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上回的 谈 C++17 里的 Observer 模式 介绍了该模式的基本构造。后来在 谈 C++17 里的 Observer 模式 - 补/2 里面提供了改进版本,主要聚焦于针对多线程环境的暴力使用的场景。再后来又有一篇 谈 C++17 里的 Observer 模式 - 再补/3,谈的是直接绑定 lambda 作为观察者的方案。
Observer Pattern - Part IV
所以嘛,我觉得这个第四篇,无论如何也要复刻一份 Qt 的 Slot 信号槽模型的独立实现了吧。而且这次复刻做完之后,观察者模式必须告一段落了,毕竟我在这个 Pattern 上真还是费了老大的神了,该结束了。
要不要做 Rx 轻量版呢?这是个问题。
原始参考
说起 Qt 的信号槽模式,可以算是鼎鼎大名了。它强就强在能够无视函数签名,想怎么绑定就怎么绑定(也不是全然随意,但也很可以了),从 sender 到 receiver 的 UI 事件推送和触发显得比较清晰干净,而且不必受制于确定性的函数签名。
确定性的函数签名嘛,Microsoft 的 MFC 乃至于 ATL、WTL 都爱在 UI 消息泵部分采用,它们还使用宏来解决绑定问题,着实是充满了落后的气息。
要说在当年,MFC 也要是当红炸子鸡了,Qt 只能悄悄地龟缩于一隅,哪怕 Qt 有很多好设计。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家 MFC 的优秀设计,尤其是 ATL/WTL 的优秀设计也多的是。所以这又是一个技术、市场认可的古老历史。
好的,随便吐槽一下而已。
Qt 的问题,在于两点:一是模凌两可一直暧昧的许可制度,再一是令人无法去爱的私有扩展,从 qmake 到 qml 到各种 c++ 上的 MOC 扩展,实在是令 Pure C++ 派很不爽。
当然,Qt 也并不像我们本以为的那么小众,实际上它的受众群体还是很不小的,它至少占据了跨平台 UI 的很强的一部分,以及嵌入式设备的 UI 开发的主要部分。
首先一点,信号槽是 Qt 独特的核心机制,从根本类 QObject 开始就受到基础支持的,它实际上是为了完成对象之间的通信,也不仅仅是 UI 事件的分发。然而,考虑到这个通信机制的核心机理和逻辑呢,我们认为它仍然是一种观察者模式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订阅者阅读发布者的特定信号的机制。
信号槽算法的关键在于,它认为一个函数不论被怎么转换,总是可以变成一个函数指针并放在某个槽中,每个 QObject(Qt 的基础类)都可以根据需要管理这么一个槽位表。
bool QObject::connect ( const QObject * sender, const char * signal, const QObject * receiver, const char * member ) [static]
而在发射一个信号时,这个对象就扫描每个 slot,然后根据需要对信号变形(匹配为被绑定函数的实参表)并回调那个被绑定函数,尤其是,如果被绑定函数是某个类实例的成员函数呢,正确的 this 指针也会被引用以确保回调完成。
Qt 使用一个关键字 signals 来指定信号:
signals:
void mySignal();
void mySignal(int x);
void mySignalParam(int x,int y);
这显然很怪异(习惯了就好了)。而 Qt 的怪异之处还很多,所以这也是它无法大红的根本原因,太封闭自嗨了大家就不愿意陪你玩噻。
那么槽呢,槽函数就是一普通的 C++ 函数,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将会有一些信号和它相关联。关联的方法是 QObject::connect 与 disconnect,上面已经给出了原型。
一个例子片段来展现信号槽的使用方式: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
QScrollBar *scroll = new QScrollBar;
QObject::connect( scroll, SIGNAL(valueChanged(int)),
label, SLOT(setNum(int)) );
SIGNAL 与 SLOT 是宏,它们将会借助 Qt 内部实现来完成转换工作。
小小结
我们不打算教授 Qt 开发知识,更不关心 Qt 的内部实现机制,所以例子摘取这么一个也就够了。
如果你正在学习或想了解 Qt 开发知识,请查阅它们的官网,并可以着重了解 元对象编译器 MOC(meta object compiler),Qt 依赖这个东西来解决它的专有的非 c++ 的 扩展,例如 signals 等等。
基本实现
现在我们来复刻一套信号槽的 C++17 实现,当然就不考虑 Qt 的任何其它关联概念,而是仅就订阅、发射信号、接受信号这一套观察者模式相关的内容进行实现。
复刻版本并不会原样照搬 Qt 的 connect 接口样式。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应该以何为主,采用什么样的语法。
可以首先肯定的是,一个 observable 对象也就是一个 slot 管理器、同时也是一个信号发射器。作为一个 slot 管理器,每一个 slot 中可以包含 M 个被连接的 slot entries,也就是观察者。由于一个 observable 对象管理一个单个到 slot,所以若是你想要很多槽(slots),你就需要派生出多个 observable 对象。
无论如何,找回信号槽的本质之后,我们的 signal-slot 实现其实和上一篇的 谈 C++17 里的 Observer 模式 - 再补 几乎完全相同——除了 signal-slot 需要支持可变的函数参数表之外。
signal<SignalSubject...>
既然是一个信号发射器,所以我们的 observable 对象就叫做 signal,并且带有可变的 SignalSubject... 模板参数。一个 signal<int, float>
的模板实例允许在发射信号时带上 int 和 float 两个参数:sig.emit(1, 3.14f)
。当然可以将 int 换为某个复合对象,由于是变参,所以甚至你也可以不带具体参数,此时发射信号就如同仅仅是触发功能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实现:
namespace hicc::util {
/**
* @brief A covered pure C++ implementation for QT signal-slot mechanism
* @tparam SignalSubjects
*/
template<typename... SignalSubjects>
class signal {
public:
virtual ~signal() { clear(); }
using FN = std::function<void(SignalSubjects &&...)>;
template<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signal &connect(_Callable &&f, _Args &&...args) {
FN fn = std::bind(std::forward<_Callable>(f), std::forward<_Args>(args)...);
_callbacks.push_back(fn);
return (*this);
}
template<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signal &on(_Callable &&f, _Args &&...args) {
FN fn = std::bind(std::forward<_Callable>(f), std::forward<_Args>(args)...);
_callbacks.push_back(fn);
return (*this);
}
/**
* @brief fire an event along the observers chain.
* @param event_or_subject
*/
signal &emit(SignalSubjects &&...event_or_subjects) {
for (auto &fn : _callbacks)
fn(std::move(event_or_subjects)...);
return (*this);
}
signal &operator()(SignalSubjects &&...event_or_subjects) { return emit(event_or_subjects...); }
private:
void clear() {}
private:
std::vector<FN> _callbacks{};
};
} // namespace hicc::util
connect() 模仿 Qt 的接口名,但我们更建议其同义词 on() 来做函数实体的绑定。
上面的实现不像已知的开源实现那样复杂。其实现在的很多精妙的 C++ 开源元编程代码有点走火入魔,traits 什么的用的太多,拆分的过于厉害,我脑力内存小,有点跑不过来。
还是说回我们的实现,基本没什么好说的,秉承上一回的实现思路,抛弃显式的 slot 实体的设计方案,简单地将用户函数包装为 FN
就当作是槽函数了。这样做没有了 Qt 的某些全面性,但实际上现代社会里并不需要哪些为了满足 Qt 类体系而制造的精巧之处。纯粹是过度设计。
Tests
然后再来看测试程序:
namespace hicc::dp::observer::slots::tests {
void f() { std::cout << "free function\n"; }
struct s {
void m(char *, int &) { std::cout << "member function\n"; }
static void sm(char *, int &) { std::cout << "static member function\n"; }
void ma() { std::cout << "member function\n"; }
static void sma() { std::cout << "static member function\n"; }
};
struct o {
void operator()() { std::cout << "function object\n"; }
};
inline void foo1(int, int, int) {}
void foo2(int, int &, char *) {}
struct example {
template<typename... Args, typename T = std::common_type_t<Args...>>
static std::vector<T> foo(Args &&...args) {
std::initializer_list<T> li{std::forward<Args>(args)...};
std::vector<T> res{li};
return res;
}
};
} // namespace hicc::dp::observer::slots::tests
void test_observer_slots() {
using namespace hicc::dp::observer::slots;
using namespace hicc::dp::observer::slots::tests;
using namespace std::placeholders;
{
std::vector<int> v1 = example::foo(1, 2, 3, 4);
for (const auto &elem : v1)
std::cout << elem << " ";
std::cout << "\n";
}
s d;
auto lambda = []() { std::cout << "lambda\n"; };
auto gen_lambda = [](auto &&...a) { std::cout << "generic lambda: "; (std::cout << ... << a) << '\n'; };
UNUSED(d);
hicc::util::signal<> sig;
sig.on(f);
sig.connect(&s::ma, d);
sig.on(&s::sma);
sig.on(o());
sig.on(lambda);
sig.on(gen_lambda);
sig(); // emit a signal
}
void test_observer_slots_args() {
using namespace hicc::dp::observer::slots;
using namespace std::placeholders;
struct foo {
void bar(double d, int i, bool b, std::string &&s) {
std::cout << "memfn: " << s << (b ? std::to_string(i) : std::to_string(d)) << '\n';
}
};
struct obj {
void operator()(float f, int i, bool b, std::string &&s, int tail = 0) {
std::cout << "obj.operator(): I was here: ";
std::cout << f << ' ' << i << ' ' << std::boolalpha << b << ' ' << s << ' ' << tail;
std::cout << '\n';
}
};
// a generic lambda that prints its arguments to stdout
auto printer = [](auto a, auto &&...args) {
std::cout << a << std::boolalpha;
(void) std::initializer_list<int>{
((void) (std::cout << " " << args), 1)...};
std::cout << '\n';
};
// declare a signal with float, int, bool and string& arguments
hicc::util::signal<float, int, bool, std::string> sig;
connect the slots
sig.connect(printer, _1, _2, _3, _4);
foo ff;
sig.on(&foo::bar, ff, _1, _2, _3, _4);
sig.on(obj(), _1, _2, _3, _4);
float f = 1.f;
short i = 2; // convertible to int
std::string s = "0";
// emit a signal
sig.emit(std::move(f), i, false, std::move(s));
sig.emit(std::move(f), i, true, std::move(s));
sig(std::move(f), i, true, std::move(s)); // emit diectly
}
同样的,熟悉的 std::bind 支撑能力,不再赘述。
test_observer_slots 就是无参数信号的示例,而 test_observer_slots_args 演示了带有四个参数时信号如何发射,稍稍有点遗憾的是你可能有时候不得不带上 std::move ,这个问题我可能未来某一天才会找个时间段来解决,但欢迎通过 hicc-cxx 的 ISSUE 系统投 PR 给我。
优化
这一次,函数形参表是可变的,并非仅有一个 _1
,也不能预测会有多少参数,所以上一回我们使用的有赖手段现在就行不通了。只能老老实实地谋求有无办法自动绑定 placeholders。不幸的是对于 std::bind 来说,std::placeholders 是一个绝对不能缺少的支撑,因为 std::bind 允许你在绑定时指定绑定参数顺序以及提前绑入预置值。由于这个设计目标,因而你不可能抹去 _1
等等的使用。
万一当你找到一个办法时,那么同时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 _1
等占位符带来的全部利益。
所以这将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对了,BTW,英语根本不会有“艰难的决定”一词,它只会说“那个决定会是非常难”。总之,英语实际上不能精确地描述出决定的艰难程度,例如:“有点艰难的”,“有点点艰难的”,“有那么些艰难的”,“略有些艰难的”,“仿若在过九曲十八弯般的艰难的”,……。一开始还可以“a little”,“a little bit”,但到后面时肯定它死了,对吧……我是不是又跑题了。
关于 std::bind 和 std::placeholders 的不可不说的故事,SO 早有人在不停吐槽了。不过支持者总是在说 A (partial) callable entity 的重要性,而不考虑另一方面的实用性:完全可以来个 std::connect 或者 std::link 这样的接口以允许 Callbacks 的自动绑定和自动填充形参的省缺值(即零值)。
能够行得通的方式大概有两种。
一种是分解不同的函数对象,分别进行绑定以及变参转发,这将是个有点庞大的小工程——因为它将会是重新实现一份 std::bind 并且提供自动绑定的额外能力。
另一种是我们将要采用的方法,我们大体上保持借助于 std::bind 的原有能力,但是也沿用上一回的追加占位符实参的手段。
cool::bind_tie
不过,刚才前文也说了,现在根本不知道用户准备实例化多少个 SignalSubjects 模板参数,所以简单的添加占位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略略调转思路,一次性加上 9 个占位符,但是增多一层模板函数的展开,在新的一层模板函数中仅仅从 callee 那里取出正好 SubjectsCount 那么多的参数包,再传递给 std::bind 就满意了。
一个可资验证的原型是:
template<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Tuple, size_t... I>
auto bind_N(Function &&f, Tuple &&t, std::index_sequence<I...>) {
return std::bind(f, std::get<I>(t)...);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Tuple>
auto bind_N(Function &&f, Tuple &&t) {
// static constexpr auto size = std::tuple_size<Tuple>::value;
return bind_N(f, t, std::make_index_sequence<N>{});
}
auto printer = [](auto a, auto &&...args) {
std::cout << a << std::boolalpha;
(void) std::initializer_list<int>{
((void) (std::cout << " " << args), 1)...};
std::cout << '\n';
};
// for signal<float, int, bool, std::string> :
template<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auto bind_tie(_Callable &&f, _Args &&...args){
using namespace std::placeholders;
return bind_N<4>(printer, std::make_tuple(args...));
}
bind_tie(printer, _1,_2,_3,_4,_5,_6,_7,_8,_9);
在这里我们假设了一些前提以模拟 signal<...>
类的展开场所。
- 对于 printer 来说,它需要 4 个参数,但我们给它配上 9 个。
- 然后在
bind_tie()
中,9 个占位符被收束成一个 tuple,这是为了下一层能够接续处理。 - 下一层
bind_N()
的带 N 版本,主要是为了产生一个编译期的自然数序列,这是通过std::make_index_sequence<N>{}
来达成的,它产生 1..N 序列 - 在
bind_N()
不带 N 的版本中,利用了参数包展开能力,它使用std::get<I>(t)...
展开式将 tuple 中的 9 个占位符抽出 4 个来 - 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这个过程,有一点点内存和时间上的损耗,因为需要 make_tuple
嘛。但是和语法的语义性相比这点损耗给得起。
如此,我们可以改写 signal::connect()
为 bind_tie
版本了:
static constexpr std::size_t SubjectCount = sizeof...(SignalSubjects);
template<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signal &connect(_Callable &&f, _Args &&...args) {
using namespace std::placeholders;
FN fn = cool::bind_tie<SubjectCount>(std::forward<_Callable>(f), std::forward<_Args>(args)..., _1, _2, _3, _4, _5, _6, _7, _8, _9);
_callbacks.push_back(fn);
return (*this);
}
注意我们从 signal 的模板参数 SignalSubjects
抽出了个数,采用 sizeof...(SignalSubjects)
语法。
也支持成员函数的绑定
仍有最后一个问题,面对成员函数时 connect 会出错:
sig.on(&foo::bar, ff);
解决的办法是做第二套 bind_N 特化版本,允许通过 std::is_member_function_pointer_v
识别到成员函数并特殊处理。为了让两套特化版本正确共存,需要提供 std::enable_if
的模板参数限定语义。最终的 cool::bind_tie
完整版本如下:
namespace hicc::util::cool {
template<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auto bind(_Callable &&f, _Args &&...args) {
return std::bind(std::forward<_Callable>(f), std::forward<_Args>(args)...);
}
template<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Tuple, size_t... I>
auto bind_N(Function &&f, Tuple &&t, std::index_sequence<I...>) {
return std::bind(f, std::get<I>(t)...);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Tuple>
auto bind_N(Function &&f, Tuple &&t) {
// static constexpr auto size = std::tuple_size<Tuple>::value;
return bind_N(f, t, std::make_index_sequence<N>{});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std::enable_if_t<!std::is_member_function_pointer_v<_Callable>, bool> = true>
auto bind_tie(_Callable &&f, _Args &&...args) {
return bind_N<N>(f, std::make_tuple(args...));
}
template<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_Instance, typename Tuple, size_t... I>
auto bind_N_mem(Function &&f, _Instance &&ii, Tuple &&t, std::index_sequence<I...>) {
return std::bind(f, ii, std::get<I>(t)...);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Function, typename _Instance, typename Tuple>
auto bind_N_mem(Function &&f, _Instance &&ii, Tuple &&t) {
return bind_N_mem(f, ii, t, std::make_index_sequence<N>{});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Instance, typename... _Args,
std::enable_if_t<std::is_member_function_pointer_v<_Callable>, bool> = true>
auto bind_tie_mem(_Callable &&f, _Instance &&ii, _Args &&...args) {
return bind_N_mem<N>(f, ii, std::make_tuple(args...));
}
template<int N, typename _Callable, typename... _Args,
std::enable_if_t<std::is_member_function_pointer_v<_Callable>, bool> = true>
auto bind_tie(_Callable &&f, _Args &&...args) {
return bind_tie_mem<N>(std::forward<_Callable>(f), std::forward<_Args>(args)...);
}
} // namespace hicc::util::cool
经过 bind_tie 的展开和截断之后,我们解决了自动绑定占位符的问题,而且并没有大动干戈,只是使用了最常见的、最不复杂的展开手段,所以还是很得意的。
现在测试代码面对多 subjects 信号触发可以简写为这样了:
// connect the slots
// sig.connect(printer, _1, _2, _3, _4);
// foo ff;
// sig.on(&foo::bar, ff, _1, _2, _3, _4);
// sig.on(obj(), _1, _2, _3, _4);
sig.connect(printer);
foo ff;
sig.on(&foo::bar, ff);
sig.on(obj(), _1, _2, _3, _4);
sig.on(obj());
对于静态成员函数,没有做额外测试,但它和普通函数对象是相同的,所以也能正确工作。
后记
这一次,Observer Pattern 的计划出乎意料的加长了。
不过这才是我的本意,我自己也顺便梳理一下知识结果,尤其是横向纵向一起梳理才有意思。
这一批观察者模式的完整的代码,请直达 repo 的 hz-common.hh 和 dp-observer.cc。忽略 github actions 常常 hung up 的超时问题。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