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这篇文章继续前面的Koa源码系列,这个系列已经有两篇文章了:

  1. 第一篇讲解了Koa的核心架构和源码:手写Koa.js源码
  2. 第二篇讲解了@koa/router的架构和源码:手写@koa/router源码

本文会接着讲一个常用的中间件----koa-static,这个中间件是用来搭建静态服务器的。

其实在我之前使用Node.js原生API写一个web服务器已经讲过怎么返回一个静态文件了,代码虽然比较丑,基本流程还是差不多的:

  1. 通过请求路径取出正确的文件地址
  2. 通过地址获取对应的文件
  3. 使用Node.js的API返回对应的文件,并设置相应的header

koa-static的代码更通用,更优雅,而且对大文件有更好的支持,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本文还是采用一贯套路,先看一下他的基本用法,然后从基本用法入手去读源码,并手写一个简化版的源码来替换他。

本文可运行代码已经上传GitHub,大家可以拿下来玩玩: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tree/master/Examples/Node.js/KoaStatic

基本用法

koa-static使用很简单,主要代码就一行: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serve = require('koa-static');

const app = new Koa();

// 主要就是这行代码
app.use(serve('public'));

app.listen(3001, () => {
    console.log('listening on port 3001');
});

上述代码中的serve就是koa-static,他运行后会返回一个Koa中间件,然后Koa的实例直接引用这个中间件就行了。

serve方法支持两个参数,第一个是静态文件的目录,第二个参数是一些配置项,可以不传。像上面的代码serve('public')就表示public文件夹下面的文件都可以被外部访问。比如我在里面放了一张图片:

image-20201125163558774

跑起来就是这样子:

image.png

注意上面这个路径请求的是/test.jpg,前面并没有public,说明koa-static对请求路径进行了判断,发现是文件就映射到服务器的public目录下面,这样可以防止外部使用者探知服务器目录结构。

手写源码

返回的是一个Koa中间件

我们看到koa-static导出的是一个方法serve,这个方法运行后返回的应该是一个Koa中间件,这样Koa才能引用他,所以我们先来写一下这个结构吧:

module.exports = serve;   // 导出的是serve方法

// serve接受两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是路径地址
// 第二个是配置选项
function serve(root, opts) {
    // 返回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符合koa中间件的定义
    return async function serve(ctx, next) {
        await next();
    }
}

调用koa-send返回文件

现在这个中间件是空的,其实他应该做的是将文件返回,返回文件的功能也被单独抽取出来成了一个库----koa-send,我们后面会看他源码,这里先直接用吧。

function serve(root, opts) {
    // 这行代码如果效果就是
    // 如果没传opts,opts就是空对象{}
    // 同时将它的原型置为null
    opts = Object.assign(Object.create(null), opts);

    // 将root解析为一个合法路径,并放到opts上去
    // 因为koa-send接收的路径是在opts上
    opts.root = resolve(root);
  
      // 这个是用来兼容文件夹的,如果请求路径是一个文件夹,默认去取index
    // 如果用户没有配置index,默认index就是index.html
    if (opts.index !== false) opts.index = opts.index || 'index.html';

      // 整个serve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koa中间件
      // 符合koa中间件的范式: (ctx, next) => {}
    return async function serve(ctx, next) {
        let done = false;    // 这个变量标记文件是否成功返回

        // 只有HEAD和GET请求才响应
        if (ctx.method === 'HEAD' || ctx.method === 'GET') {
            try {
                // 调用koa-send发送文件
                // 如果发送成功,koa-send会返回路径,赋值给done
                // done转换为bool值就是true
                done = await send(ctx, ctx.path, opts);
            } catch (err) {
                // 如果不是404,可能是一些400,500这种非预期的错误,将它抛出去
                if (err.status !== 404) {
                    throw err
                }
            }
        }

        // 通过done来检测文件是否发送成功
        // 如果没成功,就让后续中间件继续处理他
        // 如果成功了,本次请求就到此为止了
        if (!done) {
            await next()
        }
    }
}

opt.defer

defer是配置选项opt里面的一个可选参数,他稍微特殊一点,默认为false,如果你传了truekoa-static会让其他中间件先响应,即使其他中间件写在koa-static后面也会让他先响应,自己最后响应。要实现这个,其实就是控制调用next()的时机。在讲Koa源码的文章里面已经讲过了,调用next()其实就是在调用后面的中间件,所以像上面代码那样最后调用next(),就是先执行koa-static然后再执行其他中间件。如果你给defer传了true,其实就是先执行next(),然后再执行koa-static的逻辑,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支持下defer吧:

function serve(root, opts) {
    opts = Object.assign(Object.create(null), opts);

    opts.root = resolve(root);

    // 如果defer为false,就用之前的逻辑,最后调用next
    if (!opts.defer) {
        return async function serve(ctx, next) {
            let done = false;    

            if (ctx.method === 'HEAD' || ctx.method === 'GET') {
                try {
                    done = await send(ctx, ctx.path, opts);
                } catch (err) {
                    if (err.status !== 404) {
                        throw err
                    }
                }
            }

            if (!done) {
                await next()
            }
        }
    }

    // 如果defer为true,先调用next,然后执行自己的逻辑
    return async function serve(ctx, next) {
        // 先调用next,执行后面的中间件
        await next();

        if (ctx.method !== 'HEAD' && ctx.method !== 'GET') return

        // 如果ctx.body有值了,或者status不是404,说明请求已经被其他中间件处理过了,就直接返回了
        if (ctx.body != null || ctx.status !== 404) return // eslint-disable-line

        // koa-static自己的逻辑还是一样的,都是调用koa-send
        try {
            await send(ctx, ctx.path, opts)
        } catch (err) {
            if (err.status !== 404) {
                throw err
            }
        }
    }
}

koa-static源码总共就几十行:https://github.com/koajs/static/blob/master/index.js

koa-send

上面我们看到koa-static其实是包装的koa-send,真正发送文件的操作都是在koa-send里面的。文章最开头说的几件事情koa-static一件也没干,都丢给koa-send了,也就是说他应该把这几件事都干完:

  1. 通过请求路径取出正确的文件地址
  2. 通过地址获取对应的文件
  3. 使用Node.js的API返回对应的文件,并设置相应的header

由于koa-send代码也不多,我就直接在代码中写注释了,通过前面的使用,我们已经知道他的使用形式是:

send (ctx, path, opts)

他接收三个参数:

  1. ctx:就是koa的那个上下文ctx
  2. pathkoa-static传过来的是ctx.path,看过koa源码解析的应该知道,这个值其实就是req.path
  3. opts: 一些配置项,defer前面讲过了,会影响执行顺序,其他还有些缓存控制什么的。

下面直接来写一个send方法吧: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fsPromises = fs.promises;
const { stat, access } = fsPromises;

const {
    normalize,
    basename,
    extname,
    resolve,
    parse,
    sep
} = require('path')
const resolvePath = require('resolve-path')

// 导出send方法
module.exports = send;

// send方法的实现
async function send(ctx, path, opts = {}) {
    // 先解析配置项
    const root = opts.root ? normalize(resolve(opts.root)) : '';  // 这里的root就是我们配置的静态文件目录,比如public
    const index = opts.index;    // 请求文件夹时,会去读取这个index文件
    const maxage = opts.maxage || opts.maxAge || 0;     // 就是http缓存控制Cache-Control的那个maxage
    const immutable = opts.immutable || false;   // 也是Cache-Control缓存控制的
    const format = opts.format !== false;   // format默认是true,用来支持/directory这种不带/的文件夹请求

    const trailingSlash = path[path.length - 1] === '/';    // 看看path结尾是不是/
    path = path.substr(parse(path).root.length)             // 去掉path开头的/

    path = decode(path);      // 其实就是decodeURIComponent, decode辅助方法在后面
    if (path === -1) return ctx.throw(400, 'failed to decode');

    // 如果请求以/结尾,肯定是一个文件夹,将path改为文件夹下面的默认文件
    if (index && trailingSlash) path += index;

    // resolvePath可以将一个根路径和请求的相对路径合并成一个绝对路径
    // 并且防止一些常见的攻击,比如GET /../file.js
    //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pillarjs/resolve-path
    path = resolvePath(root, path)

    // 用fs.stat获取文件的基本信息,顺便检测下文件存在不
    let stats;
    try {
        stats = await stat(path)

        // 如果是文件夹,并且format为true,拼上index文件
        if (stats.isDirectory()) {
            if (format && index) {
                path += `/${index}`
                stats = await stat(path)
            } else {
                return
            }
        }
    } catch (err) {
        // 错误处理,如果是文件不存在,返回404,否则返回500
        const notfound = ['ENOENT', 'ENAMETOOLONG', 'ENOTDIR']
        if (notfound.includes(err.code)) {
              // createError来自http-errors库,可以快速创建HTTP错误对象
            //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jshttp/http-errors
            throw createError(404, err)
        }
        err.status = 500
        throw err
    }

    // 设置Content-Length的header
    ctx.set('Content-Length', stats.size)

    // 设置缓存控制header
    if (!ctx.response.get('Last-Modified')) ctx.set('Last-Modified', stats.mtime.toUTCString())
    if (!ctx.response.get('Cache-Control')) {
        const directives = [`max-age=${(maxage / 1000 | 0)}`]
        if (immutable) {
            directives.push('immutable')
        }
        ctx.set('Cache-Control', directives.join(','))
    }

    // 设置返回类型和返回内容
   if (!ctx.type) ctx.type = extname(path)
    ctx.body = fs.createReadStream(path)

    return path
}

function decode(path) {
    try {
        return decodeURIComponent(path)
    } catch (err) {
        return -1
    }
}

上述代码并没有太复杂的逻辑,先拼一个完整的地址,然后使用fs.stat获取文件的基本信息,如果文件不存在,这个API就报错了,直接返回404。如果文件存在,就用fs.stat拿到的信息设置Content-Length和一些缓存控制的header。

koa-send的源码也只有一个文件,百来行代码:https://github.com/koajs/send/blob/master/index.js

ctx.type和ctx.body

上述代码我们看到最后并没有直接返回文件,而只是设置了ctx.typectx.body这两个值就结束了,为啥设置了这两个值,文件就自动返回了呢?要知道这个原理,我们要结合Koa源码来看。

之前讲Koa源码的时候我提到过,他扩展了Node原生的res,并且在里面给type属性添加了一个set方法:

set type(type) {
  type = getType(type);
  if (type) {
    this.set('Content-Type', type);
  } else {
    this.remove('Content-Type');
  }
}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当你给ctx.type设置值的时候,会自动给Content-Type设置值,getType其实是另一个第三方库cache-content-type,他可以根据你传入的文件类型,返回匹配的MIME type。我刚看koa-static源码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在哪里设置的Content-Type,后面发现是在Koa源码里面。所以设置了ctx.type其实就是设置了Content-Type

koa扩展的type属性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response.js#L308

之前讲Koa源码的时候我还提到过,当所有中间件都运行完了,最后会运行一个方法respond来返回结果,在那篇文章里面,respond是简化版的,直接用res.end返回了结果:

function respond(ctx) {
  const res = ctx.res; // 取出res对象
  const body = ctx.body; // 取出body

  return res.end(body); // 用res返回body
}

直接用res.end返回结果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对象比较合适,比如字符串什么的。对于复杂对象,比如文件,这个就不合适了,因为你如果要用res.write或者res.end返回文件,你需要先把文件整个读入内存,然后作为参数传递,如果文件很大,服务器内存可能就爆了。那要怎么处理呢?回到koa-send源码里面,我们给ctx.body设置的值其实是一个可读流:

ctx.body = fs.createReadStream(path)

这种流怎么返回呢?其实Node.js对于返回流本身就有很好的支持。要返回一个值,需要用到http回调函数里面的res,这个res本身其实也是一个流。大家可以再翻翻Node.js官方文档,这里的res其实是http.ServerResponse类的一个实例,而http.ServerResponse本身又继承自Stream类:

image-20201203154324281

所以res本身就是一个流Stream,那Stream的API就可以用了ctx.body是使用fs.createReadStream创建的,所以他是一个可读流,可读流有一个很方便的API可以直接让内容流动到可写流:readable.pipe,使用这个API,Node.js会自动将可读流里面的内容推送到可写流,数据流会被自动管理,所以即使可读流更快,目标可写流也不会超负荷,而且即使你文件很大,因为不是一次读入内存,而是流式读入,所以也不会爆。所以我们在Koarespond里面支持下流式body就行了:

function respond(ctx) {
  const res = ctx.res; 
  const body = ctx.body; 
  
  // 如果body是个流,直接用pipe将它绑定到res上
  if (body instanceof Stream) return body.pipe(res);

  return res.end(body); 
}

Koa源码对于流的处理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267

总结

本文可运行代码已经上传GitHub,大家可以拿下来玩玩: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tree/master/Examples/Node.js/KoaStatic

现在,我们可以用自己写的koa-static来替换官方的了,运行效果是一样的。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下本文的要点:

  1. 本文是Koa常用静态服务中间件koa-static的源码解析。
  2. 由于是一个Koa的中间件,所以koa-static的返回值是一个方法,而且需要符合中间件范式: (ctx, next) => {}
  3. 作为一个静态服务中间件,koa-static本应该完成以下几件事情:

    1. 通过请求路径取出正确的文件地址
    2. 通过地址获取对应的文件
    3. 使用Node.js的API返回对应的文件,并设置相应的header

但是这几件事情他一件也没干,都扔给koa-send了,所以他官方文档也说了他只是wrapper for koa-send.

  1. 作为一个wrapper他还支持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配置项opt.defer,这个配置项可以控制他在所有Koa中间件里面的执行时机,其实就是调用next的时机。如果你给这个参数传了true,他就先调用next,让其他中间件先执行,自己最后执行,反之亦然。有了这个参数,你可以将/test.jpg这种请求先作为普通路由处理,路由没匹配上再尝试静态文件,这在某些场景下很有用。
  2. koa-send才是真正处理静态文件,他把前面说的三件事全干了,在拼接文件路径时还使用了resolvePath来防御常见攻击。
  3. koa-send取文件时使用了fs模块的API创建了一个可读流,并将它赋值给ctx.body,同时设置了ctx.type
  4. 通过ctx.typectx.body返回给请求者并不是koa-send的功能,而是Koa本身的功能。由于http模块提供和的res本身就是一个可写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可读流的pipe函数直接将ctx.body绑定到res上,剩下的工作Node.js会自动帮我们完成。
  5. 使用流(Stream)来读写文件有以下几个优点:

    1. 不用一次性将文件读入内存,暂用内存小。
    2. 如果文件很大,一次性读完整个文件,可能耗时较长。使用流,可以一点一点读文件,读到一点就可以返回给response,有更快的响应时间。
    3. Node.js可以在可读流和可写流之间使用管道进行数据传输,使用也很方便。

参考资料:

koa-static文档:https://github.com/koajs/static

koa-static源码:https://github.com/koajs/static/blob/master/index.js

koa-send文档:https://github.com/koajs/send

koa-send源码:https://github.com/koajs/send/blob/master/index.js

文章的最后,感谢你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本文给了你一点点帮助或者启发,请不要吝啬你的赞和GitHub小星星,你的支持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进击的大前端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原创~

“前端进阶知识”系列文章源码地址: 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

1270_300二维码_2.png


蒋鹏飞
5.1k 声望15.9k 粉丝

前端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