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在B端产品研发及项目实施中,DDD带给我们哪些思考?我们是如何应用的?本文不是科普贴,旨在分享我们的经历和思考。
背景
Domain Driven Design(简称 DDD),又称为领域驱动设计,起源于杰出软件建模专家Eric Evans在2003年发表的书籍《DOMAIN-DRIN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中文译名《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随着2014年Martin Flower和James Lewis的《Microservice》出版,微服务概念为业界所接受,DDD也被重新提起。人们发现,DDD里的领域、限界上下文、领域模型等理念,和微服务的高内聚、低耦合理念有着天然契合,越来越多的人把DDD作为指导微服务划分的方法论之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DDD才是一名优秀的架构师。
DDD工作流程 - 图片来自于网络
限界上下文 -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我们要开始DDD?
笔者所在团队于2015年左右开始进行公司自主产品的研发,当时,DDD主要应用在我们的微服务划分、代码分层中,对我们当时从技术角度出发、搭建统一的微服务技术框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真正开始思考将DDD应用在具体的业务领域与业务场景中,是在2018年末。那时,我们面临着自主产品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帮助客户从0到1构建业务应用的情况,如何在企业甚至行业的复杂业务场景中找到合适的架构方案,是当时我们期望借助DDD去更体系化回答的问题。
我们是如何应用DDD的?
在DDD的实践中,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名词太多!“领域”、“子域”、“限界上下文”、“聚合”、“实体”、“值对象”等等名词,令人眼花缭乱。并且,DDD的理论虽然告诉了我们名词的定义和处理原则,但是具体场景之下,到底如何基于原则去分析,好像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也是我们在应用DDD时的最大困境,我们也在反复思考:如何在团队内统一语言、如何把DDD原则融入到具体可执行的工作事项中?
接下来,我们将从人和事两个方面来分享我们的经历与思考。
人:
DDD里强调,领域专家和开发团队共同工作。
领域专家的加入,其本质在于让一切的设计回归业务本身,从业务价值出发,聚焦业务核心域,避免过度设计。
希望领域专家和开发团队共同工作,往往是实践中的第一个难题,如何找到合格的领域专家?如何保障领域专家的时间投入?如何最大化发挥领域专家的“价值”?
- 关于合格的领域专家:领域专家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可以是很多人,可相互补充,但同时也不建议过多。在寻找领域专家时,企业可以从自身的业务领域出发,在每个业务领域寻找到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这里的“经验丰富”并不仅仅是一线实战经验丰富,更是对业务要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
- 关于领域专家时间投入的保障:在实践中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导致领域专家无法有效投入。虽然有很多客观的情况,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保障领域专家的时间投入都是必须要做的。如果领域专家都不参与,我们怎么有信心讲我们交付的是业务价值而不是一堆代码呢?
- 如何最大化发挥领域专家的“价值”: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通过聆听和引导,更多地从企业的领域专家处获得信息,放弃“我是专家”的执念。
开发团队:在多数的信息化项目中,常见的分工是需求分析师进行需求收集与设计,技术人员负责开发和实现,需求分析师进行测试验收。在DDD实践时,建议开发团队的业务架构师、技术架构师、测试架构师从一开始便共同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每个角色在各自专业领域的长处、逐步统一语言、快速达成共识。
事:
DDD区分了战略设计与战术设计两个层次,提出了聚焦核心域、创造性协作、统一语言的三个原则。很多人在刚开始应用DDD的时候,会感觉自己都“不会说话”、“不会做事儿”了。这其实是因为过于关注名词本身,陷于对名词的理解和解释上,因此,在“事”上,我们认为,需要抓住两个要点。
- 找到更舒服的方式
DDD通过战略设计解决业务边界划分的问题,通过战术设计实现领域模型的抽象,解决的是从业务到技术的过渡。
在谈DDD的时候,一定绕不开事件风暴。“事件风暴(Event Storming)是一种快速的设计技术,让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这个快节奏的学习过程中。它聚焦于业务和业务流程,而非名词概念和数据。”(摘自Vaughn Vernon《领域驱动设计精粹》)。事件风暴为DDD战略与战术落地,提供了一种非常有逻辑、有体系的方法,那么在这个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答案是,有的。尤其在B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瀑布实施方法论、敏捷开发等等非常多优秀的方法与工具,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DDD的落地过程中,我们核心的是要抓住最终要获得的结果,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让大多数团队成员都舒服的方式。以笔者的经历为例,有一家客户习惯了以流程图的方式进行业务梳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事件风暴的方式会对客户的习惯造成冲击,甚至让客户不知道如何输出。此时,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考流程图与事件风暴如何融合,既能以客户习惯的方式推进,同时也能拿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 将原则与概念形成模板与具体工作任务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DDD原则、概念都有自己的解读。为了更快速地在团队内达成DDD落地方法的“统一语言”,建议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产出物模板来承载,让团队更聚焦在目标与任务的达成上。
通过在自主产品的研发和实施项目中应用DDD并持续迭代其应用方法,我们不仅有效地完成了中台项目的实施、为客户构建了合理地应用架构,也逐步完善了项目实施方法论体系,为更广泛地项目交付和产品研发提供了助力。DDD帮助解决了产品架构设计中的一部分问题,在架构设计之后,如何保障设计的落地、高效地交付,是每个团队会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在这里,笔者推荐使用猪齿鱼这款数智化效能平台,它可以有效管理架构设计所形成的微服务或模块,拉通设计与开发,通过提供协作、测试、DevOps、容器工具,提高团队效能。
猪齿鱼数智化效能平台
现在我们是如何理解DDD的?
DDD首先是一种思想,“聚焦核心域、创造性协作、统一语言”,是关于价值发现、价值认定、讨论、聆听、共识、迭代。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软件设计,也适用于日常工作、个人生活、家庭教育等等方面。我们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需要识别关键要务、聚焦投入;我们也不可能独自存在,需要与人连接、深度聆听、积极反馈;我们欣喜于共识默契,也有勇气接受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让我们不断碰撞、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其次,DDD是一种方法,它区分了战略设计与战术设计的,引入了限界上下文与统一语言,提供了实体、值对象、聚合、工厂、资源库等。同时,业界也有很多DDD的相关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理解这些概念与具体应用方法。当然,你本身所在的领域与你的过往经验,也是应用这些方法时非常值得参考的。
软件的架构,究其根本是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映射。在DDD的应用中,我们不仅汲取DDD的思想与方法,也学习敏捷、DevOps、测试、微服务等领域知识,同时结合我们既往的经验,逐步总结和迭代了适合我们的一套架构设计体系与方法。正如Eric Evans所说的,“DDD还未结束”,我们也在持续实践与持续调整。
本文是基于笔者当前的认知与理解所形成的,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猪齿鱼技术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猪齿鱼官网
关于猪齿鱼
猪齿鱼Choerodon数智化效能平台,提供体系化方法论和协作、测试、DevOps及容器工具,帮助企业拉通需求、设计、开发、部署、测试和运营流程,一站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团队协同到DevOps工具链、从平台工具到体系化方法论,猪齿鱼全面满足协同管理与工程效率需求,贯穿端到端全流程,助力团队效能更快更强更稳定,帮助企业推动数智化转型升级。戳此处试用猪齿鱼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