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Garbage Collection)即Java垃圾回收机制,是Java与C++的主要区别之一,作为Java开发者,一般不需要专门编写内存回收和垃圾清理代码,对内存泄露和溢出的问题,也不需要像C++程序员那样战战兢兢,就是因为Java有这个方便的机制。
为了对GC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来一张图:
对图中各种名词不熟悉的话,请参照我的上一篇文章:JVM小结
GC算法总体概述
JVM在进行GC时,并非每次都对上面三个内存区域一起回收的,大部分时候回收的都是指新生代。因此GC按照回收的区域又分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GC(minor GC),一种是全局GC(major GC or Full GC)
- 普通GC(minor GC):只针对新生代区域的GC。
- 全局GC(major GC or Full GC):针对年老代的GC,偶尔伴随对新生代的GC以及对永久代的GC。
四大算法
1. 复制算法(Copying)
年轻代中使用的是Minor GC,这种GC算法采用的是复制算法(Copying)。
此图代表了堆的内存结构
HotSpot JVM把年轻代分为了三部分:1个Eden区和2个Survivor区(分别叫from和to)。默认比例为8:1:1,一般情况下,新创建的对象都会被分配到Eden区(一些大对象特殊处理),这些对象经过第一次Minor GC后,如果仍然存活,将会被移到Survivor区。对象在Survivor区中每熬过一次Minor GC,年龄就会增加1岁,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移动到年老代中。因为年轻代中的对象基本都是朝生夕死的(80%以上),所以在年轻代的垃圾回收算法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复制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用完,就将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复制算法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在GC开始的时候,对象只会存在于Eden区和名为From
的Survivor区,Survivor区To
是空的。紧接着进行GC,Eden区中所有存活的对象都会被复制到To
,而在From
区中,仍存活的对象会根据他们的年龄值来决定去向。年龄达到一定值(年龄阈值,可以通过-XX:MaxTenuringThreshold
来设置)的对象会被移动到年老代中,没有达到阈值的对象会被复制到To
区域。经过这次GC后,Eden区和From区已经被清空。这个时候,From
和To
会交换他们的角色,也就是新的To
就是上次GC前的From
,新的From
就是上次GC前的To
。不管怎样,都会保证名为To的Survivor区域是空的。Minor GC会一直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To
区被填满,To
区被填满之后,会将所有对象移动到年老代中。
-XX:MaxTenuringThreshold
设置对象在新生代中存活的次数
因为Eden区对象一般存活率较低,一般的,使用两块10%的内存作为空闲和活动区间,而另外80%的内存,则是用来给新建对象分配内存的。一旦发生GC,将10%的from活动区间与另外80%中存活的eden对象转移到10%的to空闲区间,接下来,将之前90%的内存全部释放,以此类推。
劣势:
复制算法弥补了标记/清除算法中,内存布局混乱的缺点。不过与此同时,它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
- 它浪费了一半的内存。
- 如果对象的存活率很高,我们可以极端一点,假设是100%存活,那么我们需要将所有对象都复制一遍,并将所有引用地址重置一遍。复制这一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在对象存活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变的不可忽视。 所以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复制算法要想使用,最起码对象的存活率要非常低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克服50%内存的浪费。
2. 标记清除(Mark-Sweep)
老年代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
当堆中的有效内存空间(available memory)被耗尽的时候,就会停止整个程序(也被称为stop the world),然后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则是标记,第二项则是清除。
- 标记:从引用根节点开始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标记的过程其实就是遍历所有的GC Roots,然后将所有GC Roots可达的对象 标记为存活的对象。
- 清除:遍历整个堆,把未标记的对象清除。
通俗来讲,就是当程序运行期间,若可以使用的内存被耗尽的时候,GC线程就会被触发并将程序暂停,随后将依旧存活的对象标记一遍,最终再将堆中所有没被标记的对象全部清除掉,接下来便让程序恢复运行。
缺点:
- 效率比较低(递归与全堆对象遍历),而且在进行GC的时候,需要停止应用程序,这会导致用户体验非常差。
- 这种方式清理出来的空闲内存是不连续的,我们的死亡对象都是随即的出现在内存的各个角落的,把它们清除之后,内存的布局自然会散乱。而为了应付这一点,JVM就不得不维持一个内存的空闲列表,这又是一种开销。而且在分配数组对象的时候,寻找连续的内存空间会有难度。
3. 标记压缩(Mark-Compact)
老年代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压缩的混合实现。
在整理压缩阶段,不再对标记的对像做回收,而是通过所有存活对像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除边界以外的内存。
可以看到,标记的存活对象将会被整理,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而未被标记的内存会被清理掉。如此一来,当我们需要给新对象分配内存时,JVM只需要持有一个内存的起始地址即可,这比维护一个空闲列表显然少了许多开销。
标记/整理算法不仅可以弥补标记/清除算法当中,内存区域分散的缺点,也消除了复制算法当中,内存减半的高额代价。
劣势:标记/整理算法唯一的缺点就是效率也不高,不仅要标记所有存活对象,还要整理所有存活对象的引用地址。从效率上来说,标记/整理算法要低于复制算法。
4. 标记清除压缩(Mark-Sweep-Compact)
多提一嘴:引用计数法
这种算法最直接简单,它维护了一个引用计数器,对象被引用一次计数器+1,少一次-1,如果计数器为0则对象就被视为垃圾进行回收。
注:JVM的实现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
劣势:
- 每次对对象赋值时均需维护计数器,且计数器本身有一定消耗。
- 较难处理循环引用。
小结
内存效率: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此处的效率只是简单的对比时间复杂度,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
内存整齐度: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
内存利用率: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
可以看出,效率上来说,复制算法最快,但是却浪费了太多内存,而为了尽量兼顾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指标,标记/整理算法相对来说更平滑一些,但效率上依然不尽如人意,它比复制算法多了一个标记的阶段,又比标记/清除多了一个整理内存的过程。
有没有最好的算法呢?只能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分代收集:
针对年轻代
年轻代特点是区域相对老年代较小,对像存活率低。这种情况复制算法的回收整理,速度是最快的。复制算法的效率只和当前存活对像大小有关,因而很适用于年轻代的回收。而复制算法内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hotspot中的两个survivor的设计得到缓解。
针对老年代
老年代的特点是区域较大,对像存活率高。
这种情况,存在大量存活率高的对像,复制算法明显变得不合适。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
Mark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像的数量成正比,这点上说来,对于老年代,标记清除或者标记整理有一些不符,但可以通过多核/线程利用,对并发、并行的形式提标记效率。
Sweep阶段的开销与所管理区域的大小形正相关,但Sweep“就地处决”的特点,回收的过程没有对像的移动。使其相对其它有对像移动步骤的回收算法,仍然是效率最好的。但是需要解决内存碎片问题。
Compact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像的数据成开比,如上一条所描述,对于大量对像的移动是很大开销的,做为老年代的第一选择并不合适。
基于上面的考虑,老年代一般是由标记清除或者是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以hotspot中的CMS回收器为例,CMS是基于Mark-Sweep实现的,对于对像的回收效率很高,而对于碎片问题,CMS采用基于Mark-Compact算法的Serial Old回收器做为补偿措施:当内存回收不佳(碎片导致的Concurrent Mode Failure时),将采用Serial Old执行Full GC以达到对老年代内存的整理。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