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3.0以后,节点之间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提供了完整的sharding(数据分片)、replication(复制机制、Cluster具备感知准备的能力)、failover解决方案。
拓扑结构
Redis Cluster由多个Redis节点组构成。不同节点组服务的数据无交集,每一个节点组对应数据sharding的一个分片。
节点组内分为主备两类节点,两者数据准实时一致,通过异步化的主备复制机制。
master节点对用户提供读写服务,slave节点对用户提供读服务。
Redis Cluster总共有16384个slot,每一个节点负责一部分slot。
Redis Cluster中所有的几点之间两两通过Redis Cluster Bus交互,主要交互以下关键信息:
- 数据分片(slot)和节点的对应关系
- 集群中每个节点可用状态
- 集群结构发生变更时,通过一定的协议对配置信息达成一致。数据分片的迁移、故障发生时的主备切换决策、单点master的发现和其发生主备关系的变更等场景均会导致集群结构变化
- publish和subscribe(发布/订阅)功能在cluster版的内容实现所需要交互的信息。
Redis Cluster Bus通过单独的端口进行连接,bus是节点间的内部通信机制,交互的是字节序列化信息,而不是client到Redis服务器的字符序列化以提升交互效率。
Redis Cluster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实现方案,客户端可以和集群中的任一节点连接。
配置一致性
去中心化意味着集群的拓扑结构并不保存在单独的配置节点上,Redis Cluster通过引入两个自增的epoch变量来使得集群配置在各个节点间达成最终一致。
配置信息的数据结构
Redis Cluster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保存了集群的配置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clusterState中。
- clusterState记录了从集群中某个节点的视角看来的集群配置状态
- currentEpoch表示整个集群中的最大版本号,集群信息每变更一次,该版本号都会自增以保证每个信息的版本号唯一
- nodes是一个列表,包含了本节点所知的集群所有节点的信息(clusterNode),其中也包含本节点自身
- clusterNode记录了每个节点的信息,比较关键的信息包括该信息的版本epoch,该版本信息的描述:该节点对应的数据分片(slot),当该节点为master节点时对应的slave节点列表、当该节点为slave时对应的master节点
- 每个clusterNode还包含了一个全局唯一的nodeId
- 当集群的数据分片信息发生变更时,Redis Cluster仍然保持对外服务,在迁移过程中,通过分片迁移相关状态的一组变量来管控迁移过程
- 当集群中的某个master出现宕机时,Redis Cluster会自动发现并触发故障转移的操作,将宕机master的某个slave升级为master,这个过程同样需要一组failover相关状态的变量来管控故障转移。
Redis Cluster通过epoch作为版本号来实现集群配置的一致性。
信息交互
去中心化的架构不存在统一的配置中心,各个节点对集群状态的认知来自于节点间的信息交互。在Redis Cluster中,该信息的交互通过Redis Cluster Bus来完成。
clusterMsg的type字段指明了消息的类型。配置信息的一致性主要依靠PING和PONG,两者除了type不同,其余字段语义均相同,消息体为Gossip数据。
每一个节点向其他节点较为频繁的周期性发送PING消息和接受PONG响应。在这些下拍戏的Gossip部分,包含了发送者节点(或者响应者节点)所知的集群其他节点信息,接收节点可以根据这些Gossip信息更新自己对于集群的认知。
规模较大的集群可能存在上千个节点,但是这些节点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稳定的,因此每次都发送全量数据并不必要,而且还会造成网络负担。
作为优化,Redis Cluster在每次的PING和PONG包中,只包含全集群部分节点信息,节点随机选取,以此控制网络流量。由于交互频繁,短时间的几次交互之后,集群状态就会以Gossip协议的方式被扩散到了集群中的所有节点。
一致性达成
集群结构稳定不发生变化时,各个节点通过Gossip协议在几轮交互之后便可得知全集群的信息并且达到一致的状态。
但是,当发生故障转移、分片迁移等情况将会造成集群结构变更,变更的信息需要各个节点之间自行协调,优先得知变更信息的节点利用epoch变量将自己的最新信息扩散到整个集群,达到最终一致。
- 配置信息clusterNode的epoch属性描述的粒度是单个节点
- 配置信息clusterState的currentEpoch属性的粒度是整个集群,它的存在用来辅助epoch自增的生成。由于currentEpoch信息也是维护在各个几点自身的,Redis Cluster结构在发生变更时,通过一定时间窗口控制和更新规则保证每个节点看到的currentEpoch都是最新的。
集群信息的更新规则:
- 当某个节点率先知道了信息变更时,这个节点将currentEpoch自增使之成为集群中的最大值,再用自增后的currentEpoch作为新的epoch版本
- 当某个节点收到了比自己大的currentEpoch时,更新自己的currentEpoch值使之保持最新
- 当收到的Redis Cluster Bus消息中某个节点信息的epoch值大于接收者自己内部的配置信息存储的值时,意味着自己的信息太旧,此时接收者直接将自己的映射信息更新为消息的内容
- 当收到的Redis Cluster Bus消息中某个节点信息未包含在接收节点的内部配置信息中时,意味着接受者尚未意识到该节点的存在,此时接收者直接将消息的信息添加到自己的内部配置信息中。
sharding
不同的节点组服务于相互无交互的数据子集(sharding,分片)。
数据分片(slot)
Redis Cluster将所有的数据划分为16384个分片(slot),每个分片负责其中一部分。每一条数据根据key值通过数据分布算法映射到16384个slot中的一个。
数据分布算法:slotId=crc(key)%16384
客户端根据slotId决定将请求路由到哪个Redis节点。Cluster不支持跨节点的单命令。
为此,Redis引入HashTag的概念,使得数据分布算法可以根据key的某一部分进行计算,让相关的两条记录落到同一个数据分片,例如:
- 某条商品交易记录的key值为:product_trade_{prod123}
- 这个商品的详情记录的key值为:product_detail_{prod123}
Redis会根据{}之间的子字符串作为数据分布算法的输入。
客户端路由
Redis Cluster的客户端需要具备一定的路由能力。当一个Client访问的key不在对应Redis节点的slot中,Redis返回给Client一个moved命令,告知其正确的路由信息。
从Client收到moved响应,到再次向moved响应中指向的节点发送请求期间,Redis Cluster的数据分布可能又发生了变更,此时,指向的节点会继续响应moved。Client根据moved响应更新其内部的路由缓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请求时直接路由到正确的节点,降低交互次数。
当Cluster处在数据重分布(目前由人工触发)过程中时,可以通过ask命令控制客户端路由。
ask命令和moved命令的不同语义在于,后者会更新路由缓存,前者只是本条操作重定向到新节点,后续的相同slot操作仍路由到旧节点。ask类型将重定向和路由缓存更新分离,避免客户端的路由缓存信息频繁更新。
分片迁移
在稳定的Redis Cluster下,每一个slot对应的节点是确定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节点和分片的对应关系要发生变更:
- 新的节点作为master加入
- 某个节点分组需要下线
- 负载不均需要调整slot分布
此时需要进行分片的迁移。分片迁移的触发和过程由外部系统完成,Redis Cluster只提供迁移过程中需要的原语供外部系统调用。这些原语主要有两种:
- 节点迁移状态设置:迁移前标记源/目标节点
- key迁移的原子化命令:迁移的具体步骤
- 向节点B发送状态变更命令,将B的对应slot状态置为IMPORTING
- 向节点A发送状态变更命令,将A的对应slot状态置为MIGRATING
- 针对A的slot上的所有的key,分别向A发送MIGRATE命令,告知A将对应key的数据迁移到B。
当节点A的状态被设置为了MIGRATING后,表示对应的slot正在从A迁出,为保证该slot数据的一致性,A此时对slot内部数据提供读写服务的行为和通常状态下有所区别,对于某个迁移中的slot:
- 如果客户端访问的key尚未迁移出,则正常地处理key
- 如果key已经被迁移出或者根本不存在该key,则回复客户端ASK信息让其跳转到B执行
当节点B的状态被设置为了IMPORTING之后,表示对应的slot正在向B迁入中,即使B仍能对外提供该slot的读写服务,但行为和通常状态下也有所区别:
- 当来自客户端的正常访问不是从ASK跳转而来时,说明客户端尚不知道迁移正在进行,很有可能操作了一个目前尚未迁移完成的正处在A上的key,如果此时key已经在A上被修改了,那么B和A的修改值将在未来发生冲突。
- 对于该slot上的所有非ASK跳转而来的操作,B不会进行处理,而是通过MOVED命令让客户端跳转至A执行
这样的状态控制可以保证同一个key在迁移之前总是在源节点执行,迁移后总是在目标节点执行,杜绝了两边同时写导致值冲突的可能性。且迁移过程中新增的key总是在目标节点执行,源节点不会再有新增的key,使得迁移过程时间有界。
Redis单机对于命令的处理是单线程的,同一个key在MIGRATE的过程中不会处理对该key的其他操作,从而保证了迁移的原子性。
当slot的所有key从A迁移至B上之后,客户端通过CLUSTER SETSLOT命令设置B的分片信息,使之包含迁移的slot。设置的过程中会自增一个epoch,它大于当前集群中的所有epoch值,这个新的配置信息会传播到集群中的其他每一个节点,完成分片节点映射关系的更新。
failover
Redis Cluster同Sentinel一样,具备完整的节点故障发现、故障状态一致性保证、主备切换机制。
failover状态变迁
failover的过程如下:
- 故障发现:当某个master宕机时,宕机事件如何被集群其他节点感知
- 故障确认:多个节点就某个master是否宕机如何达成一致
- slave选举:集群确认了某个master确实宕机后,如何将它的slave升级成新的master;如果原master有多个slave,选择谁升级
- 集群结构变更:选举成功的slave升级成新的master后如何让全集群的其他节点知道以更新他们的集群结构信息
故障发现
Redis Cluster节点间通过Redis Cluster Bus两两周期性地进行PING/PONG交互,当某个节点宕机时,其他发向它的PING消息将无法及时响应,当PONG的响应超过一定时间(NODE_TIMEOUT)未收到,则发送者认为接受节点故障,将其置为PFAIL状态,后续通过Gossip发出的PING/PONG消息中,这个节点的PFAIL状态将会被转播到集群的其他节点。
Redis Cluster的节点间通过TCP保持Redis Cluster Bus连接,当对端无PONG回复时,除了节点故障外,还有可能是TCP连接断开。对于TCP连接断开导致的响应超时,将会产生节点状态误报。因此Redis Cluster通过预重试机制排除此类误报:当NODE_TIMEOUT/2过去了却还未收到PING对应的PONG消息,则重建连接重发PING消息,如果对端正常,PONG会在很短时间内抵达。
故障确认
对于网络分割的节点,某个节点(假设叫B节点)并没有故障,但可能和A无法连接,但是和C/D等其他节点可以正常联通,此时只有A会将B标记为PFAIL,其他节点扔人认为B是正常的。此时A和C/D等其他节点信息不一致。Redis Cluster通过故障确认协议达成一致。
A会受到来自其他节点的Gossip消息,被告知节点B是否处于PFAIL状态,当A受到的来自其他master节点的B的PFAIL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将B的PFAIL升级为FAIL状态,表示B已确认为故障,后续将会发起slave选举流程
slave选举
上例中,如果B是A的master,且B已经被集群公认是FAIL状态,那么A将发起竞选,期望替代B成为新的master。
如果B有多个slave A/E/F都意识到B处于FAIL状态了,A/E/F可能会同时发起竞选,当B的slave数量>=3个时,很有可能因为票数均匀无法选出胜者,延长B上的slot不可用时间。为此,slave间会在选举前协商优先级,优先级高的slave更有可能早地发起选举,优先级较低的slave发起选举的时间越靠后,避免和高优先级的slave竞争,提升一轮完成选举的可能性。
优先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slave最后一次同步master信息的时间,越新标识这个slave的数据越新,竞选优先级越高。
slave通过向其他master节点发送FAILOVER_AUTH_REQUEST消息发起竞选,master收到之后回复FAILOVER_AUTH_ACK消息告知自己是否同意改slave成为新的master。slave发送FAILOVER_AUTH_REQUEST前会将currentEpoch自增并将最新的epoch带入到AILOVER_AUTH_REQUEST消息中,master收到FAILOVER_AUTH_REQUEST消息后,如果发现对于本轮(本epoch)自己尚未投过票,则回复同意,否则回复拒绝。
集群结构变更通知
当slave收到超过半数的master的同意回复时,该slave顺利的替代B成为新master,此时它会以最新的epoch通过PONG消息广播自己成为master的信息,让集群中的其他节点更快地更新拓扑信息。
当B恢复可用之后,它首先仍然认为自己是master,但逐渐得通过Gossip协议得知A已经替代自己的事实之后降级为A的slave。
主备复制
Redis采用主备复制的方式保持一致性,即所有节点中,有一个节点为master,对外提供写入服务,所有的数据变更由外界对master的写入触发,之后Redis内部异步地将数据从主节点复制到其他节点上。
主备复制流程
Redis包含master和slave节点:master节点对外提供读写服务;slave节点作为master的数据备份,拥有master的全量数据,对外不提供写服务。主备复制由slave主动触发。
- slave向master发起SYNC命令。这一步在slave启动后触发,master被动地将新进slave节点加入自己的主备复制集群
- master收到SYNC后,开启BGSAVE操作。BGSAVE是Redis的一种全量模式的持久化机制
- BGSAVE完成后,master会将快照信息发送给slave
- 发送期间,master收到的来自客户端的新的写命令,除了正常响应外,都再存入一份到backlog队列
- 快照信息发送完成后,master继续发送backlog队列信息
- backlog发送完成后,后续的写操作同时发送给slave,保持实时地异步复制
slave侧的处理逻辑:
- 发送完SYNC后,继续对外提供服务
- 开始接收master的快照信息,此时,将slave现有数据清空,并将master快照写入自身内存
- 接收backlog内容并执行它,即回放,期间对外提供读请求
- 继续接收后续来自master的命令副本并继续回放,以保证数据和master一致
如果有多个slave节点并发发送SYNC命令给master,只要第二个slave的SYNC命令发生在master完成BGSAVE之前,第二个slave将受到和第一个slave相同的快照和后续的backlog;否则,第二个slave的SYNC将触发master的第二次BGSAVE。
断点续传
slave通过SYNC命令和master进行数据同步时,master都会dump全量数据。假设master和slave断开很短的时间,数据只有很少的差异,重连后也会发送这些全量数据导致大量的无效开销。最好的方式就是,master-slave只同步断开期间的少量数据。
Redis的PSYNC可用于替代SYNC,做到master-slave基于断点续传的主备同步协议。master-slave两端通过维护一个offset记录当前已经同步过的命令,slave断开期间,master的客户端命令会保持在缓存中,在slave命令重连后,告知master断开时的最新offset,master则将缓存中大于offset的数据发送给slave,而断开前已经同步过的数据,则不再重新同步,这样减少了数据传输开销。
可用性和性能
Redis Cluster读写分离
对于有读写分离需求的场景,应用对于某些读的请求允许舍弃一定的数据一致性,以换取更高的读吞吐量,此时希望将读的请求交由slave处理以分担master的压力。
默认情况下,数据分片映射关系中,某个slot对应的节点一定是一个master节点,客户端通过MOVED消息得知的集群拓扑结构也只会将请求路由到各个master中,即便客户将读请求直接发送到slave上,后者也会回复MOVED到master的响应。
Redis Cluster引入了READONLY命令。客户端向slave发送该命令后,slave对于读操作,将不再MOVED回master而不是直接处理,这被称为slave的READONLY模式。通过READWRITE命令,可将slave的READONLY模式重置。
master单点保护
集群只需要保持2*master+1个节点,就可以在任一节点宕机后仍然自动地维持,称为master的单点保护。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