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文池
背景
iceberg提供合并小文件功能,可以按照用户的配置文件,把多个符合配置的小文件合并成多个大文件。该流程主要是对源数据做了一次复制。
但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数据是一直在变化的,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还未完成数据合并任务时,对之前的数据做出了修改,这就导致正在合并的数据与新数据可能会产生冲突。
那么iceberg是如何处理这种数据冲突的呢?
iceberg行级删除
iceberg的行级修改主要是通过行级删除记录再加上数据记录实现的,所以下面先说一下iceberg行级删除的实现。
iceberg行级删除实现概要
iceberg的行级更新和删除,主要是通过增加delete记录做到的。iceberg总共有两种delete类型,一种是position delete,一种是equality delete,主要区别是在于该数据的插入和修改操作是否在同一个checkpoint内。此次分析的冲突场景主要是不同快照间的,所以以下说明都以equality delete为背景,简单说下流程(非upsert模式)。
先在 writer 中设置 equalityFieldColumns :
DataStreamSink<Void> append = FlinkSink.forRowData(input)
.tableLoader(tableLoader)
.overwrite(false)
.distributionMode(DistributionMode.HASH)
.equalityFieldColumns(Lists.newArrayList("column1", "column2"))
.append();
设置好之后,writer就会根据设置的列对数据做写入,如果是插入的数据,则写为数据记录,如果是删除数据,则写为删除记录(非upsert模式):
case INSERT:
case UPDATE_AFTER:
if (upsert) {
writer.delete(row);
}
writer.write(row);
break;
case UPDATE_BEFORE:
if (upsert) {
break; // UPDATE_BEFORE is not necessary for UPDATE, we do nothing to prevent delete one row twice
}
writer.delete(row);
break;
case DELETE:
writer.delete(row);
break;
在读取数据的时候,会根据数据生成的顺序(即sequenceNumber),判断该数据记录是否有对应的删除记录,如果有,则认为该数据已经被删除,如果没有,则认为该数据依然存在。
应用删除记录的判断条件
iceberg中使用接口FileScanTask来记录当前扫描任务:
public interface FileScanTask extends ScanTask {
/**
- The {@link DataFile file} to scan.
* - @return the file to scan
*/
DataFile file();
/**
- A list of {@link DeleteFile delete files} to apply when reading the task's data file.
* - @return a list of delete files to apply
*/
List<DeleteFile> deletes();
.......
}
其中, file就是需要读取的数据记录文件,deletes就是该数据文件对应的删除记录文件列表,那么当iceberg要读取一个数据文件的时候,怎么找与之对应的删除文件列表呢?主要以下面两个作为判断依据:
1、sequenceNumber
每个快照对应一个sequenceNumber,同一个快照里所有的数据的number都相同,这就可以用该number识别数据的先后顺序。如果一条数据被修改,则该数据对应的number一定要比删除数据的number小,所以在加载删除数据时,要判断该删除记录的number比当前的数据记录的number大。
2、parquet文件的min/max
parquet文件可以统计当前文件数据的min/max值,所以可以根据min/max值判断出要找的数据在不在当前的parquet文件中。即,当要查的数据的值与文件的min/max值有交集,则说明该值在当前的文件中,需要读取该文件,如果没有交集,则说明该值不在当前文件中,不需要读取该文件。
举例
现在需要修改一条数据,当前快照已存在一条数据记录(1,a),sequenceNumber为1,现在需要把它修改成(1,b),则iceberg会先写入一条删除记录(1,a),再写入一条数据记录(1,b),并生成新的快照,该快照的sequenceNumber为2。读取该表数据的时候,共有两个数据文件(共两条数据记录)和一个删除文件(共一条删除记录),由于删除文件的sequenceNumber大于第一个数据文件记录,所以,在读取第一个数据文件记录的时候,会先加载删除记录(1,a)并保存至一个dict中,然后读入第一个数据文件中的数据记录(1,a),然后发现保存着删除记录的dict中有一条与之对应的数据,则说明该数据记录被删除,则(1,a)这条数据被丢弃。之后读取第二个数据文件中的数据记录(1,b),由于没有与之对应的删除记录,所以该数据返回给用户,最终结果上,用户只能读到一条(1,b)的记录。
分析
数据冲突场景
场景一:
步骤1、已存在a,b快照,此时用户基于b快照做小文件合并。
步骤2、基于b快照的合并任务还未完成,此时用户把b快照中的数据做了修改,并生成了快照c。
场景二:
步骤1、已存在a,b三个快照,此时用户基于b快照做小文件合并。
步骤2、基于b快照的合并任务还未完成,此时用户新增了数据并生成了c快照,之后又修改c快照中的数据生成了d快照。
(该场景从数据上来说并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因为iceberg的实现方式问题导致该场景也会出现冲突)
数据冲突分析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iceberg中可以设置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属性用来修改提交快照时快照对应的sequencyNumber,以下会分析iceberg是如何使用该属性来解决数据冲突的。
先分析一下场景一:
假设a,b,c快照对应的sequencyNumber分别是1,2,3,b快照中有记录(1,a),c快照中把(1,a)删除,并添加了(1,b),则此时最一开始的数据记录(1,a)的number为1,删除记录(1,a)的number为3,修改后的数据记录(1,b)的number为3。
如果设置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为false,假设没有处理数据冲突问题,则能够成功生成d快照,其sequencyNumber为4,即合并后的(1,a)的sequencyNumber为4。那么在读取的时候,读取的数据记录有number为4的(1,a),number为3的(1,b),读取的删除记录有number为3的(1,a)。因为此时数据记录(1,a)的number比删除记录(1,a)的大,所以iceberg会认为是先做的删除(1,a),再做的添加(1,a),所以最终返回给用户的数据是(1,a)和(1,b)。这明显出现了数据错误。(实际上在做完合并任务提交快照时,会刷新当前表的最新快照,如果发现新快照有对合并数据做修改时,即产生了数据冲突,则直接报异常,详细原因会在分析场景二中阐述。以上说明是建立在不检查冲突时,继续往下提交时会出现的情况)
如果设置了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为true,则生成d快照的number为执行合并任务时的快照的number,即d快照的number为2。那么在读取的时候,读取的数据记录有number为2的(1,a),number为3的(1,b),删除记录有number为3的(1,a),因为此时删除记录(1,a)的number比数据记录(1,a)的大,且该删除记录对应的parquet文件的min/max一定包含(1,a),所以会读取该删除记录(1,a)。最终,在读取数据记录(1,a)的时候,会根据删除记录把(1,a)过滤掉,最终返回给用户的数据是(1,b)。此时数据冲突被成功解决。
再分析一下场景二:
现有a,b,c 三个snapshot,对c的数据做更新生成d,再基于b做文件合并。
该过程,其实并不存在数据冲突,因为d中修改的数据是c的,与合并任务的数据并无关系,但为什么把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设置为false的情况下,iceberg会认为有数据冲突呢?
假设快照a,b,c,d对应的number分别是1,2,3,4,快照b里有条数据记录(1,a),c里有条数据记录(1,b),d修改了c里的数据记录为(1,c),所以此时有数据记录(1,a),(1,b),(1,c)和一条删除记录(1,b),这4条记录对应的number为2,3,4,4。
在做完合并任务时,当前快照为b,在做完合并任务、提交快照之前,会刷新当前表的最新快照为d。这里会判断试下是否会出现数据冲突:读取数据记录(1,a),找到number比(1,a)大的删除记录(1,b),此时(1,b)应该不会用于过滤(1,a)的,但因为在做合并任务的时候,并没有读取parquet文件的min/max,所以这里number比2大的删除记录都会被应用于(1,a)上,就导致iceberg认为做合并的数据在后面有被修改,所以直接报了数据冲突,导致合并任务失败。
测试验证
场景一:
描述:
append方式生成 a,b,c三个snapshot,基于b做文件合并。
模拟场景:
1、已存在a,b快照。
2、现在基于b快照做小文件合并。
3、基于b的合并任务还未完成,另一条操作流基于b快照做了append类型的数据添加。
结果: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 |
---|---|
true | 成功 |
false | 成功 |
成功:生成新的快照,最终snapshot是 a,b,c,d。
新生成的大文件是基于a,b的数据文件的总和,
快照d中包含了c的数据,以及基于a,b合并的数据。
a,b,c,d对应的squenceNumber分别是1,2,3,4: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为 true时,d里面生成的新的大文件对应的manifest的squeceid是用的以前的2,删除的manifest用的是新的id4: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为 false 时,d里面合并任务使用的全都是最新的id:
场景二:
描述:
append方式生成 a,b,c 三个 snapshot,先基于c做一次合并,合并成功后,基于c再做一次合并。
模拟场景:
1、基于c快照做小文件合并。
2、基于c的任务还未完成,又启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基于c快照做小文件合并的任务
结果: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 true |
---|---|
true | 成功 |
false | 成功 |
场景三:
描述:
append方式生成 a,b 两个snapshot,对a的数据做更新生成c,再基于b做文件合并。
模拟场景:
1、基于b快照做合并。
2、合并任务还未完成,另一条数据流对a快照中的数据做了更新,且在合并任务完成前先提交成功,此时生成了c快照。
结果: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 |
---|---|
true | 成功 |
false | 失败 |
失败:提示 Cannot commit, found new delete for replaced data file。
成功,生成最新快照d,生成快照a,b中数据合并的大文件
场景四:
描述:
append方式生成 a,b,c 三个snapshot,对c的数据做更新生成d,再基于b做文件合并。
模拟场景:
1、基于b快照做合并。
2、合并还未完成,另一条数据流先做append,生成了c快照。
3、之前的合并还未完成,另一条数据流对c快照里的数据做修改,生成了快照d
结果:
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 | |
---|---|
true | 成功 |
false | 失败 |
结论
测试结果与分析相匹配。
设置USE_STARTING_SEQUENCE_NUMBER该参数为true,可以修改新生成的dataFile和manifest的sequenceNumber为原数据文件的sequenceNumber,这样在读取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把delteFile应用到新生成的dataFile中了,可以解决数据冲突的情况。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