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价类法:
等价类按照实际场景的有效和无效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对于取学生成绩在60到80之间的场景筛选:
X<=60 60<x<80 x=>80
x<60 和 x >80就是无效等价类 而 60<x<80则是有效等价类
也就是设计用例的时候,这些就是用例数据的验证范围。
对于等价类我的理解,字母,数字,字符,这些都属于大的等价类,都是再设计用例时需要考虑到的点。
2、边界值法:
边界值法,则拿上面等价类的区间就可以进行明晰,对于60<x<80来说 60 80就是其边界值,对于边界值附近的值都可以逐一验证。
边界值主要考虑的是特殊场景如0,null,None,""等。
3、因果图及判定表:
这两个通常可以一起使用,也就是把因果关系理顺后,可以通过判定表进行关系的明晰化
因果图主要考虑的场景(这几个场景基本够平常使用)
恒等 原因A出现 ---> 结果B出现,原因A不出现 ---> 结果B不出现
非 原因A不出现 ---> 结果B出现,原因A出现 ---> 结果B不出现
与 原因A和原因B同时出现 ---> 结果C出现
或 原因A和原因B任意出现 ---> 结果C出现
当然还有
互斥(原因A出现,B不能出现)--> 结果C出现,(原因B出现,A不能出现)--> 结果C出现
包含 感觉和或很像
唯一 是所有原因中只能有一个成立,则结果成立
要求 有原因A则B必须出现,才有结果C
屏蔽 A为1 B为0 A为0 B为任意 结果出现C
4、场景法
测试过程先确定基本流程,有一个基本流
再基本流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场景,通过改变流程中的不同阶段,确认新的场景;
5、错误倒推法
假定错误场景,然后去倒退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而进行验证(如果前面用例覆盖较全面,此处用例应该已被包含)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