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开发系列:开篇
微服务开发系列:为什么选择 kotlin
微服务开发系列:为什么用 gradle 构建
微服务开发系列:目录结构,保持整洁的文件环境
微服务开发系列:服务发现,nacos 的小补充
微服务开发系列:怎样在框架中选择开源工具
微服务开发系列:数据库 orm 使用
微服务开发系列:如何打印好日志
微服务开发系列:鉴权
微服务开发系列:认识到序列化的重要性
微服务开发系列:设计一个统一的 http 接口内容形式
微服务开发系列:利用异常特性,把异常纳入框架管理之中
微服务开发系列:利用 knife4j,生成最适合微服务的文档
日志对一个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遇到过很多问题,找日志完全是无迹可寻,甚至前端很多请求发现十分耗时,最后一通查下来,都不知道时间到底耗在哪里,然后问题也无法复现了,只能通过不断的亡羊补牢加日志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虽然有 arthas 这样很有想法的工具,但是这种工具你不一定能用,一般是用来排查比较诡异的问题,还有就是时间很长了之后,很难通过 arthas 去还原出来当时的情况,而且就算你能还原,网络波动的问题能还原吗?
所以直接通过日志去排查是最好的,最直接方便,一般不会有人阻止你去看日志,作为一个开发人员,要想不加班,一定要多加日志。
当然添加日志也要合情合理,出现异常问题才去报告,日志要有规律有迹可循,控制日志的输出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些开发人员的日志,多细节的东西都输出,结果造成了日志文件十分巨大,因此最好还是能只打印最有效的日志。
只打印最有效的日志,在不断测试的过程中优化对日志输入,不仅仅体现了对日志的重视,还能够帮助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梳理逻辑思路,使表达更为通畅,并且在未来对这段代码优化重构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重构出更优秀的模块。
1 日志输出
框架中的日志输出全都是使用日志文件,并没有使用带有第三方服务的日志框架,因为不想在多加任何服务了。
也没有使用任何数据库去记录日志,因为觉得文件就可以了,只要熟练运用 linux 的过滤命令,查问题是很快的。
2 框架日志配置
框架的日志使用的是 spring boot 本身的配置,并没有做类似用 spring-logback.xml 这种配置。
一个是因为觉得麻烦,还有一个就是 spring 提供的日志配置已经完全足够使用了。
日志的配置统一使用 nacos config 中配置的 logging.yml
。
logging:
pattern:
console: '%clr(%d{${LOG_DATEFORMAT_PATTERN:yyyy-MM-dd HH:mm:ss.SSS}}){faint} %clr(${LOG_LEVEL_PATTERN:%5p}) %clr(${PID: }){magenta} %clr(---){faint} %clr([%15.15t]){faint} %clr(%-40.40logger{39}){cyan} %clr(:){faint}%clr(%X{REQUEST_ID}){faint} %m%n${LOG_EXCEPTION_CONVERSION_WORD:%wEx}'
file: '%d{${LOG_DATEFORMAT_PATTERN:yyyy-MM-dd HH:mm:ss.SSS}} ${LOG_LEVEL_PATTERN:%5p} ${PID: } --- [%t] %-40.40logger{39} :%X{REQUEST_ID} %m%n${LOG_EXCEPTION_CONVERSION_WORD:%wEx}'
file:
name: ${SERVER_COMMON.BASE:${user.home}/server-common}/logs/server/${spring.application.name}/${spring.application.name}.log
max-history: 20
max-size: 50MB
level:
root: warn
cn.framework: debug
cn.gateway: debug
cn.business: debug
里面的配置项,全都是 spring 自带的,该配置任何项目都必须引用,全部的日志路径都统一在一个位置。
3 日志打包格式
spring boot 默认的日志框架配置,日志在打包时,格式为 gz 格式,非常推荐这种格式。
使用 gz 的好处是,linux 包含了自带的 zgrep 命令可以直接搜索打包后的文件,如果你使用 zip 格式打包,那么在你想查找历史日志时,你必须把 zip 文件解压。
因此 gz 格式能很方便的让运维人员查找问题。
4 日志 pattern
上面的配置使用了 logging.pattern.console
和 logging.pattern.file
配置了日志的输出格式,直接拷贝过来的,除了多了一个 REQUEST_ID
的占位符,其它完全与原来的格式相同。
4.1 Request-Id
Request-Id 是 spring cloud gateway 给每个请求都产生的一个唯一 ID,类似于主键一样。
框架里面受到了这个的启发,把 Request-Id 传递给了两个地方
- 下游系统
- http response header 中
4.1.1 传到下游系统
传给下游系统就是为了让上面日志配置的占位符生效,具体的实现方式在 framework:cn.framework.config.logging.MvcLoggingConfigurer
类中。
这样配合 gateway:cn.gateway.framework.filter.LoggingFilter
就能把一个请求所有的日志都集齐了。
LoggingFilter.java
打印了一个请求最真实的耗时时间,从发起请求到返回结果,这样就能立马判断出一个请求耗时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MvcLoggingConfigurer.java
就让上面的占位符生效,只要是单线程打印的日志,都会带上 Request-Id,如果开发人员灵活一些,也能把 Request-Id 带上放在并发请求里面,更近一步打印 Request-Id+ThreadId,这样问题就很好查找了。
网关打印
下游系统打印
4.1.2 传到前端
这样的目的是,方便在前端使用接口处问题时,能够通过 network 请求中看到的 Request-Id,给到后端,里面查到所有相关的日志。
前端可以选择在判断请求出现问题时,就把 Request-Id 打印在 console 里面,这样不用等到再次打开 F12 浏览器控制台去复现错误,万一复现不出来就很有用了。
因为 console 的输出不会因为浏览器控制台的打开关闭而消失。
5 日志输出规范
在框架中打印日志,请尽量遵守下面几点:
- 日志中不能使用中文,这是由于系统面临的环境是不可控的,随时可能让中文日志变成乱码,使用英文和数字是最稳妥的
- 尽量不要使用过多符号,复杂过多的符号在生产环境并不能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反而造成 linux 下文件管道过滤时的麻烦
- 一个重要的方法内尽量包含唯一标识,比如功能名称,这样过滤日志更方便
- 谨慎选择输出日志,避免打印大量、重复的日志,造成空间浪费和排查困难
6 HTTP 请求耗时
gateway:cn.gateway.framework.filter.LoggingFilter
除了打印了所有请求的耗时,也将请求的耗时,传给了前端的 http response header 中,参数名是 Cost
。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前端在发现请求较慢时,就能通过 network 的请求耗时和 Cost
作对比,如果 network >> Cost,说明网络本身就慢。
前端最好在判断耗时过长时,把 Cost
打印在 F12 浏览器控制台中。
7 Log 对象生成
由于 kotlin 中不能再使用任何 lombok
的注解,因此 Log 变量也不能通过注解的方式直接生成。
于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在网上的探索,有一种更加方便的获取 Log 变量的方式,实现在类 cn.vte.framework.common.log.Slf4k
中。
实现的逻辑是 kotlin 的变量扩展加上 reified
泛型固定,想要获取 Log 变量时,只需要引入即可。
Log 对象并不是使用的常规 Slf4jLog,而是使用的 [KotlinLogging](https://github.com/MicroUtils/kotlin-logging)
封装后的 Log,相比于一般 Log 对象,多支持了一些 kotlin 的特性。
8 http body 获取
框架中提供了一种获取 requestBody
和 responseBody
的方式。
能够在不影响请求流的情况下,获取的请求的 body。
实现方式参考了 spring cloud 的 ModifyResponseBodyGatewayFilterFactory
和 ModifyRequestBodyGatewayFilterFactory
。
开启方式,是需要再 gateway 下的 bootstrap.yml 中,路由配置下增加 filter。
在 LoggingFilter
中,虽然获取到了,但是并没有打印,如果有需要可以自行打印出来。
网关打印请求的完整结果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