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前端模块化么?
告别「webpack配置工程师」
webpack是一个强大而复杂的前端自动化工具。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配置复杂,这也使得「webpack配置工程师」这种戏谑的称呼开始流行🤷但是,难道你真的只满足于玩转webpack配置么?
显然不是。在学习如何使用webpack之外,我们更需要深入webpack内部,探索各部分的设计与实现。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有一天webpack“过气”了,但它的某些设计与实现却仍会有学习价值与借鉴意义。因此,在学习webpack过程中,我会总结一系列【webpack进阶】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多多交流与关注!
1. 引言
下面进入正题。一直以来,在前端领域,开发人员日益增长的语言能力需求和落后的JavaScript规范形成了一大矛盾。例如,我们会用babel来进行ES6到ES5的语法转换,会使用各种polyfill来兼容老式上的新特性……而我们本文的主角 —— 模块化也是如此。
由于JavaScript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这一点,加之模块化规范的迟到,导致社区中涌现出一系列前端运行时的模块化方案,例如RequireJS、seaJS等。以及与之对应的编译期模块依赖解决方案,例如browserify、rollup和本文的主角webpack。
但是我们要知道,<script type="module">
还存在一定的兼容性与使用问题。
在更通用的范围内来讲,浏览器原生实际是不支持所谓的CommonJS或ESM模块化规范的。那么webpack是如何在打包出的代码中实现模块化的呢?
2. NodeJS中的模块化
在探究webpack打包后代码的模块化实现前,我们先来看一下Node中的模块化。
NodeJS(以下简称为Node)在模块化上基本是遵循的CommonJS规范,而webpack打包出来的代码所实现模块化的方式,也类似于CommonJS。因此,我们先以熟悉的Node(这里主要参考Node v10)作为引子,简单介绍它的模块化实现,帮助我们接下来理解webpack的实现。
Node中的模块引入会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 路径分析
- 文件定位
- 编译执行
在Node中,模块以文件维度存在,并且在编译后缓存于内存中,通过require.cache
可以查看模块缓存情况。在模块中添加console.log(require.cache)
查看输出如下:
{ '/Users/alienzhou/programming/gitrepo/test.js':
Module {
id: '.',
exports: {},
parent: null,
filename: '/Users/alienzhou/programming/gitrepo/test.js',
loaded: false,
children: [],
paths:
[ '/Users/alienzhou/programming/gitrepo/node_modules',
'/Users/alienzhou/programming/node_modules',
'/Users/alienzhou/node_modules',
'/Users/node_modules',
'/node_modules' ] } }
上面就是模块对象的数据结构,也可以在Node源码中找到Module类的构造方法。其中exports
属性非常重要,它就是模块的导出对象。因此,下面这行语句
var test = require('./test.js');
其实就是把test.js
模块的exports
属性赋值给test
变量。
也许你还会好奇,当我们写一个Node(JavaScript)模块时,模块里的module
、require
、__filename
等这些变量是哪来的?如果你看过Node loader.js 部分源码,应该就大致能理解:
Module.wrap = function(script) {
return Module.wrapper[0] + script + Module.wrapper[1];
};
Module.wrapper = [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
'\n});'
];
Node会自动将每个模块进行包装(wrap),将其变为一个function。例如模块test.js原本为:
console.log(require.cache);
module.exports = 'test';
包装后大致会变为: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console.log(require.cache);
module.exports = 'test';
});
这下你应该明白module
、require
、__filename
这些变量都是哪来的了吧 —— 它们会被作为function的参数在模块编译执行时注入进来。以一个扩展名为.js
的模块为例,当你require
它时,一个完整的方法调用大致包括下面几个过程:
st=>start: require()引入模块
op1=>operation: 调用._load()加载模块
op2=>operation: new Module(filename, parent)创建模块对象
op3=>operation: 将模块对象存入缓存
op4=>operation: 根据文件类型调用Module._extensions
op5=>operation: 调用.compile()编译执行js模块
cond=>condition: Module._cache是否无缓存
e=>end: 返回module.exports结果
st->op1->cond
cond(yes)->op2->op3->op4->op5->e
cond(no)->e
在Node源码中能看到,模块执行时,包装定义的几个变量被注入了:
if (inspectorWrapper) {
result = inspectorWrapper(compiledWrapper, this.exports, this.exports,
require, this, filename, dirname);
} else {
result = compiledWrapper.call(this.exports, this.exports, require, this,
filename, dirname);
}
题外话,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在模块内使用module.exports
与exports
的区别
3. webpack实现的前端模块化
之所以在介绍「webpack是如何在打包出的代码中实现模块化」之前,先用一定篇幅介绍了Node中的模块化,是因为两者在同步依赖的设计与实现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理解Node的模块化对学习webpack很有帮助。当然,由于运行环境的不同(webpack打包出的代码运行在客户端,而Node是在服务端),实现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就来看一下,webpack是如何在打包出的代码中实现前端(客户端)模块化的。
3.1. 模块对象
和Node的模块化实现类似,在webpack打包出的代码中,每个模块也有一个对应的模块对象。在__webpack_require__()
方法中,有这么一段代码: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other code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i: moduleId,
l: false,
exports: {},
parents: null,
children: []
};
// …… other code
}
类似于Node,在webpack中各个模块的也有对应的模块对象,其数据结构基本遵循CommonJS规范;其中installedModules
则是模块缓存对象,类似于Node中的require.cache
/Module._cache
。
2.2. 模块的require:__webpack_require__
__webpack_require__
是webpack前端运行时模块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相当于CommonJS规范中的require
。
根据第一部分的流程图:在Node中,当我们require
一个模块时,会先判断该模块是否在缓存之中,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该模块的exports
属性;否则会加载并执行该模块。webpack中的实现也类似: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1.首先会检查模块缓存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 2. 缓存不存在时,创建并缓存一个新的模块对象,类似Node中的new Module操作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i: moduleId,
l: false,
exports: {},
children: []
};
// 3. 执行模块,类似于Node中的:
// result = compiledWrapper.call(this.exports, this.exports, require, this, filename, dirname);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 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module.l = true;
// 4. 返回该module的输出
return module.exports;
}
如果你仔细对比webpack与Node,你会发现在__webpack_require__
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webpack中不存在像Node一样调用._compile()
这种方法的过程。即不会像Node那样,对一个未载入缓存的模块,通过「读取模块路径 -> 编译模块代码 -> 执行模块」来载入模块。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Node作为服务端语言,模块都是本地文件,加载时延低,可同步阻塞进行模块文件寻址、读取、编译和执行,这些过程在模块require的时候再“按需”执行即可;而webpack运行在客户端(浏览器),显然不能在需要时(即执行__webpack_require__
时)再通过网络加载js文件,并同步地等待加载完成后再返回__webpack_require__
。这种网络时延,显然不能满足“同步依赖”的要求。
那么webpack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3.2. 如何解决前端的同步依赖
我们还是回来看下Node:
Node(v10)中加载、编译与执行(js)模块的代码主要集中在Module._extensions['.js']
和Module.prototype._compile
中。首先会通过fs.readFileSync
读取文件内容,然后通过vm.runInThisContext
来编译和执行JavaScript代码。
The vm module provides APIs for compiling and running code within V8 Virtual Machine contexts.
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前端runtime中肯定不能通过网络去同步获取JavaScript脚本文件;那么就需要我们换一个思路: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够预先放置我们“之后”可能会需要的模块,让我们能够在require时不需要同步等待过长的时间(当然,这里的“之后”可能是几秒、几分钟后,也可能是这次事件循环task的下几行代码)。
内存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把同步依赖的模块先“注册”到内存中(模块暂存),等到require时,再执行该模块、缓存模块对象、返回对应的exports
。而webpack中,这个所谓的内存就是modules
对象。
注意这里指的模块暂存和模块缓存概念完全不同。暂存可以粗略类比为将编译好的模块代码先放到内存中,实际并没有引入该模块。基于这个目的,我们也可以把“模块暂存”理解为“模块注册”,因此后文中“模块暂存”与“模块注册”具有相等的概念。
所以,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当我们已经获取了模块内容后(但模块还未执行),我们就将其暂存在modules
对象中,键就是webpack的moduleId;等到需要使用__webpack_require__
引用模块时,发现缓存中没有,则从modules
对象中取出暂存的模块并执行。
3.3. 如何”暂存“模块
思路已经清晰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webpack是如何将模块“暂存”在modules
对象上的。在实际上,webpack打包出来的代码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 一类是webpack模块化的前端runtime,你可以简单类比为RequireJS这样的前端模块化类库所实现的功能。它会控制模块的加载、缓存,提供诸如
__webpack_require__
这样的require方法等。 - 另一类则是模块注册与运行的代码,包含了源码中的模块代码。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部分的代码是怎样的。
为了便于学习与代码阅读,建议你可以在webpack(v4)配置中加入optimization:{runtimeChunk: {name: 'runtime'}}
,这样会让webpack将runtime与模块注册代码分开打包。
// webpack module chunk
(window["webpackJsonp"] = window["webpackJsonp"] || []).push([["home-0"],{
/***/ "module-home-0":
/***/ (function(module, 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const myalert =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home-1");
myalert('test');
/***/ }),
/***/ "module-home-1":
/***/ (function(module, exports) {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a) {
alert('hi:' + a);
};
/***/ })
},[["module-home-0","home-1"]]]);
上面这是一个不包含runtime的chunk,我们不妨将其称为module chunk(下面会沿用这个叫法)。简化一下这部分代码,大致结构如下:
// webpack module chunk
window["webpackJsonp"].push([
["home-0"], // chunkIds
{
"module-home-0": (function(module, 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some logic */ }),
"module-home-1": (function(module, 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some logic */ })
},
[["module-home-0","home-1"]]
])
这里,.push()
方法参数为一个数组,包含三个元素:
- 第一个元素是一个数组,
["home-0"]
表示该js文件所包含的所有chunk的id(可以粗略理解为,webpack中module组成chunk,chunk又组成file); - 第二个元素是一个对象,键是各个模块的id,值则是一个被function包装后的模块;
- 第三个元素也是一个数组,其又是由多个数组组成。具体作用我们先按下不表,最后再说。
来看下参数数组的第二个元素 —— 包含模块代码的对象,你会发现这里方法签名是不是很像Node中的通过Module.wrap()
进行的模块代码包装?没错,webpack源码中也有类似,会像Node那样,将每个模块的代码用一个function包装起来。
而当webpack配置了runtime分离后,打包出的文件中会出现一个“纯净”的、不包含任何模块代码的runtime,其主要是一个自执行方法,其中暴露了一个全局变量webpackJsonp
:
// webpack runtime chunk
var jsonpArray = window["webpackJsonp"] = window["webpackJsonp"] || [];
var oldJsonpFunction = jsonpArray.push.bind(jsonpArray);
jsonpArray.push = webpackJsonpCallback;
webpackJsonp
变量名可以通过output.jsonpFunction
进行配置
可以看到,window["webpackJsonp"]
上的.push()
方法已经被修改为了webpackJsonpCallback()
方法。该方法如下:
// webpack runtime chunk
function webpackJsonpCallback(data) {
var chunkIds = data[0];
var moreModules = data[1];
var executeModules = data[2];
var moduleId, chunkId, i = 0, resolves = [];
// webpack会在installChunks中存储chunk的载入状态,据此判断chunk是否加载完毕
for(;i < chunkIds.length; i++) {
chunkId = chunkIds[i];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resolves.push(installedChunks[chunkId][0]);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0;
}
// 注意,这里会进行“注册”,将模块暂存入内存中
// 将module chunk中第二个数组元素包含的 module 方法注册到 modules 对象里
for(moduleId in moreModules) {
if(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moreModules, moduleId)) {
modules[moduleId] = moreModules[moduleId];
}
}
if(parentJsonpFunction) parentJsonpFunction(data);
while(resolves.length) {
resolves.shift()();
}
deferredModules.push.apply(deferredModules, executeModules || []);
return checkDeferredModules();
};
注意以上方法的这几行,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将模块“暂存”在modules对象上」
// webpackJsonpCallback
for(moduleId in moreModules) {
if(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moreModules, moduleId)) {
modules[moduleId] = moreModules[moduleId];
}
}
配合__webpack_require__()
中下面这一行代码,就实现了在需要引入模块时,同步地将模块从暂存区取出来执行,避免使用网络请求导致过长的同步等待时间。
// __webpack_require__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 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3.4. 模块的自动执行
到目前为止,对于webpack的同步依赖实现已经介绍的差不多了,但还遗留一个小问题:webpack中的所有js源文件都是模块,但如果都是不会自动执行的模块,那我们只是在前端引入了一堆“死”代码,怎么让代码“活”起来呢?
很多时候,我们引入一个script标签加载脚本文件,至少希望其中一个模块的代码会自动执行,而不仅仅是注册在modules
对象上。一般来说,这就是webpack中所谓的入口模块。
webpack是如何让这些入口模块自动执行的呢?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module chunk中那个按下不表的第三个参数:这个参数是一个数组,而数组里面每个元素又是一个数组
[["module-home-0","home-1"], ["module-home-2","home-3","home-5"]]
对照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具体解释下参数的含义。第一个元素["module-home-0","home-1"]
表示,我希望自动执行moduleId为module-home-0
的这个模块,但是该模块需要chunkId为home-1
的chunk已经加载后才能执行;同理,["module-home-2","home-3","home-5"]
表示自动执行module-home-2
模块,但是需要检查chunkhome-3
和home-5
已经加载。
执行某些模块需要保证一些chunk已经加载是因为,该模块所依赖的其他模块可能并不在当前chunk中,而webpack在编译期会通过依赖分析自动将依赖模块的所属chunkId注入到此处。
这个模块“自动”执行的功能在runtime chunk的代码中主要是由checkDeferredModules()
方法实现:
function checkDeferredModules() {
var result;
for(var i = 0; i < deferredModules.length; i++) {
var deferredModule = deferredModules[i];
var fulfilled = true;
// 第一个元素是模块id,后面是其所需的chunk
for(var j = 1; j < deferredModule.length; j++) {
var depId = deferredModule[j];
// 这里会首先判断模块所需chunk是否已经加载完毕
if(installedChunks[depId] !== 0) fulfilled = false;
}
// 只有模块所需的chunk都加载完毕,该模块才会被执行(__webpack_require__)
if(fulfilled) {
deferredModules.splice(i--, 1);
result = __webpack_require__(__webpack_require__.s = deferredModule[0]);
}
}
return result;
}
4. 异步依赖
如果你只是想学习webpack前端runtime中同步依赖的设计与实现,那么到这里主要内容基本已经结束了。不过我们知道,webpack支持使用动态模块引入的语法(代码拆分),例如:dynamic import
和早期的require.ensure
,这种方式与使用CommonJS的require
和ESM的import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该类方法会异步(或者说按需)加载依赖。
4.1. 代码转换
就像在源码中使用require
会在webpack打包时被替换为__webpack_require__
一样,在源码中使用的异步依赖语法也会被webpack修改。以dynamic import
为例,下面的代码
import('./test.js').then(mod => {
console.log(mod);
});
在产出后会被转换为
__webpack_require__.e(/* import() */ "home-1")
.then(__webpack_require__.bind(null, "module-home-3"))
.then(mod => {
console.log(mod);
});
上面代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webpack打包后会将一些module合并为一个chunk,因此上面的"home-1"
就表示:包含./test.js
模块的chunk的chunkId为"home-1"
。
webpack首先通过__webpack_require__.e
加载指定chunk的script文件(module chunk),该方法返回一个promise,当script加载并执行完成后resolve该promise。webpack打包时会保证异步依赖的所有模块都已包含在该module chunk或当前上下文中。
既然module chunk已经执行,那么表明异步依赖已经就绪,于是在then方法中执行__webpack_require__
引用test.js
模块(webpack编译后moduleId为module-home-3)并返回。这样在第二个then方法中就可以正常使用该模块了。
4.2. __webpack_require__.e
异步依赖的核心方法就是__webpack_require__.e
。下面来分析一下该方法:
__webpack_require__.e = function requireEnsure(chunkId) {
var promises = [];
var installedChunkData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判断该chunk是否已经被加载,0表示已加载。installChunk中的状态:
// undefined:chunk未进行加载,
// null:chunk preloaded/prefetched
// Promise:chunk正在加载中
// 0:chunk加载完毕
if(installedChunkData !== 0) {
// chunk不为null和undefined,则为Promise,表示加载中,继续等待
if(installedChunkData) {
promises.push(installedChunkData[2]);
} else {
// 注意这里installChunk的数据格式
// 从左到右三个元素分别为resolve、reject、promise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installedChunkData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resolve, reject];
});
promises.push(installedChunkData[2] = promise);
// 下面代码主要是根据chunkId加载对应的script脚本
var head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onScriptComplete;
script.charset = 'utf-8';
script.timeout = 120;
if (__webpack_require__.nc) {
script.setAttribute("nonce", __webpack_require__.nc);
}
// jsonpScriptSrc方法会根据传入的chunkId返回对应的文件路径
script.src = jsonpScriptSrc(chunkId);
onScriptComplete = function (event) {
script.onerror = script.onload = null;
clearTimeout(timeout);
var chunk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if(chunk !== 0) {
if(chunk) {
var errorType = event && (event.type === 'load' ? 'missing' : event.type);
var realSrc = event && event.target && event.target.src;
var error = new Error('Loading chunk ' + chunkId + ' failed.\n(' + errorType + ': ' + realSrc + ')');
error.type = errorType;
error.request = realSrc;
chunk[1](error);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undefined;
}
};
var timeout = setTimeout(function(){
onScriptComplete({ type: 'timeout', target: script });
}, 120000);
script.onerror = script.onload = onScriptComplete;
head.appendChild(script);
}
}
return Promise.all(promises);
};
该方法首先会根据chunkId在installChunks中判断该chunk是否正在加载或已经被加载;如果没有则会创建一个promise,将其保存在installChunks中,并通过jsonpScriptSrc()
方法获取文件路径,通过sciript标签加载,最后返回该promise。
jsonpScriptSrc()
则可以理解为一个包含chunk map的方法,例如这个例子中:
function jsonpScriptSrc(chunkId) {
return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chunkId]||chunkId) + "." + {"home-1":"0b49ae3b"}[chunkId] + ".js"
}
其中包含一个map —— {"home-1":"0b49ae3b"}
,会根据home-1这个chunkId返回home-1.0b49ae3b.js这个文件名。
4.3. 更新chunk加载状态
最后,你会发现,在onload中,并没有调用promise的resolve方法。那么是何时resolve的呢?
你还记得在介绍同步require时用于注册module的webpackJsonpCallback()
方法么?我们之前说过,该方法参数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是一个chunkId的数组,代表了该脚本所包含的chunk。
p.s. 当一个普通的脚本被浏览器下载完毕后,会先执行该脚本,然后触发onload事件。
因此,在webpackJsonpCallback()
方法中,有一段代码就是根据chunkIds的数组,检查并更新chunk的加载状态:
// webpackJsonpCallback()
var moduleId, chunkId, i = 0, resolves = [];
for(;i < chunkIds.length; i++) {
chunkId = chunkIds[i];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resolves.push(installedChunks[chunkId][0]);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0;
}
// ……
while(resolves.length) {
resolves.shift()();
}
上面的代码先根据模块注册时的chunkId,取出installedChunks对应的所有loading中的chunk,最后将这些chunk的promise进行resolve操作。
5. 写在最后
至此,对于「webpack打包后是如何实现前端模块化」这个问题就差不多结束了。本文通过Node中的模块化为引子,介绍了webpack中的同步与异步模块加载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方便大家对照文中内容查看webpack运行时源码,我把基础的webpack runtime chunk和module chunk放在了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看。
最后还是欢迎对webpack感兴趣的朋友能够相互交流,关注我的系列文章。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