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解析:水果跟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米面粮油。随着夏季的到来,常见一些水果出现了大幅度的涨价。朋友圈、微博等平台频频出现 ‘ 水果自由’ 、‘消费升级’ 等言论,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都给出了一些涨价的分析结果。所以我这里从统计局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获取了些数据,深入了解下水果涨价背后的故事。
水果批发价格趋势
从批发价格的趋势图可以总结以下:
- 巨峰葡萄、西瓜受季节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 富士苹果和鸭梨在 2019 年价格涨幅较大
- 西瓜的价格可能会随着夏、秋产量增加出现回落趋势
六种水果同比涨幅
2019 年第 21 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报告中,重点监测的 6 种水果周均价每公斤7.93元,环比涨5.0%,同比高43.4%。分品种看,富士苹果、巨峰葡萄、鸭梨、菠萝和香蕉环比分别涨9.0%、7.3%、5.6%、2.7%和2.2%;西瓜环比跌5.3%。
相关类农产品对比
同属于农产品的蔬菜、水产同样的与民众生活亲密相连,于是比较了三种农产品批发价格变化趋势,增加了几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 2019 年水果价格上涨并不完全意味着物价增长、通货膨胀。
- 从 2018 年到 2019 年水果在市场的需求是否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
- 从 '车厘子自由' 到 '水果自由' ,从水果成为农产品重要角色到健康、绿色、营养价值高的形象深入人心,其需求量的增长是否也意味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随着夏、秋季水果丰收是否所有的水果价格会出现回落?
结合数据整体分析
首先这六种是市场中比较常见、产量较大、需求量较大的几种水果,然后水果又是很多人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象征。由环比、同比可以发现 2019 年 5 月水果的价格涨幅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以水果价格攀升折射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甚至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市场原本的生态平衡。
季节天气因素分析
- 大部分水果都会出现季节性短缺,这时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导致价格浮动。 主要体现在每年 5 月份前后都是水果供应的淡季,例如,苹果、葡萄等都是秋熟产品,还有一些早上市的水果(例如,春桃、荔枝、樱桃)都会出现供应较小,价格相对较高。另外,如果遭遇恶劣天气等因素,即会导致旺季产量减少,也会导致过季水果的储藏问题。去年的冻害天气造成 18 年个别水果收成短缺(苹果产量减少 25%,梨产量减少 20%),例如苹果,苹果当前库存同比下滑接近 40%,不仅苹果自身涨价,另外会带动其他水果价格上涨。(其中数据来源是某新闻网站)
水果生产链因素分析
- 水果生产链过长,成本增高以及消费追求引起水果浮动。 水果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层层经销商,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运费、商店租金提升等成本上升,水果销售价格本身具备涨价内在因素。另外,近年来水果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精品水果”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质和档次也在不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上行。
供需关系增长分析
- 从渠道看增长。 2019 年越来越多的水果专卖连锁门店越来越多,尤其在一线城市这种现象更为直观。不仅是线下销售渠道的扩张,还有线上平台,例如,微店、每日优鲜、拼多多等。
- 水果相关概念出现的连锁反应。 在 2018 年到 2019 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健康状况,提倡全民运动;网络上 ‘马甲线’、‘4A 腰’ 等热词的频繁出现,使民众对健身、减肥的知识了解的更加全面。同时还有轻食(产品100%由水果和蔬菜组成)概念的兴起从而促使水果的需求量出现增长。
- 进口水果的冲击。 中国是人口、占地面积大国,水果的产量自然高且丰富,但同时也是水果消费大国。进口水果的增加,是多样性、是新鲜感。更是一种冲击国内水果市场的一股力量。其实不仅仅是水果的种类多引进,还有很多国外水果营销方式(组合、捆绑其他产品)等也在悄然的影响国内市场。
结尾
首先问题都是猜测,也是一种判断,并不一定需要依赖某种数据来下结论。最重要的决策是基于对业务和大环境的熟悉,不能只是站着自己(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要具备更多的感知面,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
文章数据来源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