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企业在需求不明确,且云市场竞争不大的情况下,在各个云厂商之间做选择,那真是强人所难......
假设企业计划在当前或不久的将来构建一个云平台战略,那么他肯定会在几个超大规模公共云厂商之间进行评估:
正如业内人士熟知的那样,云厂商提供超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拥有小规模公司根本无法竞争的高效率。
当市场变得如此统一、选择如此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就开始担忧了:他们担心失去关键业务数据和基础架构的掌控,使系统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时长寄托于云厂商;这样下去,将来甚至可能在合同谈判中失去主动权……
对于业务的关键部分,比如服务器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若是完全依赖于单个云厂商,企业负责人肯定会感到焦虑。
此前,英国公共部门的 IT 服务公司就曾暴出类似的情况,与大规模云厂商签订了 10 年以上的合约,开发的系统需要用到云资源,但由于云资源使用费过度膨胀,超出该公司的支付能力,最后破产。最终,他们公司只剩下:完成一半的项目,和做了一半的系统。
企业因此面临一个难题,他们希望享受到云计算的好处,比如:简单高效、灵活敏捷、低成本;但他们并不愿意面对被云厂商绑架的风险,所以不愿意将业务数据放在一家云厂商的平台上。以防万一,他们放弃选择任何一家厂商......
不过,被云厂商绑架的担忧并不能掩盖云计算带给企业的好处。尽管云厂商的选择有限,但还是有选择余地的。多云战略能够让用户放心的同时,也能提供用户现代商业世界所需的计算资源。
企业采用多云的障碍
企业当前合作的云厂商不希望企业从多家竞争对手公司中获取云服务。他们希望企业客户能够一直在他们的生态系统中,使用他们的应用程序,并且心存感激。尽管云厂商声称以客户为中心,但对他们来说,简化操作流程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所以他们不会去做。如果可以的话,对于企业来说,改变云厂商也是解决云绑架的关键策略之一。
然而,这些障碍并不能阻止企业启动多云战略......
企业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移植性: 多个云环境是否兼容?如果我的应用程序分布在多个云中,那么这些数据是否会被存储在多个云平台上?在不同环境间移动数据需要多大的成本?多云环境是不是过于复杂了?
兼容性问题:
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容器来解决。所有容器共享同一个操作系统,但是又各自保持独立,且具备移植性。即使在不兼容的环境中,容器也是如此,不受影响。
处理数据的最佳位置问题:
企业不要忘记数据遗留性,最好在原始位置处理数据。在主要云平台上保留数据中心,只在需要时才移动数据。当需要迁移时,确保数据集成系统能够适应多云的模式。
这样处理数据是不是太复杂了?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可避免。云计算已经从传统 IT 部门分走了一部分控制权限,并且一段时间内野蛮生长,现在部门能够安装任何他们中意的应用程序。当然,对于 IT 部门来说,多云会增加复杂性。
云计算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它摆脱了 IT 部门的繁琐流程,为企业业务部门提供他们所需的应用程序。试图这一点就是“退步”的。所以,团队需要将系统和实践放在适当的位置,以满足企业对数据中心安全、管理和性能的需求。在沙箱环境中,部门通过 IT 监督和指导来测试应用程序,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人们已经克服了使用多云的一些初始困难。企业领导者的首要问题是“用哪个云?用起来怎么样?”。
云厂商们各有优劣。举个例子,某厂提供云资源非常适合本地应用场景,而另一大厂云资源则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服务质量很高。也就是说,企业应该试着找出最适合的云厂商组合来满足他们独特的业务需求。
值得庆幸的是,云计算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它允许用户进行实验。前期少量的花费,就可以创建测试环境,试用应用程序。这样企业就可以为各种应用程序找到合适的云资源。
这种试错需要在一个灵活的集成平台上进行。也就是说,需要专为云环境构建。如果您希望定期扩充多云的配置,则需要一个数据集成平台。如果早期决策错误,或是业务需求发生变化,也可以轻松地重新进行归档。
多云战略可以将数据重新交还给企业,初期可能需要一些修补和试验,但它让企业负责人能够围绕业务的独特需求来塑造他们的云资源,根据需要随时切换。
云计算已经提升了企业业务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但是,要企业去适应所有云服务,这与云计算技术的初衷相悖。所以,企业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将云资源混合起来使用,让云来适应企业,而不是让企业去适应云。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