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 Scott 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务必保留全文,勿做删减]。

互联网区别于传统行业的最大优势之一,是知识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成本大幅降低,进而带来认知更新速度的升级。

本文写在 2019 年初,有当时的局限性(团队规模小,只有 12 个人),依然是偏管理的视角,与大家聊聊 Scott 心目中的技术影响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如何来做。

小菜在影响力上面的尝试

Scott 第一次登上讲台做分享,是 2013 年小飞(现: 魔筷科技 CEO)组织的阿里内部前端分享会,关于广告豆腐块的模板化制作里面数据接口加工的封装,第二次是 2016 年去大搜车做 NodeJS 方面的分享,一次对内一次对外,工作的头 6 年极少抛头露面。我非常不喜欢做这种事情,一个是因为我认为技术分享是一件很虚很虚的事情,从来都不屑于去做,一个原因也确实是担心万一讲的不够干货,被人拍砖吐槽名誉扫地。

那为什么从 2017 年 7 月进小菜之后,尤其在 2018 年,Scott 露面这么多次呢(光 18 年就出去分享了 5 次)。真正的原因是,当我在阿里的时候,技术影响力有人在做也不需要我关心,我那时候也不是管理者,自然是屁股决定脑袋不以为然。而当我带团队之后,发现全中国甚至在江浙沪都极少有人知道宋小菜,更是几乎没人知道宋小菜的前端团队。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招牛人难度很大,团队士气自信心也都不振作,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技术影响力的重要性。

先来看结果,这是我带团队后,组织的内部外部的分享列表:

互通有无是内部技术分享的直接收益,同时对内可以建立良好的讲师氛围,对外我们把公司团队的影响力在不断做大。2019 年春节后投递的简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童鞋是通过我们的影响力触达后,他才去了解我们团队大概的技术栈、成长环境和研发实力这些因素。我个人是喜欢有目的性求职的同学,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一家公司及他的团队,然后再针对性的求职,锁定若干家公司,这样双方互选的成功率会高很多。

以上的我是 Scott,大家发现没,特意在文中重复一个词汇,可以强化记忆力,换言之你的团队曝光度也取决于团队名称在社区的出现和重复次数,如果把这个我换做是你,影响力与你会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给你和你的团队带来什么好处呢?要正确的探讨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团队的影响力到底指什么?

技术团队的影响力是什么

什么是影响力?一句话形容它大家就有感知了:你可以影响到你老板的决策的能力就是影响力。当然影响力的对象不限于你的老板,也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

对内,是工作上有影响力,比如一个技术方案,你凭借自己的观点可以左右或者影响到他人的决策,这个他人可以是你的下属,可以是你的同事,可以是你的老板,可以是公司的决策层,这个是对内的影响力。而你的团队由于在公司历年来足够的专业性,对某些领域(如算法、可视化、爬虫)非常擅长,那么整个公司在去往某个领域时,脑海中第一个复现的理想顾问一定就是你的团队。

对外你可以让更多人从你的观点中有所收获甚至付诸行动,比如你团队写了一篇技术博客,一个远在三亚的前端同学在看了你的文章后,若有所思,对某个技术观点比较认同,对你的团队的技术研究领域有所印象或者有兴趣,甚至他第二年再次求职时会把你的公司放到择选名单里,那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个虚到不能再虚却又实到不能再实的东西,虚是因为它很难量化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实是因为它存在工作生活行业社区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在影响你,比如提到宋小菜前端,很多人就没听过更别提了解了,而我们提到 AntDesign,就能想到是蚂蚁金服的前端很厉害,提到 Facebook,就能想到他们的 React 框架对我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是很实在的影响力。

影响力与我是什么关系

影响力是职场必选项么?答案一定是 Yes。那为什么 “我” 没有怎么经营影响力,也没感觉缺啥少啥啊?答案是只有你用心经营了,你才会知道自己本来可以得到更多。

对于影响力的理解,我们脑海中很容易联想到参加技术大会做分享、写书出版这些事,把它具象化,于是就望而却步,觉得距离很远。我没有什么太亮眼的开源项目甚至也没非常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去大会分享是不可能的,写书出版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影响力与我而言无法落地。

这种不可能的心理预设,让“我”跟影响力之间始终保持着间距,未必讨厌它但至少没办法太去喜欢它,更别提拥抱它了,也就越来越看不清它跟“我”的真正关系。

影响力跟“我”的真正关系是,可以让”我“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曝光和传播,让别人从我这里得到一定的收获,甚至促成别人跟“我”合作的可能。这种合作的结果可以让我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和加强,形成正反馈,即便是你不再持续去经营影响力了,影响力本身也会继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既然影响力可以更好的成就你,我也想做了,可是我不善表达怎么办呢,终究是要跟人打交道的,那在我们开始谈如何建设影响力之前,先聊聊影响力与表达的关系。

影响力需要强表达么

我们先回到工程师的个人本身,无论职场内职场外,我们可以把技术这个工种从业者分为几大种:

  • 能力型(脑子灵手快活好)
  • 表达型(口才棒会交际话术感人)
  • 思考型(心思缜密默默无闻与世无争)

同时具备能力/表达/思考的人是稀缺人才,职场中有但通常比例不高,能力型加思考型在编程的这个行业里比例较高,所谓靠 Coding 吃饭不靠颜值,但通常这个群体是偏弱表达型的。

而事实上,表达型的程序员是更容易在管理岗上大有斩获,因为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在不善言谈的技术群体里,相对表达不错的人就很容易冒尖被发现了,而思考型的人才更容易走上架构专家岗,走研发路线。表达在职业早期的作用容易被弱化也确实起效甚微(因为还没有靠技术实力足够证明自己),但随着职级变高表达又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

因为表达可以让技术影响力快速准确的放大辐射,形成能力的闭环:我知道自己技术好,我能让别人知道我技术好,我能让别人因为我的技术好而愿意跟我合作共事,共事共赢从而进一步佐证我的能力是真的好,于是大家都觉得你很棒的这种印象分便是你的影响力了。

在没有闭环之前,影响力也可以靠技术产出量(常年又快又好)证明出来的,当然靠长期的技术深度和架构(极富难度的技术挑战)一样可以,只不过表达的能力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本文的命题是:创业公司的技术团队影响力如何打造?聊团队之前,我们先把人的影响力聊透。

个人的影响力怎么打造

前面大篇幅我们探讨了表达对于影响力的重要性,但对于个人影响力的形成,表达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项,我们接下来列举几种典型的提升个人影响力,从是否靠谱(以这种方式做出来是否真有价值)、难度指数(实现和执行难度)、影响力(对于个人影响力的提升)这三个维度罗列下,看看各自优劣。

1. 做出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项目并商业化

  • 靠谱指数:※※※※※
  • 难度指数:※※※※※
  • 影响力指数:※※※※※

用事实说话,如果这个事实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那么金钱越多,事实越成立。如果你靠自己的技术实施了一个项目,把它商业化了,卖了出去,那么毋庸置疑,你的技术价值最大化的影响力一下子就建立了,简单直接粗暴。

事实是,无论你的项目是卖 100 块,还卖 100 万,只要商业化成立,那么这个结果对于影响力的形成都是正向的,所以大家培养自己产品/商业/业务/设计的 Sense,始终都是个好习惯。至于说商业化的是你的代码方案,还是你的工具系统,还是把技术的专利卖掉,还是被很多公司邀请付费做技术培训,还是写一个小册或者课程在网上售卖,亦或是别人请你写一个网站,可能是硬资产可能是软技能,只要这个广义的项目能被金钱的数字衡量,那么影响力通过商业化变强都是成立的。

2. 参与开发一个项目并开源

  • 靠谱指数:※※※※
  • 难度指数:※※※※
  • 影响力指数:※※※※

有机会参与一个开源项目并不一定让影响力变强,除非你是主导的角色,或者核心骨干的角色,甚至是核心推广和运营的角色,这个项目的开源因为你的参与而变得更有价值这一点只要成立,你的影响力自然就建立了。

事实是,往往早期的工程师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设计一个优秀的项目并开源,可以选择的做法是平时多收集工程与业界的痛点,然后把基于痛点思考后的想法,把它进行提炼不断缩小他的边界,然后从很小很小的工具开始做,比如一个自动下载 Youtube 视频的命令行工具,诸如此类的小项目,从项目的功能设计,API 设计,用户研究甚至是 UI 设计以及代码的规范程度,来不断的练习自己开源的能力,直到某天一个崭新的项目冉冉升起。

3. 在行业中布道分享

  • 靠谱指数:※※※※
  • 难度指数:※※※
  • 影响力指数:※※※

把自己技术上沉淀的思想或者方案,通过技术大会、线上线下的沙龙讨论、甚至是小圈子的技术交流等等方式,输出给在场的人,再由在场的人把你的影响力间接的辐射给他的社交圈里面,以此不断的在行业发声,从而塑造出特定人设的个人影响力。

事实上,我们最乐于做的就是去大会做个分享,因为它看上去更直观更容易实施,但往往结果只能跟与会童鞋有一些简单的交流沟通,很多时候只是混个脸熟无法进行深入的技术观点碰撞,更多是直接了当的以技术成果作为载体,向业界输出自己的影响力,也是比较简单粗暴,越大型的会议,影响力的传导越强。

4. 著书立作开门开派

  • 靠谱指数:※※※
  • 难度指数:※※※※
  • 影响力指数:※※※

按道理讲,写书会被技术分享更能站得住脚,但由于技术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加上写书的时间成本与难度较高,导致比起技术分享,它的影响力辐射速度和效果还要稍弱一些。

但是越慢的事情越扎实,你可能不记得某年某月某某某做的一场技术分享,但你会记得这个家伙写过 5 本技术书籍,这是货真价实的影响力,虽然有一些书籍比较水难入法眼,但不影响他有特定的用户市场,有特定的用户价值,因为技术人也拥有文人的气质,而文人总是相轻。

我们从商业化到开源,从技术布道分享到著书开派讨论了个人技术影响力的塑造可行性,还有太多太多的方式,大到去往一个到公司带领一个部门通过技术驱动竞争格局变化,小到一个微信群里对某个技术发表思考后的观点,都可以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而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抛开这些术,影响力修炼的道就是:把自己脑海里技术深思熟虑之后,通过各种载体传达给业界,前者靠实力,后者靠技巧,在实力和技巧之外,要靠自己的一点点厚脸皮和持续练习。

打开了个人影响力的脑洞后,我们再来看团队影响力,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团队的影响力怎么打造

创业公司的技术团队,通常的特征是没人、没钱、没资源、没沉淀,甚至没时间没精力没意愿。这可能是一段非常恐怖的起步时期,流失率/成长空间/团队综合效率最大化都是 TL 面临的棘手问题,而破除这些困难的其中一条路就是:在工作技术中积极充分思考与建设,形成技术成果,再反馈给业界,最后从社区收获认同,同时收获更多将来可能来公司应聘的种子粉丝,这个正向影响力的建设与收获是互为促进,互相成就,同时也离不开公司层面的高度支持。

团队的影响力衡量单位通常是:xx 公司 xx 团队的某某某,以及 xx 公司 xx 团队的某某方案,所以团队影响力包含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明星及技术成果。

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团队,这两条线可以并行,也可以有先后也可以只有一条线,首先靠技术明星的打造。

方法一就是招聘,把业界已经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技术明星招聘过来,这样整个团队会跟着闪闪发亮,另一种方式就是从团队内部走出来若干个技术明星,他可以是讲师,可以是某本书作者,可以是某个技术方案的设计者,甚至可以是非常擅长组织大会的筹办者,通过他的能力,把更多团队内的技术财富与观点,不断的传递给外界,这个过程中,他的个人影响力会迅速形成,而形成的过程中,团队的影响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方法二就是技术成果,比如 AntDesign/MPVue/Taro 等背后都是一个技术团队的成员在开发维护,它的背后可能有很多技术明星,也可能一个没有,但这个项目本身就足够璀璨,这个团队的整体观感就变虚为实,从远及近了。

而小菜前端在 2017/2018 年尝试了招聘技术明星和培养技术明星,以及更高频的自己举办大会和参与大会技术分享外,从 2019 年,我们来尝试一个更高难度的事情,就是以团队的名义来把非敏感的技术总结商业化,在掘金上写了一本小册,通过这本小册为团队赚取的团建基金其实是额外收益,更多的出发点是让整个业界更了解宋小菜,以及更了解宋小菜的前端团队,知道我们这个团队,大家的做事方式,看待业务和技术的态度,对待技术人成长的考量,以及我们在团队整体技术上的探索和沉淀,为所有处在早期尚未规模化的团队,提供一个团队的组建原型与趟坑实践。

以此,我们会收到业界更多的反馈,这个反馈就是我们团队影响力的佐证,如果我们这个模式探索成功,大家也可以尝试把自己团队的技术总结小册化,系统化回馈给社区,我相信这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影响力塑造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于创业公司技术团队与影响力打造的思考,希望能帮到大家拨开困惑,不再摇摆,想做就动手去做。

Scott 近两年无论是面试还是线下线上的技术分享,遇到许许多多前端同学,由于团队原因,个人原因,职业成长,技术方向,甚至家庭等等原因,在理想国与现实之间,在放弃与坚守之间,摇摆不停,心酸硬扛,大家可以找我聊聊南聊聊北,对工程师的宿命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的看见与听见,Scott 微信: codingdream,也可以来关注 Scott 跟进我的动态,本文未经许可不许转载,获得许可请联系 Scott,否则在公众号上直接转载,尤其是裁剪内容后转载,我都会直接进行投诉处理。

2.png
1.png


Scott
1.6k 声望1.6k 粉丝

Scott,10 年工程师生涯,坚信创业是场修行。


引用和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