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e/react-ts-webpack
在 Web 开发导论/微前端与大前端一文中,笔者简述了微服务与微前端的设计理念以及微前端的潜在可行方案。微服务与微前端,都是希望将某个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化为多个可以独立运行、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维护的服务或者应用的聚合,从而满足业务快速变化及分布式多团队并行开发的需求。如康威定律(Conway’s Law)所言,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和架构等价于组织间的沟通结构;微服务与微前端不仅仅是技术架构的变化,还包含了组织方式、沟通方式的变化。微服务与微前端原理和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设计中的原理同样相通,都是遵循单一职责(Single Responsibility)、关注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模块化(Modularity)与分而治之(Divide & Conquer)等基本的原则。
fe-boilerplates 是笔者的前端项目模板集锦,包含了单模块单页面、单模块多页面、(伪)多模块单页面、微前端项目等不同类型的模板,其中微前端项目模块 m-fe/react-ts-webpack 与前者的区别即在于微前端中的各个模块能够独立开发,独立版本发布,独立部署,独立加载。分布式协作势必会带来协同以及开发流程上的挑战,在设计微前端项目架构的时候开发易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点。在年度总结中我也讨论了使用 TS 面向重构编程的意义,欢迎参考 Backend-Boilerplates/node 中的 ts-*
项目,使用 TS 进行全栈开发。
当我们考量项目框架、模板或者脚手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点就是希望尽可能对上层屏蔽细节,但是对于长期维护的、多人协作的中大型项目而言,如果项目的主导者直接使用了部分抽象的脚手架,不免会给未来的更新、迭代带来一定的技术负债;同时,目前也有很多成熟的工程化脚手架,因此笔者选择以项目模板的形式抽象出微前端中所需要的部分。尽可能地遵循简约、直观的原则,减少抽象/Magic Function 等;大型项目可能会抽象出专用的开发工具流,但是对于大部分项目而言,在现有框架/工具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封装会是较优选择。
# 拉取并且提取出子项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wxyyxc1992/fe-boilerplate
cp fe-boilerplate/micro-frontend/react-ts-webpack ../
# 添加全局的依赖更新工具
$ yarn global add npm-check-updates
# 为各个子项目安装依赖,以及链接各个子项目
$ npm run bootstrap && npm run build
# 执行预编译操作
$ npm run build
# 以基础模式运行 Host APP,此时 Host APP 作为独立应用启动
$ cd packages/rtw-host-app & npm run dev:sa
# 以标准模式运行子应用
$ cd packages/rtw-mobx-app & npm run dev
# 返回根目录
$ cd .. & npm start
值得说明的是,微前端作为概念对于不同人承载了不同的考量,其实现方式、落地路径也是见仁见智,若有不妥,敬请指教。
Features
- 非 APP 类可单独发布,APP 类可单独运行,与发布。发布版本可包含 ES, CJS, UMD 等,dist 目录下包含 ES/CJS 模块,build 目录下包含 APP 完整资源以及 UMD 模块。
- 版本控制: 子应用资源不使用 Hash 方式,而是使用语义化版本,
/[cdnHost]/[projectName]/[subAppName]/[x.y.z]/index.{js,css}
- 样式,LESS 文件支持 CSS Modules,CSS/SCSS 使用标准 CSS
- 状态管理,灵活支持 Redux/MobX/Dva 等不同的状态管理框架,对于 Redux 提供全局统一的 Store 声明
Structure | 项目结构
完整的微前端应用,可能会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 Module | 模块: 模块是可单独编译、发布的基础单元,基础模式下可直接打包入主应用,标准模式下多项目共用时可单独打包为 AMD/UMD 格式,通过 SystemJS 引入
- Page | 页面: 页面不可单独编译,使用 Webpack SplitChunk 或其他机制进行异步加载
- App | 应用: 应用是对模块的扩展,是实际用户可见的部分
- Widget | 控件: 控件是特殊的模块,譬如通用的无业务组件等
- Extension | 扩展: 扩展是特殊的应用,提供了跨模块的通用功能,类似于 Chrome Extension 的定位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某个微前端应用抽象为如下不同的模块组:
基础模块:
- rtw: 根目录,public 目录下包含了部分跨模块集成测试的代码
核心模块:
- rtw-core/rtw-sdk/rtw-shared: 暴露给子应用可用的通用基础类、模型定义、部分无界面独立模块等。rtw-core 建议不放置界面相关,使用 Jest UT 方式进行功能验证。
- rtw-bootstrap: 完整项目级别编译与启动入口,包含项目的运行时配置、依赖配置消息总线、注册中心、核心模块加载机制等。
- rtw-host-app: 提供界面基础容器,譬如应用标准的 Layout,Menu 等组件;提供 Redux 核心 Store。
子业务应用:
- rtw-mobx-app: MobX 示例应用
- rtw-redux-app: Redux 示例应用
扩展模块:
- rtw-widgets: 包含部分业务型控件,提供给所有的子应用使用,提取通用业务逻辑、对上屏蔽部分第三方依赖关系,类似于完整的 OSS 文件上传控件等。
- rtw-extensions: 包含部分业务无关的通用型插件,类似于 Chrome Extension 的定位。
- rtw-worker: 包含通用的 Web Worker & WASM 计算模块,子应用内也可以通过 Buffer 方式直接引入自定义的 Worker
如果希望在子应用 A 中加载子应用 B 的实例,则应该使用类似于依赖注入的方式,从统一的注册中心中获取该实例对象。所有各个模块共享的基础库,都必须以 UMD 模式加载到全局;rtw-host-app 中声明与使用需要展示哪些模块,rtw-bootstrap 中注册可提供的 UMD 子模块。
开发模式
笔者一直推崇渐进式的工程架构,因此该模板对于复杂度要求较低的项目而言,可以直接从基础模式启动,与其他 TS 项目并无太大区别。
基础模式
基础模式类似于(伪)多模块单页面,仅有唯一的 Host APP 作为编译与运行的入口,其他包体(譬如 rtw-core)直接打包进主包体中,不使用 SystemJS 进行独立加载。
rtw-core
rtw-core 及相似的库承载了公共的结构定义、工具类等,在该包体目录下运行 npm run build
命令即可以生成 ES/CJS/UMD 等多种类型文件,以及 types 类型定义;可以直接通过 npm publish 来发布到公共/私有的 NPM 仓库中。
其他包体通过 NPM 安装 rtw-core 并使用,如果以标准模式运行,则需要首先加载该库到全局作用域,利用 RequireJS/SystemJS 等工具遵循 AMD 规范来注入到其他依赖的库/应用中。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子应用中,如果存在需要共享组件/类型的情景。对于类型信息,建议是将子应用同样编译打包发布到 NPM 仓库中,纯组件可以直接引入,对于业务组件建议通过全局的注册中心来获取。
rtw-host-app
在 rtw-host-app 包下,执行 npm run dev:sa
命令,会从 src/index.sa
文件启动应用;如上文所述,该模式仅会基于 Webpack Splitted Chunk 进行异步加载,其开发流程与标准的单模块应用并无区别。
标准模式
rtw-bootstrap & rtw-host-app
rtw-bootstrap 是微前端应用的实际启动点,其核心功能是执行依赖与子应用的注册。在启动时,其会根据传入的 __HOST_APP__
与 __DEV_APP__
等变量信息完成应用的顺序加载与启动。在标准模式下,rtw-host-app 的入口是 src/index
文件,该模式下,index 文件会对外暴露 render 函数,该函数会由 rtw-bootstrap 注入 importApp 函数来执行子应用加载:
export function render(_importApp: Function) {
importApp = _importApp;
ReactDOM.render(
...
);
}
换言之,rtw-bootstrap 提供了应用加载的能力,而 rtw-host-app 决定了应该加载哪些应用;在实际案例中,我们应该将用户权限控制、菜单与子应用信息获取等业务操作放置在 rtw-host-app 中。
rtw-redux-app & rtw-mobx-app
这里以 rtw-mobx-app 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子应用开发,如果是项目已经发布上线,那么我们可以通过 Resource Overrides 等在线资源请求转发的工具将线上资源请求转发到本地服务器。在进行本地开发时,因为子应用本身并不会包含 ReactDOM.render
或者类似的将 Virtual DOM 渲染到界面的函数,因此在运行 npm run dev
之后,本地会开启生成 UMD 文件的 Webpack Dev Server。参考子应用的 public/index.html
文件:
<script src="./bootstrap/static.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src="./bootstrap/runtim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src="./bootstrap/vendor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 联调环境
// window.__HOST_APP__ = {
// id: 'host',
// name: 'HOST APP',
// module: 'http://0.0.0.0:8081/index.js',
// css: 'http://0.0.0.0:8081/index.css'
// };
// 正式开发环境
window.__HOST_APP__ = {
title: 'HOST APP',
module: '/release/rtw-host-app/index.js',
css: '/release/rtw-host-app/index.css'
};
window.__DEV_APP__ = { id: 'dev', name: 'DEV APP', module: '/index.js' };
</script>
<script src="./bootstrap/index.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可以看出子应用的启动需要依赖于 rtw-bootstrap 以及 rtw-host-app,如果项目已经发布上线,那么建议是直接从 CDN 加载资源;否则可以将资源放置到 public/release
目录下。如果本地需要同时调试 Host APP,则直接也将 Host APP 以开发方式运行(npm run dev
),然后直接引入 Webpack Dev Server 生成的资源地址即可。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