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发现,在信息技术产业,经常会出现一家公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情况:微信、Windows、苹果、Photoshop、Google搜索、Chrome浏览器、Photoshop……大量的IT公司或产品,都在自己的领域呈现主导性优势。

或许你早已习惯了这些公司或产品,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传统领域是极少出现的,汽车、轮胎、服饰、日用品……极少出现如此不平衡的市场分配比例。

《浪潮之巅》第十六章介绍了“70-20-10律”:在信息产业中,一个成熟的市场上,龙头一般能占据70%左右的市场,老二则只能占据20%左右的市场,其他公司瓜分剩下的10%。

为什么信息产业经常孕育出寡头,而传统产业则很少出现寡头局势呢?在这篇文章我们会讨论是什么独特性质造成了这种区别。

在文章的下半部分,我们还会讨论,那些信息产业的龙头,是如何在竞争中占据领导性优势的?那些日渐式微的信息公司、产品,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同样是标准化,为什么让Docker、Intel陷入了被动局面,却帮助Chrome将雪球越滚越大?

本篇文章是我的总结和思考,欢迎讨论。

信息产业的独特性质

信息产业具备一些独特的性质,使得它比传统行业更容易孕育寡头:

不同成本所占的比例

  1. 信息产业的研发成本高,而制造成本极低;而传统工业中研发成本虽然也高,但是制造成本也很高。
  2. 研发成本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来抵消,而制造成本不能。
  3. 因为制造成本极低,因此能以极低成本扩大产量,从而扩张业务规模。而扩张业务规模又能触发第2点,将研发成本平摊下来。

软件的复制(拷贝)成本极低,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硬件的生产成本也非常低,因此硬件公司的毛利率一般也很高(相较于传统工业)。思科和英特尔的毛利率分别超过50%和60%。

硅在地壳的含量排名第二,仅次于氧。

利润高、容易快速扩张的行业特点,造就了很多行业巨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效益最好的汽车公司——丰田公司——的毛利率也不过15%左右。如果一个汽车公司想要扩大一倍营业额,那么公司规模就要扩大一倍,也就是说工厂、雇员的数量要扩大一倍。但是这样公司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甚至利润率可能下降。

生态链各环节耦合性强

信息产业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

我们作为个人用户都能强烈体会到Windows给我们带来的粘性,更不用说那些企业了。一个大公司一旦选择了一种操作系统,那么以后就很难放弃它。然后这个公司的下游公司也会被锁定在这个操作系统上。而更大的生态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下游公司加入。最终Windows主导PC市场(消费者市场)。

题外话:Windows一直非常想攻占服务器市场,但是奈何一直打不过Linux。最近微软在云计算、开发者工具链(GitHub、VSCode、Typescript、npm等)上发力,正在逐渐掌控生产者(企业、开发者)的行动入口,就像过去Windows、Google、Android、Chrome掌握各自用户的行动入口一样。接下来的生产者入口之争应该会很有意思。

很多软件、云服务也有类似的锁定效应(虽然程度强弱有所不同)。各个云服务厂商通过Serverless、云原生等概念,将用户锁定到自己的开发平台。各个厂商的开发平台提供的中间件、API往往不同,因此很难切换。传统计算机的各个硬件,接口是标准的,因此竞争激烈、利润低下,受到反摩尔定律的压迫。而云计算中的各个组件(服务器、数据库、运维产品、监控产品、Serverless平台等)是非标准化的,一旦深入使用它们,便很难再迁移到其它的云厂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传统行业的轮胎公司来说,它对的它的下游汽车厂商就没有这样的锁定效应,更不会有相关的“生态”。一个汽车厂商在某次选择了A公司的轮胎,下次完全可以选择B公司的。

Intel对下游厂商的锁定效应似乎正在减弱,进入了类似轮胎公司的处境。越来越多的下游计算机制造商同时选择Intel和AMD。

但是是什么本质原因决定了一个公司的“锁定能力”?难道某一些行业天然容易被锁定?我也很好奇。我觉得和行业的发展历史、开辟者的经营策略也有关。欢迎发表看法。

可比较性

信息产业的产品往往容易比较高下(主要指面向生产力的产品):

  • 对于硬件类产品来说,性能指标是硬性的,甚至是可以量化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通过耍嘴皮子蒙骗不了比较聪明的消费者。
  • 对于软件类产品来说(尤其是生产力软件,比如Office、PS等),是否好用,功能是否全面,也是可以比较客观地对比的。

    • 在比较生产力软件时,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完成工作,因此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小。没人会在意哪个服务器比较好看。
    • 个人软件市场往往是诸侯争霸,因为产品各有千秋,消费者喜好不同,很难比出高下。

上面的特性主要针对面向企业、生产者的产品。面向个人消费者的IT产品往往比较类似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营销、个人喜好很大程度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就算你的公司落后了,也能通过差异化来吃掉不少市场。

我们在日常购物的过程中,经常能看见商家阻碍我们比较的手段:

  • 与竞争产品不同的规格,让你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算出单位质量的价格。打包销售。例子:食品、日用品。
  • 手机、家电营销,宣传各种难以量化的特性,通过抽象的辞藻、精致的图片来吸引你,降低“参数”在你心中的权重。
  • 各种复杂的优惠活动:条件满减、条件优惠券、各种玩法……让你难以比较价格。

写到这里,我对Windows、Google搜索、Chrome浏览器充满了敬意,它们同样是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但是没有采用“破坏比较”的手段(后两者甚至不具备“锁定效应”),却依然赢得了大部分市场。它们赢得市场的方式值得继续深入讨论。

专利垄断

在这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领导者通过专利垄断,让追随者很难超车。缺少竞争者,则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主要例子是高通公司通过专利官司,拳打诺基亚,脚踢苹果,稳坐无线通信、半导体行业的幕后收割者。

题外话:垄断会让一个行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对于垄断者来说,“创新的性价比太低了”,通过垄断地位来收割消费者,就能躺着赚钱。最终整个行业变成一潭死水。读者应该对这些例子深有感触:美团外卖、滴滴打车。

垄断者与被垄断者之间的博弈

但是信息产业的巨头扩张也会受到约束。

为了保证自己的议价权,处于下游的公司要保证自己的货源不能长期被同一家上游公司垄断,因此会按比例、交替采购不同上游公司的同类产品。

如果还是拦不住一些强势扩张的公司,还可以诉诸反垄断法。

因此,垄断者往往会比较聪明,故意留下一些市场份额给老二和其他竞争者。

标准化 - 信息产业竞争的双刃剑

让我们从这个事件说起:Kubernetes 在 1.20 版本后废弃 Docker
曾几何时,在我的浅薄认识中,Docker就是容器化的代名词。这个小公司曾一度站在风口浪尖,但是自己的命运却始终被其他巨头主宰,令人感慨。

同样是开源、标准化,它让Docker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却帮助Chrome将雪球越滚越大。

事实上,除了少数成功的寡头以外,大部分被标准化的产品、公司,整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比如那些生产电路原件、小芯片的公司,都是“打工人”。

从我了解到的资料来看,Docker公司在容器化上的“话语权”一直不高,真正的主导者是Google的K8s。

类似地,Chome主动主导着Web标准;苹果则牢牢掌控者IOS、MacOS生态的话语权。

为什么标准化有时造就寡头,有时却造就“打工人”?

首先,标准化在它们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 寡头往往是主动为下游设计产品,顺手将自己的设计标准化、开源,从而防止竞争对手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 而“打工人”则是被动地从下游接到订单,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进一步,探究造成这些表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 为了获得话语权,寡头需要砸大量的财力、人力。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啥强如微软,也放弃维护他们自己的浏览器内核了。因为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实在是太恐怖了。chromium团队,光是开发人员,都已经上千了。假如每个人员年薪是100w人民币,持续投入十年,这个支出就是几十亿,这还不算周边的测试、产品、UI。最关键的是,就算微软愿意投入十亿,能保证做到chromium相同的功能吗?就算能做到相同的功能,还不是另外一套chromium,能做出其他优势吗?于是最后微软也放弃了,干脆直接从开源的chromium上改起,把微软需要的功能融入chromium。 -- 为什么强如微软也要放弃维护自己的浏览器内核
  • 最好是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因为他们的需求比较抽象、模糊,这样产品才能在设计上有主导空间。

    • 比如Chrome,是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浏览器,用户只是“想要好用的浏览器”,因此Chrome才有产品设计上的发挥空间。
    • 如果你没有把控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的需求已经被其他公司分解成具体的需求,那你就只能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成为“打工人”。比如Docker,虽然它很早就实现了优秀的镜像构建体系、容器运行时,但是它没有及时满足到编排、运维这种终端用户需求。当这个需求被K8s满足时,Docker就成为了一个中游提供商:提供标准的镜像构建和容器运行时,彻底丧失了主导权。

      在为Docker惋惜的同时,不应该成为事后诸葛亮。我们不妨拷问一下自己:如果你站在2014年领导Docker公司,你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镜像构建体系、容器运行时技术,一旦稳定以后,很难继续给用户带来新的价值?因此应该及时引领解决编排、运维这种更高层次的用户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标准化让Docker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却帮助Chrome将雪球越滚越大。

标准化的竞争无处不在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其实有2种用法:

  • 寡头将自己标准化,并主导标准的创新,扼杀竞争对手创新的可能。(Chrome的例子)
  • 新生的下游服务,将其上游服务标准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以替换的中间层,沦为“打工人”。(K8s的例子)

这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巨头之间的竞争案例:

接着上面Chrome的例子,如果Chrome继续扩大Web应用的职能,Windows将陷入类似于Docker的尴尬境地:大部分用户需求可以通过Web平台满足,操作系统成为一种可以替换的中间层。可以想象,微软的领导者对于Web平台是非常警惕的,更不会愿意积极推广PWA这样的Web技术。苹果公司也是同理,如果Web应用的生态强大了,那么Apple自己的生态就会失去很多价值,“Mac不就是个Chrome运行器罢了”。

前面我们提到,电路原件、小型芯片的公司是“打工人”,其实最近Intel的日子也过得不滋润。计算机CPU平台方案(CPU+配套的主板)提供了标准化软硬件接口,而操作系统进一步抹平了CPU平台的差异。因此Intel想要面向终端用户来设计产品的空间很小。使用Intel还是AMD的平台,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符合操作系统的运行标准,都能运行任何软件。因此,下游PC厂商很乐意交替采用Intel和AMD的方案(培养AMD)。并且一旦AMD取得进展,Intel就会受到很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Intel在苹果电脑上还会受到苹果M1芯片的夹击。

与Intel相比,苹果M1芯片的发挥空间则更大,因为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下游就是终端消费者。它不需要为下游厂商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它就是玩法的制定者,它可以针对终端消费者做全面的设计和优化。

M1的跑分那么高是ARM架构的原因吗? - 李楠的回答 - 知乎

总结

这篇文章讨论了信息产业更容易孕育出寡头的原因:制造成本极低、生态链各环节耦合性强、以及可比较性。
然后,还讨论了信息产业寡头的独特竞争手段:标准化,它是胜利者的权杖,也是失败者的枷锁。

参考资料


csRyan
1.1k 声望198 粉丝

So you're passionate? How passionate? What actions does your passion lead you to do? If the heart doesn't find a perfect rhyme with the head, then your passion mean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