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JS 定义了 module、exports 和 require 模块规范,Node.js 为了实现这个简单的标准,从底层 C/C++ 内建模块到 JavaScript 核心模块,从路径分析、文件定位到编译执行,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简单的了解 Node 模块的原理,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基于 Node 搭建的框架。
一、CommonJS 模块规范
CommonJS 规范或标准简单来说是一种理论,它期望 JavaScript 可以具备跨宿主环境执行的能力,不仅可以开发客户端应用,还可以开发服务端应用、命令行工具、桌面图形界面应用等。
CommonJS 规范对模块的定义分为三个部分:
-
模块定义
在模块中存在
module
对象代表模块本身,模块上下文提供exports
属性 ,将方法挂载在exports
对象上即可以定义导出方式,例如:// math.js exports.add = function(){ //...}
-
模块引用
module
提供require()
方法引入外部模块的 API 到当前的上下文中:var math = require('math')
-
模块标识
模块标识实际就是传递给
require()
方法中的参数,可以是按小驼峰(camelCase)命名的字符串,也可以是文件路径。
曾经困惑过,每个模块都可以使用exports
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必须用module.exports
?
因为exports
只是module.exports
的一个地址引用,修改了exports
的引用(如指向一个对象)就不能作为模块导出。并且当module.exports
已经具备一些属性和方法时,Node 会忽略exports
只导出module.exports
。所以直接赋值给module.exports
会更准确。
Node.js 借鉴了 CommonJS 规范的设计,特别是 CommonJS 的 Modules 规范,实现了一套模块系统,同时 NPM 实现了 CommonJS 的 Packages 规范,模块和包组成了 Node 应用开发的基础。
二、Node 模块加载原理
上述模块规范看起来十分简单,只有module
、exports
和require
,但 Node 是如何实现的呢?
需要经历路径分析(模块的完整路径)、文件定位(文件扩展名或目录)、编译执行三个步骤。
2.1 路径分析
回顾require()
接收 模块标识 作为参数来引入模块,Node 就是基于这个标识符进行路径分析。不同的标识符采用的分析方式是不同的,主要分为一下几类:
-
Node 提供的核心模块,如 http、fs、path
核心模块在 Node 源码编译时存为二进制执行文件,在 Node 启动时直接加载到内存中,路径分析中优先判断,所以加载速度很快,而且也不用后续的文件定位和编译执行。
如果想加载与核心模块同名的自定义模块,如自定义 http 模块,那必须选用不同标志符或改用路径方式。
-
路径形式的文件模块,
.、..
相对路径模块和/
绝对路径模块以
.、..或/
开始的标识符都会当成文件模块处理,Node 会将require()
中的路径转为真实路径作为索引,然后编译执行。由于文件模块明确了文件位置,所以缩短了路径分析时间,加载速度仅慢与核心模块。
-
自定义模块,即非路径形式的文件模块
即不是核心模块,也不是路径形式的文件模块,自定义文件是特殊的文件模块,在路径查找时 Node 会逐级查找该模块路径中的路径。
模块路径查找策略示例如下:// paths.js console.log(module.paths) // Terminal $ node paths.js [ '/Users/tong/WebstormProjects/testNode/node_modules', '/Users/tong/WebstormProjects/node_modules', '/Users/tong/node_modules', '/Users/node_modules', '/node_modules' ]
从上述示例输出的模块路径数组可以看出,模块的查找时沿当前路径向上逐级查找
node_modules
目录,直到目标路径为止,类似 JS 原型链或作用域链。路径越深速度越慢,所以自定义模块加载速度最慢。
缓存优先机制:Node 会对引入过的模块进行缓存以提高性能,不同于浏览器缓存的是文件,Node 缓存的是编译和执行后的对象,所以require()
对相同模块的二次加载采用缓存优先的方式。这个缓存优先是第一优先级的,比核心模块的优先级要高!
2.2 文件定位
模块路径分析完成后是文件定位,主要包括文件扩展名的分析、目录和包的处理。为了表达的更清晰,将文件定位分为四个步骤:
-
step1: 补充扩展名
通常
require()
中的标识符是不包含文件扩展名的,这种情况下,Node会按照 .js、.json、.node 的顺序尝试补充扩展名。在尝试补充扩展名时,需要调用 fs 模块同步阻塞式判断文件是否存在,所以这里提升性能的小技巧,就是 .json 和 .node 文件传递给
require()
时带上扩展名会加快一些速度。
-
step2: 目录处理查找 pakage.json
如果补充扩展名后没有找到对应文件,但是得到了一个目录,此时 Node会将目录当做一个包处理。依据 CommonJS 包规范的实现,Node 会在目录下查找
pakage.json
(包描述文件),通过JSON.parse()
解析成包描述对象,从中取main
属性指定的文件名定位。
-
step3: 继续默认查找 index 文件
如果没有
pakage.json
或者main
属性指定的文件名错误,那 Node 会将 index 当做默认文件名,依次查找 index.js、index.json、index.node
-
step4: 进入下一个模块路径
在上述目录分析过程中没有成功定位时,自定义模块按路径查找策略进入上一层
node_modules
目录,当整个模块路径数组遍历完毕后没有定位到文件,则会抛出查找失败异常。
缓存加载的优化策略使得二次引入不需要路径分析、文件定位、编译执行这些过程,而且核心模块也不需要文件定位的过程,这大大提高了再次加载模块时的效率
2.3 编译执行
Node 中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对象,在具体定位到文件后,Node 会新建该模块对象,然后根据路径载入并编译。不同的文件扩展名载入方法为:
- .js 文件: 通过 fs 模块同步读取后编译执行
-
.json 文件: 通过 fs 模块同步读取后,用
JSON.parse()
解析并返回结果 -
.node 文件: 这是用 C/C++ 写的扩展文件,通过
process.dlopen()
方法加载最后编译生成的 - 其他扩展名: 都被当做 js 文件载入
载入成功后 Node 会调用具体的编译方式将文件执行后返回给调用者。对于 .json 文件的编译最简单,JSON.parse()
解析得到对象后直接赋值给模块对象的exports
,而 .node 文件是C/C++编译生成的,Node 直接调用process.dlopen()
载入执行就可以,下面重点介绍 .js 文件的编译:
在 CommonJS 模块规范中有module
、exports
和 require
这3个变量,在 Node API 文档中每个模块还有 __filename
、__dirname
这两个变量,但是在模块中没有定义这些变量,那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
事实上在编译过程中,Node 对每个 JS 文件都被进行了封装,每个文件都是一个模块,有自己的作用域。例如一个 JS 文件会被封装成如下: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var math = require('math')
export.add = function(){ //... }
})
首先每个模块文件之间都进行了作用域隔离,通过vm原生模块的runInThisContext()
方法(类似 eval)返回一个具体的 function 对象,最后将当前模块对象的exports
属性、require()
方法、模块对象本身module
、文件定位时得到的完整路径__filename
和文件目录__dirname
作为参数传递给这个 function 执行。模块的exports
属性上的任何方法和属性都可以被外部调用,其余的则不可被调用。
至此,module
、exports
和 require
的流程就介绍完了。
编译成功的模块会将文件路径作为索引缓存在 Module._cache
对象上,路径分析时优先查找缓存,提高二次引入的性能。
三、Node 核心模块
总结来说 Node 模块分为Node提供的核心模块和用户编写的文件模块。文件模块是在运行时动态加载,包括了上述完整的路径分析、文件定位、编译执行这些过程,核心模块在Node源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时存为二进制文件,直接加载在内存中,所以不用文件定位和编译执行。
核心模块分为 C/C++ 编写的和 JavaScript 编写的两部分,在编译所有 C/C++ 文件之前,编译程序需要将所有的 JavaScript 核心模块编译为 C/C++ 可执行代码,编译成功的则放在 NativeModule._cache
对象上,显然和文件模块 Module._cache
的缓存位置不同。
在核心模块中,有些模块由纯 C/C++ 编写的内建模块,主要提供 API 给 JavaScript 核心模块,通常不能被用户直接调用,而有些模块由 C/C++ 完成核心部分,而 JavaScript 实现封装和向外导出,如 buffer、fs、os 等。
所以在Node的模块类型中存在依赖层级关系:内建模块(C/C++)—> 核心模块(JavaScript)—> 文件模块。
使用require()
十分的方便,但从 JavaScript 到 C/C++ 的过程十分复杂,总结来说需要经历 C/C++ 层面内建模块的定义、(JavaScript)核心模块的定义和引入以及(JavaScript)文件模块的引入。
四、前端模块规范
对比前后端的 JavaScript,浏览器端的 JavaScript 需要经历从同一个服务器端分发到多个客户端执行,通过网络加载代码,瓶颈在于宽带;而服务器端 JavaScript 相同代码需要多次执行,通过磁盘加载,瓶颈在于 CPU 和内存,所以前后端的 JavaScript 在 Http 两端的职责完全不用。
Node 模块的引入几乎是同步的,而前端模块如果同步引入,那脚本加载需要太长的时间,所以 CommonJS 为后端 JavaScript 制定的规范不适合前端。而后出现 AMD 和 CMD 用于前端应用场景。
4.1 AMD 规范
AMD 即异步模块定义(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模块定义为: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AMD 模块需要用define
明确定义一个模块,其中模块id
与依赖dependencies
是可选的,factory
的内容就是实际代码的内容。例如指定一些依赖到模块中:
define(['dep1', 'dep2'], function(){
// module code
});
require.js 实现 AMD 规范的模块化,感兴趣的可以查看 require.js 的文档。
4.2 CMD 规范
CMD 模块的定义更加简单:
define(factory);
定义的模块同 Node 模块一样是隐式包装,在依赖部分支持动态引入,例如: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module code
});
require
、exports
、module
通过形参传递给模块,需要依赖模块时直接使用require()
引入。
sea.js 实现 AMD 规范的模块化,感兴趣的可以查看 sea.js 的文档。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