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浅工作
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的工作,称为“浮浅工作”,例如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等。长期进行浮浅工作会使人产生忙碌感,但实际上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产出高价值的成果。
大部分人做不到深度工作?——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本用来形容股票中的价格浮动与阻力的关系,由杰西·利弗摩尔提出。本书中的最小阻力原则是说,当人们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工作阻力最小。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在开始工作时,人们总是不断地重复去做简单的工作,而在那些需要花费时间并产出高价值的事情上就压缩了时间,甚至草草了事。久而久之,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而如果人们长时间在简单、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等再回到重要的工作中后,有两个方面原因可能会导致效率变得低下。第一,绝大部分人的大脑并没有我们自认为的那样擅长多线程工作,同时处理两件事时,对于每件事情分配的注意力比只做一件事少得多,并且从一个工作切换到另一个工作后,头脑中仍然会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或者不自禁地回想前面一个任务的情况,这会影响当前任务的专注度。第二,完成工作总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或成就感,即使是对于浮浅工作,当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浮浅工作后,人们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误以为自己已经完成许多工作,从而对接下来的高强度高难度工作产生倦怠感。因此从某一角度来说,深度工作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认知偏见也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深度工作,不仅是我们自己会被从事“忙碌”的浮浅工作产生的满足感所迷惑,他人尤其是上级,也会认为我们的忙碌代表了我们的产出。
因此,要摆脱低效的忙碌,就要改变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通过刻意练习,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 4 个步骤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节奏模式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保持专注,有些人在早晨起床后状态最好,而有些人在夜里的时候更兴奋,更容易进入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状态。节奏模式就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将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转化成一种简单的习惯,即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形成节奏。对于深度工作的入门新手,作者更建议用这种模式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双峰模式
对于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休息时间的人群如教师、创业者,则可以尝试双峰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一块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另一块专门用于完成浮浅工作。
禁欲模式
禁欲模式就是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切断所有与外界联系地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但这种模式只适合少数人,比如自由职业者,毕竟大部分无法完全做到与世隔绝。
记者模式
记者模式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说一有空闲时间,就能快速地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对一名叫做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的认可。这位记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本职工作,到各地进行采访报道。但一旦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这使他在做记者的同时完成了一本九百页的书稿。不过,深度工作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少部分人才具有这种能力,并不适用于新手。
将深度工作内化成习惯——适应和重复
确定时间和地点
例如,你可以把卧室里的一张书桌定为深度工作地点,每当坐在这张桌子前时,就要告诉自己要开始进行深度工作。然后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要求这期间只能专注于当前的工作。
设置规则和程序
例如可以设定每半小时产出的文字数量,或者规定在时间框架内切断一切网络,不允许打开手机等等。
做好这两方面后,必须要长期刻意练习,才能形成习惯。
执行——“像经商一样”
设定明确具体明确的关注点
如果我们只是告诉自己要花更多时间来深度工作,这种泛泛的目标很难让人有太多激情和动力去执行。我们需要需要给自己找一个能够燃气欲望的目标。
比如,作者在尝试这种方法的时候,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未来一学年里发表5篇高质量论文的目标。一旦完成了这个目标,他就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奖励,比如,去旅行或者奖励自己一个以前一直想买但不舍得买的礼物。所以,作者在工作中,会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和写论文相关的事情上,一切不相关的工作都会为这个关注点让步。
抓住引领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是对结果的描述,而引领性指标是在达成预定目标之前的阶段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代表事情的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没出现之前,我们大概率不知道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所以无法及时进行调整。而引领性目标是衡量最终目标的前期目标,如果我们发现一个目标没有达成或难以达成或效果不佳,我们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
以减肥为例,滞后性指标是具体要减到多少斤,而引领性指标可以是,减肥期间每天摄取的食物热量,每周进行的运动的次数和总时长。
及时调整深度工作状态和深度方法
我们还需要衡量自己的深度工作的完成程度,统计在通往目标的深度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具体做法是,设置一个计分板,每周在卡片上做简单标记,记录该周的深度工作完成情况。比如,每完成一个重要任务或者深度工作的有效时间达到了设置的值,就画一个圆圈,没有就画一个叉。然后定期回顾计分板,分析没有完成深度工作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工作方法。
减少“工作”时间
最后一步是减少整体工作时间。作者认为,通常一个工作日 8 小时,我们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是 4 个小时,普通人每天一般能保持 2 小时深度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其余的时间都是用浮浅工作填满的。所以,这里压缩了工作时间后,会让人更加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减少的只是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私人事务等于工作而言无价值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作者把这种将日程固定产出更多价值的能力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当你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工作的截止日期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在工作中找到提高产出的方法,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目标。比如,本书作者就规定自己每天 5 点半之后不工作,并且已经实行固定日程生产力 6 年了,但并没有因为工作时间的减少而降低产出,反而更容易专注于有生产效率的深度工作了。
所以,当你觉得无法专注时,减少工作时间反而是一种方法。也许原来在工作时,你会一拖再拖,等到最后一秒再完成。当截止日期提前时,你就会因为工作时间减少反而更加珍惜时间。这种方法会让你在做选择时有所侧重,自觉减少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