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描述(简单难度)
给一个升序数组,生成一个平衡二叉搜索树。平衡二叉树定义如下:
它是一棵空树或它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二叉搜索树定义如下:
- 若任意节点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节点的值;
- 若任意节点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节点的值;
- 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查找树;
- 没有键值相等的节点。
解法一 递归
如果做了 98 题,那么又看到这里的升序数组,然后应该会想到一个点,二叉搜索树的中序遍历刚好可以输出一个升序数组。
所以题目给出的升序数组就是二叉搜索树的中序遍历。
根据中序遍历还原一颗树,又想到了 105 题,通过中序遍历加前序遍历或者中序遍历加后序遍历来还原一棵树。前序(后序)遍历的作用呢?提供根节点!然后根据根节点,就可以递归的生成左右子树。
这里的话怎么知道根节点呢?平衡二叉树,既然要做到平衡,我们只要把根节点选为数组的中点即可。
综上,和之前一样,找到了根节点,然后把数组一分为二,进入递归即可。注意这里的边界情况,包括左边界,不包括右边界。
public TreeNode sortedArrayToBST(int[] nums) {
return sortedArrayToBST(nums, 0, nums.length);
}
private TreeNode sortedArrayToBST(int[] nums, 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end) {
return null;
}
int mid = (start + end) >>> 1;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nums[mid]);
root.left = sortedArrayToBST(nums, start, mid);
root.right = sortedArrayToBST(nums, mid + 1, end);
return root;
}
解法二 栈 DFS
递归都可以转为迭代的形式。
一部分递归算法,可以转成动态规划,实现空间换时间,例如 5题,从自顶向下再向顶改为了自底向上。
一部分递归算法,只是可以用栈去模仿递归的过程,对于时间或空间的复杂度没有任何好处,比如这道题,唯一好处可能就是能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递归的过程吧。
自己之前对于这种完全模仿递归思路写成迭代,一直也没写过,今天也就试试吧。
思路的话,我们本质上就是在模拟递归,递归其实就是压栈出栈的过程,我们需要用一个栈去把递归的参数存起来。这里的话,就是函数的参数 start
,end
,以及内部定义的 root
。为了方便,我们就定义一个类。
class MyTreeNode {
TreeNode root;
int start;
int end
MyTreeNode(TreeNode r, int s, int e) {
this.root = r;
this.start = s;
this.end = e;
}
}
第一步,我们把根节点存起来。
Stack<MyTreeNode> rootStack = new Stack<>();
int start = 0;
int end = nums.length;
int mid = (start + end) >>> 1;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nums[mid]);
TreeNode curRoot = roo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root, start, end));
然后开始递归的过程,就是不停的生成左子树。因为要生成左子树,end - start
表示当前树的可用数字的个数,因为根节点已经用去 1 个了,所以为了生成左子树,个数肯定需要大于 1。
while (end - start > 1) {
mid = (start + end) >>> 1; //当前根节点
end = mid;//左子树的结尾
mid = (start + end) >>> 1;//左子树的中点
curRoot.left = new TreeNode(nums[mid]);
curRoot = curRoot.lef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curRoot, start, end));
}
在递归中,返回 null
以后,开始生成右子树。这里的话,当 end - start <= 1
,也就是无法生成左子树了,我们就可以出栈,来生成右子树。
MyTreeNode myNode = rootStack.pop();
//当前作为根节点的 start end 以及 mid
start = myNode.start;
end = myNode.end;
mid = (start + end) >>> 1;
start = mid + 1; //右子树的 start
curRoot = myNode.root; //当前根节点
if (start < end) { //判断当前范围内是否有数
mid = (start + end) >>> 1; //右子树的 mid
curRoot.right = new TreeNode(nums[mid]);
curRoot = curRoot.righ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curRoot, start, end));
}
然后把上边几块内容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class MyTreeNode {
TreeNode root;
int start;
int end;
MyTreeNode(TreeNode r, int s, int e) {
this.root = r;
this.start = s;
this.end = e;
}
}
public TreeNode sortedArrayToBST(int[] nums) {
if (nums.length == 0) {
return null;
}
Stack<MyTreeNode> rootStack = new Stack<>();
int start = 0;
int end = nums.length;
int mid = (start + end) >>> 1;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nums[mid]);
TreeNode curRoot = roo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root, start, end));
while (end - start > 1 || !rootStack.isEmpty()) {
//考虑左子树
while (end - start > 1) {
mid = (start + end) >>> 1; //当前根节点
end = mid;//左子树的结尾
mid = (start + end) >>> 1;//左子树的中点
curRoot.left = new TreeNode(nums[mid]);
curRoot = curRoot.lef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curRoot, start, end));
}
//出栈考虑右子树
MyTreeNode myNode = rootStack.pop();
//当前作为根节点的 start end 以及 mid
start = myNode.start;
end = myNode.end;
mid = (start + end) >>> 1;
start = mid + 1; //右子树的 start
curRoot = myNode.root; //当前根节点
if (start < end) { //判断当前范围内是否有数
mid = (start + end) >>> 1; //右子树的 mid
curRoot.right = new TreeNode(nums[mid]);
curRoot = curRoot.right;
rootStack.push(new MyTreeNode(curRoot, start, end));
}
}
return root;
}
解法三 队列 BFS
参考 这里。 和递归的思路基本一样,不停的划分范围。
class MyTreeNode {
TreeNode root;
int start;
int end;
MyTreeNode(TreeNode r, int s, int e) {
this.root = r;
this.start = s;
this.end = e;
}
}
public TreeNode sortedArrayToBST3(int[] nums) {
if (nums.length == 0) {
return null;
}
Queue<MyTreeNode> rootQueue = new LinkedList<>();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0);
rootQueue.offer(new MyTreeNode(root, 0, nums.length));
while (!rootQueue.isEmpty()) {
MyTreeNode myRoot = rootQueue.poll();
int start = myRoot.start;
int end = myRoot.end;
int mid = (start + end) >>> 1;
TreeNode curRoot = myRoot.root;
curRoot.val = nums[mid];
if (start < mid) {
curRoot.left = new TreeNode(0);
rootQueue.offer(new MyTreeNode(curRoot.left, start, mid));
}
if (mid + 1 < end) {
curRoot.right = new TreeNode(0);
rootQueue.offer(new MyTreeNode(curRoot.right, mid + 1, end));
}
}
return root;
}
最巧妙的地方是它先生成 left
和 right
但不进行赋值,只是把范围传过去,然后出队的时候再进行赋值。这样最开始的根节点也无需单独考虑了。
扩展 求中点
前几天和同学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
首先假设我们的变量都是 int
值。
二分查找中我们需要根据 start
和 end
求中点,正常情况下加起来除以 2 即可。
int mid = (start + end) / 2
但这样有一个缺点,我们知道int
的最大值是 Integer.MAX_VALUE
,也就是2147483647
。那么有一个问题,如果 start = 2147483645
,end = 2147483645
,虽然 start
和 end
都没有超出最大值,但是如果利用上边的公式,加起来的话就会造成溢出,从而导致mid
计算错误。
解决的一个方案就是利用数学上的技巧,我们可以加一个 start
再减一个 start
将公式变形。
(start + end) / 2 = (start + end + start - start) / 2 = start + (end - start) / 2
这样的话,就解决了上边的问题。
然后当时和同学看到jdk
源码中,求mid
的方法如下
int mid = (start + end) >>> 1
它通过移位实现了除以 2,但。。。这样难道不会导致溢出吗?
首先大家可以补一下 补码 的知识。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这里了>>>
,我们知道还有一种右移是>>
。区别在于>>
为有符号右移,右移以后最高位保持原来的最高位。而 >>>
这个右移的话最高位补 0。
所以这里其实利用到了整数的补码形式,最高位其实是符号位,所以当 start + end
溢出的时候,其实本质上只是符号位收到了进位,而>>>
这个右移不仅可以把符号位右移,同时最高位只是补零,不会对数字的大小造成影响。
但>>
有符号右移就会出现问题了,事实上 JDK6 之前都用的>>
,这个 BUG 在 java 里竟然隐藏了十年之久。
总
经过这么多的分析,大家估计体会到了递归的魅力了吧,简洁而优雅。另外的两种迭代的实现,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递归到底发生了什么。关于求中点,大家以后就用>>>
吧,比start + (end - start) / 2
简洁不少,还能给别人科普一下补码的知识。
更多详细通俗题解详见 leetcode.wang 。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