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头图

项目背景

偏中后台管理系统或者集成平台的应用入口,经常需要在应用入口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从用户角度来看,支持个性化的定制,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幸福感,提升使用或工作效率;从产品提供商来看,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能力,也是提升产品力的一种方式。

image001.png

如何提供个性化定制能力

  • 定制开发(也就是一直被开发者诟病的二次开发)

    • 优:快速响应个性需求
    • 劣:

      • 开发成本高,说明自身产品力有限
      • 源码管控上的风险
  • 开放配置项

    • 优:无需二次开发,节约成本
    • 劣:

      • 配置项难抽象,粒度难掌握,经常有配置项无法覆盖需求的地方
      • Do everything then do nothing.

解决方案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快速响应个性需求,也能控制开发成本?这里抛出两个词儿:可视化搭建Low Code低代码
  • 可视化搭建:通过在指定配置平台,进行拖拉拽页面模块,过程可视化,输出个性化页面或模块。
  • Low Code 低代码:开发人员通过少量编码或No Code,即可快速满足个性需求,并将coding成果物应用于配置中。

其实这两个概念比不是新鲜词,远在 Dreamwaver 时代就有影子(返祖现象?),且Low Code方案很难离开可视化搭建,相辅相成。在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中,就采用了以上的方案。

目标受众

这套方案给谁用?职责怎么划分?
可视化搭建Coding开发
受众技术支持/项目经理/...基线开发人员/项目开发人员
职责拖拉拽页面/个性化配置快速模块开发/定制化开发

门户实践方案

在实践落地中,门户采用的是:将整个页面拆分成各个模块(部件),就像积木搭建一样,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布局方式,搭建个性化页面。

部件 widget - 可视化搭建最小单元

部件(widget)其实就是在这套方案里的“积木”,可灵活摆放,也可个性开发。

当我们去思考如何拆分整个页面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发现,与前端组件化的思想不谋而合。任意一个拆分后的模块单元,都有自己的视图HTML,交互逻辑JavaScript,样式CSS
一个最基本的部件,就是由HTML/Javascript/CSS组成,再加上一些静态资源(如图片/语言文件/...)。

image003.png

当然,我们希望这个部件有一下特点:

  • 独立开发:开发者可以在宿主环境(门户)以外进行Coding开发
  • 独立部署:即可以在任意地方部署,只要能通过地址访问到该部件资源,即可加载
  • 动态加载:用到的时候加载,不用不加载。

如何实现

现代的前端框架(React/Vue/Angular)基本上能做到组件化思想开发,但理想的方案是framework free,即不受框架约束。
出于开发成本考虑,结合内部前端统一技术栈,门户的部件采用的是Vue.js 动态组件的方案。即一个部件,就是一个SFC单文件组件(Single File Component),通过Webpack模块化打包工具,将部件源码打包,输出一个资源包。
在宿主环境,通过接口获取部件资源地址,动态解析和执行字符串,再通过Vue动态组件的方式进行动态加载(<component>is attribute)。

<component v-bind:is="widgetActiveComponent"></component>

可视化搭建布局设计

目前门户采用xy坐标系,作为前端页面布局的规则。
如图所示,部件容器左上角的顶点坐标作为该部件定位点。

image.png

PS:这里的布局设计其实我们考虑过栅格布局,但各有优劣。坐标布局颗粒度更细,适用于个性化更强的场景。但栅格布局搭建成本较小,效率较高。最终我们通过加上“网格吸附”的功能来优化坐标布局的体验这价值一个亿的代码有需要我可以无偿提供。

image.png

方案整体流程

如下图所示,从页面模块抽象,通过打包构建部署,最终加载渲染,形成闭环。:)

wdg_process.aa2802e2.png

小结

通过部件拖拉拽配置(可视化搭建)和Low Code低代码开发(利用提供的脚手架快速开发部件,可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动态加载),实现门户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沉淀 - 可视化搭建

这块在门户中的实现不在难,在繁琐。列几个可能会踩坑的点。

image012.png

1. 画布内拖拉拽drag

这里的难点,除了要考虑到原生onmousedown/onmousemove/onmouseup等鼠标事件,阻止事件冒泡,以及一些边界问题,特别是鼠标在不同画布缩放比例的情况下的漂移现象。下面的伪代码中,都会提到。

// 伪代码
<div class="dragItemBox">
  <div class="dragCover" @mousemove="drag($event)" @click.stop></div>
</div>

<script>
  drag(e) {
        e.onmousedown = e => {
      // 记录鼠标按下时的坐标
        document.onmousemove = e => {
        // 记录鼠标移动时的xy坐标差
        // 重点来了,这里差值要考虑画布的缩放比例,不然在不同的缩放比例下,会造成鼠标漂移哦
        // 边界问题,这里可以约束拖拽的范围
          document.onmouseup = e => {
            // 将坐标差赋给目标元素,改变其布局样式
        }
      }
      document.onmouseup = e => {
        // 按下不移动鼠标,对事件状态进行重置
      }
    }
    }
</script>

2. 画布内拖拉拽resize

以及对部件进行resize的时候,每一个锚点(共8个锚点)的逻辑都需要严格抽象。举个栗子就懂了。

部件有width/height/top/left这四个布局属性,先看锚点1和锚点8,当拖拽锚点8的时候,改变的只是width/height两个属性,而当拖拽锚点1的时候,改变的却是width/height/top/left四个属性,所以每个锚点的逻辑是不同的,怎么抽象,怎么封装,看自己发挥,这里要特别留心,不然会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漂移问题。
image.png

3. 纯CSS实现虚点线网格

不是虚线,也不是点线,而是虚点线。这名字我自己想的,看下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会比其余地方要大一点!
看到这个视觉稿,差点掏出了桌子下40米的砍刀。这里不是作死,为啥不用图片?主要是考虑到这里的方格大小和颜色可调节,所以应该只能用纯CSS实现,吧。
感兴趣可以先自己尝试实现下。这里的代码,真的,没500块我不卖 :(

image.png

涉及到的CSS API:

  • linear-gradient()):线性渐变
  • radial-gradient()):径向渐变
  • background-size 属性规定背景图像的尺寸。
  • background-position 属性设置背景图像的起始位置。

实现分解

  • Step.1 条纹
  • Step.2 实线网格
  • Step.3 虚线网格
  • Step.4 虚点线网格

如下为下文图例的DOM结构及前置样式。

<style>
.bg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black;
}
.basegrid {
  width: 100%;
  height: 100%;
}
</style>
<div class="bg">
  <div class="grid basegrid"></div>
</div>
  1. Step.1 先利用linear-gradient()画出条纹。重点:边界明显(正常情况下linear-gradient是会产生渐变效果的,但这里的条纹需要边界明显,那么就需要前一个渐变色在后一个渐变色位置之后,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image017.png

  1. Step.2 网格可以理解为横竖条纹组合而成。重点:background-image可以设置多个渐变叠加,横竖条纹可以各自实现后叠加。

image019.png

网格线的粗细问题:可以控制background-sizelinear-gradient渐变色的差值,来控制网格线的粗细。

image021.png

  1. Step.3 虚线的实现可以继续叠加与背景色一致的条纹来叠加。可以用两个渐变叠加(横竖条纹)。

image.png
image.png

这里我想到的是可以用斜条纹来实现虚线,可以节约一个渐变叠加。

image.png

  1. Step.4 虚线网格已经实现了,那么虚点线网格怎么搞?拆分!拆分为点阵虚线网格,使其两者重合。点阵就用到了radial-gradient())径向渐变。

image.png

两者叠加,Finally !

image.png

Low Code 实践

下面会介绍low code及微前端的相关内容,过程中会插入门户部件的落地方案(标题前带*)。从结果来看,low-code低代码是结果,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总离不开一些关键点,如上述提到的可视化搭建、模块隔离等;而微前端在模块隔离方面,提供了一些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案。相辅相成,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

Low-Code 介绍

A 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 (LCDP) is software that provides a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used to create application software throug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and configuration instead of traditional hand-coded computer programming. A low-code model enables developers of varied experience levels to create applications using a visual user interface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l-driven logic.

一句话概括就是:实现低代码平台的关键要素是模型驱动设计代码自动生成可视化编程

场景

从最早的通过模块化搭建解决营销活动领域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可以通过 low-code来解决内部复杂的中后台业务需求,既适用于面向C侧用户的产品运营,也贴合B侧用户的数据管理需求。

核心能力

  • 基础物料的搭建和接入

    • 定制化组件接入
    • 自定义组件
  • 编排能力:页面排版/逻辑编排

    • 实时可视化
    • 多端适配
    • 多场景适配
  • Pro-code和low-code的代码转换能力

    • 对输出的编程产物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 协作能力
  • 数据分析能力

二八原则

  • 通过low-code平台实现对80%业务场景的覆盖
  • 20%的能力通过pro-code自定义实现

与微前端的交集

为什么会提到微前端?因为在微前端架构中,前端应用可以独立运行、独立开发、独立部署。与门户的部件方案不谋而合,当然,我们在模块隔离的方案中,也参考了Single-SPAqiankun等微前端框架。

微前端方案

微前端架构是一种类似于微服务的架构,它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于浏览器端,即将 Web 应用由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变为多个小型前端应用聚合为一的应用。
方式开发成本维护成本可行性同一框架要求实现难度
路由分发
iFrame
应用微服务化★★★★
微件化★★★★★
微应用化★★★
纯 Web Components★★
结合 Web Components★★

微件化 - 组合式集成

在前端组件(或应用)集成方案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独立构建组件和应用,生成 chunk 文件,在构建后使用脚本合并。
  2. 开发时独立开发组件或应用,集成时合并组件和应用,最后生成单体的应用。
  3. 在运行时,加载应用的 Runtime,随后加载对应的应用代码和模板。

* 门户部件组合集成方案

门户的部件集成方案类似方式二和三,基于脚手架工具独立开发部件,打包构建后输出静态成果物,在宿主环境可以根据静态资源路径,动态加载Vue组件。如果把首页理解成一个应用,那么通过首页主题包整个导出,将部件成果物集成在整个主题中,就和上述提到的方式二很接近了。

cli.cbedc959.gif

模块隔离

多个模块(部件)在同一个页面集成,就必须要考虑到模块隔离,包括子模块与宿主环境的隔离,以及子模块之间的隔离。

可能导致的问题

  • 子模块可能会修改宿主环境的逻辑,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xss安全问题;
  • 子模块之间可以相互访问且修改,难以定位问题;
  • 模块间的样式污染;

应用集成

在微前端的应用集成中,如果要做到应用的独立部署及与技术栈解耦,就不得不考虑子应用的运行时加载

App Entry说明优点缺点
JS Entry子应用将资源打成一个 entry script,子应用的所有资源打包到一个 js bundler 里。主应用和子应用共同构建,方便做bundler优化。1. 子应用更新会造成整个主应用更新,更新成本较高 2. 子应用的静态资源需要打成bundler,加载效率较低
HTML Entry将子应用打出来 HTML 作为入口,主框架可以通过 fetch html 的方式获取子应用的静态资源,同时将 HTML document 作为子节点塞到主框架的容器中。子应用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发布;1. 网络请求开销较大 2. bundler 构建优化难度较大,如公共依赖抽取

js隔离

JavaScript 沙箱
沙箱机制的核心是让局部的JavaScript运行时,对外部对象的访问和修改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即无论内部怎么运行,都不会影响外部的对象。通常在Node.js端可以采用`vm`模块,而对于浏览器,则需要结合`with`关键字和`window.Proxy`对象来实现浏览器端的沙箱。以下为简易的实现:
function sandbox(code) {
    code = 'with (sandbox) {' + code + '}';
    const fn = new Function('sandbox', code);
    return (sandbox) => {
        const proxy = new Proxy(sandbox, {
            has(target, key) {
                return true;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if (key === Symbol.unscopables) {
                    return undefined;
                }
            }
        });
        return fn(proxy);
    }
}
let str = 'let a = 10;console.log(a)'
sandbox(str)({})
Web Worker
具体内容可参考文章 浅探 Web Worker 与 JavaScript 沙箱

Web Worker 子线程的形式也是一种天然的沙箱隔离,借鉴了 Browser-VM 思路,在编译阶段通过 Webpack 插件为每个子应用包裹一层创建 Worker 对象的代码,让子应用运行在其对应的单个 Worker 实例中,比如:

__WRAP_WORKER__(`/* 打包代码 */ }`);

function __WRAP_WORKER__(appCode) {
    var blob = new Blob([appCode]);
    var appWorker = new Worker(window.URL.createObjectURL(blob));
} 

但有几个缺陷:

  • 不支持DOM操作,必须通过postMessage通知UI主线程来实现
  • 无法访问windowdocument之类的浏览器全局对象
  • 无法访问页面全局变量和函数、无法调用alertconfirmBOM API

Module Federation - Webpack 5

webpack5 - Module Federation 中文文档 中是这么定义的:多个独立的构建可以形成一个应用程序。这些独立的构建不会相互依赖,因此可以单独开发和部署它们。这通常被称为微前端,但并不仅限于此。

事实上,MF基于模块,本质上就是JS代码片段,也就是chunk。为了解决依赖问题,webpack5的实现方式是重写了加载chunk的webpack_require.e,从而前置加载依赖;为了解决modules的共享问题,使用了全局变量来hook。但有利有弊:

  • 优点:做到运行时加载,shared代码无需自己手动打包构建
  • 缺点:可能会对页面运行时的性能造成影响;需要考虑模块的版本控制;旧项目改造成本较大;

css隔离

当主应用和子应用同屏渲染时,就可能会有一些样式会相互污染,如果要彻底隔离CSS污染,可以采用**CSS Module** 或者**命名空间**的方式,给每个子应用模块以特定前缀,即可保证不会互相干扰,可以采用webpack的postcss插件,在打包时**添加特定的前缀**。
而对于子应用与子应用之间的CSS隔离,采用**动态加载**,即在每次子应用加载时,将该应用所有的`link`和`style`内容进行标记,在应用卸载后,同步卸载页面上对应的`link`和`style`即可。
另一种推荐的方式是 **shadow DOM**,是可以彻底隔离 css 的一个思路。可将子应用包裹在 Shadow DOM 节点中,只需要将 [shadowRoot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API/ShadowRoot)的 API 设置为 true。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Shadow DOM 的 css 隔离、dom 事件冒泡终止在 Shadow DOM 父节点的问题,会导致子应用内部在调用一些UI组件库的时候显示异常。

* 门户部件模块隔离方案

简单描述就是利用vue组件的隔离,包括样式scoped、组件实例隔离,算不上特别完备的考虑。

由于门户将UI组件库、vue.js等公共依赖从部件脚手架中排除(webpack externals),因此所有的部件都用同一套UI组件库,一方面为了控制开发成本和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的将部件的逻辑简单化,每个部件的逻辑功能尽可能单一

但子模块拥有宿主环境依赖的引用权限,并不符合隔离要求。除此之外,子模块和宿主环境共享一个window对象,能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但之所以开放,是由于真实情况下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比如子模块需要访问宿主环境的变量(门户登录的userName?等)。我们尽可能将数据通过动态组件的prop来传递通信 <component :prop="widget.option" ... />,尽可能通过规范、lint等手段去限制部件内部对宿主的访问。

在CSS样式方面就相对简单,利用vue组件<style scoped></style>,给该组件生成一个唯一data值。如果想要改变宿主UI组件库的样式,可以利用::v-deep样式穿透来设置,这样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UI组件样式。

模块通信

对于分离的模块来说,消息订阅(pub/sub)模式的通信机制是非常适用的,在基座应用中定义事件中心Event,每个微应用分别来注册事件,当被触发事件时再由事件中心统一分发,这就构成了基本的通信机制。
image.png
可以引入基于Flux的状态管理机,Redux/Vuex,使每个子应用维护自己的store。

qiankun 应用间通信方案

qiankun官方提供的应用间通信方式 - Actions 通信,如下图所示,先注册观察者到观察者池中,然后通过修改 globalState 可以触发所有的观察者函数,从而达到组件间通信的效果。
image.png

* 门户部件通信

门户的部件基于Vue.js组件,因此通信机制也依赖于Vue组件自己的通信机制,即利用宿主环境this.$root.$widgetEventBus空Vue实例作为消息总线,部件之间通过$emit/$on进行事件发送及监听。

总结

上述介绍了门户portal应用在可视化搭建及Low Code方面的实践,也介绍了社区中微前端的相关内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到目前门户基于Vue组件实现的部件化依然存在许多可改善的地方,如部件隔离、集成能力、运行时加载性能等。当然,所有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实际场景和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平衡利弊,没有银弹!


【参考】


palmerye
1.2k 声望82 粉丝

焊得一手好PCB板的前端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