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开发中,有很多场景需要我们将数组元素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在查阅数据时会更加直观,例如:
一个保存了班级学号的数组,排序后更容易分区好学生和坏学生;
一个保存了商品单价的数组,排序后更容易看出它们的性价比。

对数组元素进行排序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冒泡排序、归并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其中最经典最需要掌握的是「冒泡排序」。

以从小到大排序为例,冒泡排序的整体思想是这样的:
从数组头部开始,不断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的大小,让较大的元素逐渐往后移动(交换两个元素的值),直到数组的末尾。经过第一轮的比较,就可以找到最大的元素,并将它移动到最后一个位置。
第一轮结束后,继续第二轮。仍然从数组头部开始比较,让较大的元素逐渐往后移动,直到数组的倒数第二个元素为止。经过第二轮的比较,就可以找到次大的元素,并将它放到倒数第二个位置。
以此类推,进行 n-1(n 为数组长度)轮“冒泡”后,就可以将所有的元素都排列好。

整个排序过程就好像气泡不断从水里冒出来,最大的先出来,次大的第二出来,最小的最后出来,所以将这种排序方式称为冒泡排序(Bubble Sort)。

下面我们以“3 2 4 1”为例对冒泡排序进行说明。

第一轮 排序过程
3 2 4 1 (最初)
2 3 4 1 (比较3和2,交换)
2 3 4 1 (比较3和4,不交换)
2 3 1 4 (比较4和1,交换)
第一轮结束,最大的数字 4 已经在最后面,因此第二轮排序只需要对前面三个数进行比较。

第二轮 排序过程
2 3 1 4 (第一轮排序结果)
2 3 1 4 (比较2和3,不交换)
2 1 3 4 (比较3和1,交换)
第二轮结束,次大的数字 3 已经排在倒数第二个位置,所以第三轮只需要比较前两个元素。

第三轮 排序过程
2 1 3 4 (第二轮排序结果)
1 2 3 4 (比较2和1,交换)

至此,排序结束。
算法总结及实现
对拥有 n 个元素的数组 R[n] 进行 n-1 轮比较。

第一轮,逐个比较 (R[1], R[2]), (R[2], R[3]), (R[3], R[4]), ……. (R[N-1], R[N]),最大的元素被移动到 R[n] 上。

第二轮,逐个比较 (R[1], R[2]), (R[2], R[3]), (R[3], R[4]), ……. (R[N-2], R[N-1]),次大的元素被移动到 R[n-1] 上。
。。。。。。
以此类推,直到整个数组从小到大排序。

优化算法
上面的算法是大部分教材中提供的算法,其中有一点是可以优化的:当比较到第 i 轮的时候,如果剩下的元素已经排序好了,那么就不用再继续比较了,跳出循环即可,这样就减少了比较的次数,提高了执行效率。

未经优化的算法一定会进行 n-1 轮比较,经过优化的算法最多进行 n-1 轮比较,高下立判。


只争朝夕
1 声望0 粉丝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引用和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