可能会调用一个未知子类的代码 |
拆分超长的表达式
把你的超长表达式拆分成更容易理解的小块。
用做解释的变量
拆分表达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引入一个额外的变量,让它来表示一个小一点的子表达式。这个额外的变量有时叫做“解释变量”,因为它可以帮助解释子表达式的含义。
总结变量
即使一个表达式不需要解释(因为你可以看出它的含义),把它装入一个新变量中仍然有用。我们把它叫做总结变量,它的目的只是用一个短很多的名字来代替一大块代码,这个名字会更容易管理和思考。
使用德摩根定理
如果你学过“电路”或者“逻辑”课,你应该还记得德摩根定理。对于一个布尔表达式,有两种等价的写法:
- not (a or b or c) <=> (not a) and (not b) and (not c)
- not (a and b and c) <=> (not a) or (not b) or (not c)
如果你记不住这两条定理,一个简单的小结是“分别取反,转换与/或”(反向操作是“提出取反因子”)。
有时,你可以使用这些法则来让布尔表达式更具可读性。例如,如果你的代码是这样的:
if (!(file_exists && !is_protected)) Error("Sorry, could not read file.");
那么可以把它改写成:
if (!file_exists || is_protected) Error("Sorry, could not read file.");
不要滥用短路逻辑
变量与可读性
变量的草率运用如何让程序更难理解。确切地说,我们会讨论三个问题:
- 变量越多,就越难全部跟踪它们的动向。
- 变量的作用域越大,就需要跟踪它的动向越久。
- 变量改变得越频繁,就越难以跟踪它的当前值。
减少变量
- 没有价值的临时变量
- 减少中间结果
- 减少控制流变量
缩小变量的作用域
让你的变量对尽量少的代码行可见。
很多编程语言提供了多重作用域/访问级别,包括模块、类、函数以及语句块作用域。通常越严格的访问控制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该变量对更少的代码行“可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类的成员变量就像是在该类的内部世界中的“小型全局变量”。尤其对大的类来讲,很难跟踪所有的成员变量以及哪个方法修改了哪个变量。这样的小型全局变量越少越好。
另一个对类成员访问进行约束的方法是“尽量使方法变成静态的”。静态方法是让读者知道“这几行代码与那些变量无关”的好办法。
或者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大的类拆分成小一些的类”。这种方法只有在这些小一些的类事实上相互独立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你只是创建两个类来互相访问对方的成员,那你什么目的也没达到。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