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曾经一度被他们支配的恐怖,还有那被囚禁于鸟笼中的那份耻辱。
——《进击的巨人》
/1998,第一次金融海啸,“上帝协议”提出/
1998年,开始于前一年七月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终于席卷整个亚洲,风暴所至,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等地经济无不大受打击,一些国家的政局甚至也开始混乱。正是在这一年,一名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教授——尼克·绍博,写了一篇题为《上帝协议》的简短论文。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尼克·绍博设想了一种无所不能、可以取代所有中间机构的技术协议,即让“上帝”在一切的交易中扮演可信的第三方:
所有的参与方都会将其信息和价值输入到上帝的手中,上帝会可靠地决定执行的结果,并将结果输出到参与方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涉及隐私的信息都归上帝所有,没有参与方能窥视与自己无关的信息。
“上帝”当然是一个比喻,是对一种可信任交易模式的描述。它完全可信任,能承担中介的功能,并且绝对安全、保密——这正是后来诞生的区块链的基本理念。
邵博的想法很大胆,但也很超前。
此后的二十年间,作为中间机构的第三方蓬勃发展,并且,随着垄断的形成,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一般,它们越来越霸道、任性、喜怒无常,肆意交易人们的隐私数据,肆意操纵价格,人人知道它们面目可憎,却也清楚他们的强大而不可抗拒。
那个可以推翻众神的,邵博所描述的那个高效、可靠、无私的“上帝”,真的存在吗?
2008,第二次金融海啸,区块链面世
自此,十年过去了。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规模灾难。政府和银行管理经济的能力遭到各方质疑,信用降入谷底。
再一次,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在一个匿名的密码学讨论组上贴出了一篇研究报告,首次勾画了对比特币的构想——一个去中化的,由用户自己掌控、无需中央管理机构或中间人的数字货币协议。
加密货币(数字货币)与传统的法币有所不同,因为它们不是由国家所创建的,也不由国家所控制。这个协议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它让在脱离可信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数十亿的设备能够在彼此之间安全地交换信息。
区块链横空出世。
自提出比特币概念以来,中本聪只在网上出现过,没人听过他的声音,更没人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有趣的是,尼克·绍博正是大众怀疑的“中本聪真身”之一。
尼克·绍博不仅是法学教授,他还是一位计算机专家,一位涉猎广、产量高的写作者,其博客撰文涉及诠释学、深海资源开发和密码安全等多个领域。并且,在1998年至2005年期间,绍博致力于虚拟货币研究,并开发了一个“比特金”体系,这被视作比特币的前身。
2011年5月,绍博本人发文否认这种猜测。
但猜测并没有停止。2014年,在司法语言学家杰克·格里夫的带领下,英国阿斯顿大学的一组学生分析了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的那篇关于比特币的论文。他们统计了诸如“仍然”(still)、“只有”(only)之类不起眼的小词出现的频率,并分析了文中的标点模式,比如在“和”(and)和“并”(but)之前的逗号使用,认为这篇论文的笔触符合尼克·绍博(Nick Szabo)的风格。
据称,美国国家安全局运用类似技术破解了中本聪的身份,不过并未公布他们的分析是否也指向绍博。
/2018,金融危机要来了吗?区块链是救世主吗?/
区块链诞生的时候,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几乎是悄无声息,直到2010年,作为第一笔现实交易,10000个比特币也才勉强购买了2块比萨而已。
转机是从2013年春天开始的。这一年4月,塞浦路斯发生债务危机,政府通过冻结民众银行转账交易,并对存款人增税的方式来应对危机。塞浦路斯的储户人人自危,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和超主权的网络货币——由此得到欧洲避险资金的青睐。短短几天,比特币从30多美元飙涨到265美元。此次危机所带动的暴涨,让比特币真正成为了金融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写到这里,相信读者都已发现,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展,都与传统经济金融结构的越来越不稳定相呼应。2018年是一个微妙的年份,中美贸易战的现实,美元的强势收割,一切一切都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让人们忍不住一次次回想起过去十年一轮回的金融海啸魔咒。
区块链的大热正在再一次印证这种惶惶不安。
据ETM科学院统计,“2018年比特币全网算力达到35800PH/S(Petahash),年消耗电力达到48万亿瓦时,市值最高曾达到3000亿美元,可以收购波音公司两次。”
但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带来的更重要改变,是它改变了互联网的思想。它所构建的宏大图景,所释放出的种种想象空间,使全球范围内的各行各业及其从业者无不感到战栗与兴奋。
区块链最终会成为未来世界里高效、可靠、无私的“上帝”吗?ETM说,让我们拭目以待。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