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取得卓有成效进展的一年。
以“Robotaxi”场景为代表的商业化试点率先在北京开启,自动驾驶由此迈过产业化“奇点”,正式进入量产应用的快车道。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开放道路下的乘用车场景,矿区、港口、物流园区、机场等封闭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则更为迅速而稳定,尤其是矿区场景,更是近些年自动驾驶下的热门细分赛道。
为什么是矿区场景
提及自动驾驶,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会停留在开放道路下的乘用车驾驶场景,而以矿区为代表的封闭自动驾驶场景却往往为人所忽略。
但这是一个规模超千亿的庞大市场。
自然资源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矿区总量达数万座,其中大型矿山数量约为5000座左右。矿区日常开采主要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工艺,国内煤矿和铁矿合计占露天市场规模的九成以上。
相较于开放道路场景,矿区道路场景封闭且单一,人员活动受限,不可控或不可预知因素较少,是良好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此外,矿区也有着较为强烈的无人化需求。
一方面,矿区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区,矿车体型巨大且驾驶视野受限,自动驾驶所具备的高环境感知能力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矿区劳动力70%为60后和70后,劳动力短缺情况日益严重,有限的工作人员又需要支付高昂的薪水,矿区自动化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辰韬资本的测算,中国矿山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超千亿,而2021年-2023年正是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异军突起的新赛道
矿区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迅速,但发展历史却很短暂。
1999年国内提出数字矿山概念,其核心是利用技术使机械化走向自动化,并由计算机网络对矿山形成统一管控体系。
但国内矿区自动驾驶真正起步的时间是在2014年左右,典型特征是多家专注于矿区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司成立。此后,矿区自动驾驶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方面,行业融资事件增多,大批矿区自动驾驶企业完成融资。
另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要求,全国矿区进行无人化作业。
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激励下,目前矿区自动驾驶已形成两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技术服务和运输服务。
其中技术服务指的是自动驾驶相关改装费、前装销售分成以及平台运营费,不包含传统运输车整车销售所对应的市场,而运输服务则是矿区自动驾驶直接提供自动驾驶运输服务。
数据依然是关键
与其他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相似,矿区自动驾驶相关算法的训练与调优,同样需要海量数据做支撑。
以运输车为例,矿区自动驾驶技术所要处理的长尾场景通常包括精准泊车、自动卸矿、智能会车、绕行避障等,这些场景细分且相对小众,对于数据集的场景垂直性与精准性要求极高。
而得益于曼孚科技SEED数据服务平台高度的场景适配性,平台可以无缝、高效地处理各类矿区自动驾驶数据集,有效助力矿区自动驾驶各类算法的训练与调优:
根据平安证券的预测,到2035年各类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而矿区自动驾驶的技术积累与经验总结,也将反哺其他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在更广的领域实现落地与迭代。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