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头图

原书:

  1.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2. 《刻意学习》

为什么读了两本呢,因为本来准备看刻意练习的,结果看完才发现看的是刻意学习,找错书了……某种程度上,学习可以看作是练习一本书的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可以用两三个小时快速过一下,为什么说这本书不太好,因为这本书提出了太多问题而解决问题不多;而练习整本书虽然啰嗦(这也是很多老外写的书的共性),但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此所谓言之有物。

刻意练习

前言

我发现身边的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刻意练习的本质

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隐性知识

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尽管这些能力非常卓越,但关于这些人如何开发这些超常能力,却并没有秘密可言。他们练习,大量地练习。

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有目的的练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正如我们接下来将看到的那样,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如此成功,但它比通常的方法更有效一些,而且,这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1.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
  2. 专注。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 反馈。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4. 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遇到瓶颈怎么办

  1.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换句话讲,这是一个方法问题。
  2. 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会偶然碰到那些障碍,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这是自然而然的。
  3. 走出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进几乎各种类型的心理表现,至关重要的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这样便可以避免短时记忆的局限,并且马上就能高效地处理大量信息。

  1. 大脑就像肌肉,越练越大。例子: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2.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脑中的变化也越大。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学会的某项技能时的学习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过长的时间内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练习改变大脑结构

音乐训练以各种不同方式改变了大脑的结构与运行,使人们的音乐演奏能力进一步增强。

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

心理表征是什么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原书中的心理表征指的是对一件事物的理解程度,类似于对肌肉记忆的转化。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1.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2.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3.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4.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地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5.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6.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7.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

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现实是,所有这些事情,即管理、销售和团队合作,全都是专业化的技能,除非你运用一些专门用于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让你有更大的进步。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制订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没有导师,怎么办

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跨越停滞阶段

要越过这种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

保持动机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我注意到,那些难以在早晨开始练习的人们,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理想的情况是,你每天应当睡到自然醒(也就是说,不能让闹钟闹醒你),并且在你起床之后,觉得神清气爽。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你可能得早点上床睡觉。

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并保持专注,都是让人心力交瘁的活动。杰出人物往往做两件有益的事情,它们看起来似乎都与动机无关。

  1. 第一件是一般的身体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
  2. 第二件是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如果时间长了,将无法保持高度的专注。

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

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时,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和你自己达成一个协议,你将尽自己的努力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者跨越停滞阶段,然后你再放弃。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不会放弃了。

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那些日后成为杰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项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

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孩子,有着“自加燃料、自我激励的动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尽管他们依然需要父母亲和导师“情绪的和技术的支持”。

年龄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技能出现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减少或停止了练习;如果依然定期参加练习,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下降。

训练VS“天才”

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换个角度看基因差异

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最终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如果基因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它们的作用会慢慢消失。

刻意练习的前景

一旦学生懂得了在某个领域中要达到那种足够高的技能水平必须要做些什么,那么他们至少从原则上理解了在其他领域追求卓越也需要做些什么。

刻意学习

推荐序 成长是永恒的刚需

最大的痛苦源自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清晰认识,以及对目标遥远的真切感受。

写在前面的话 N阶持续行动者和1000天持续行动,让我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当你把一件事情持续做到以“年”为单位,就很容易形成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这就是人们说的“成就你的东西也会限制你”。

我们有一种自带的属性,就是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过程中的困难。于是,在实际坚持的过程中,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

从松散到紧凑,我从泥潭中将自己救出

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盲区,于是必然会走弯路。

这也是为什么“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有价值。当你自己的行动量不够的时候,经验往往不足,于是判断不可靠。如果有更高阶的人告诉你要怎么做,这句话背后一定会有一些逻辑,而这些逻辑有时候以你目前的积累和学识无法理解,甚至完全不能意识到。这时候也千万不要瞎想乱说,如果你想要进步,赶紧少说废话照做就是。

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难度,选择一条故意炫技的道路。这样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钻牛角尖。技术人员比较容易掉入这个陷阱,为了技术情结不顾业务需求。

只要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开始输出训练了,通过输出,反过来激励我们的输入

要在河里建一座坝,于是往河水里扔石头。河水很急,最开始把石头扔进去,可能会被冲走,可能会沉在河床底下,但是如果我们不继续扔,是没有办法拦住水流的。这个投入一旦开始,就必须持续下去,直到能够开始看到一部分石子在水面出现。这个时候相当于筑起了一座坝,于是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在把水拦住前,我们所有的投入都可能会沉入水中,没有看到任何反馈。

坚持下来的人,可能会因为不断调整尝试,取得结果;而放弃的人,可能会再去找一个新领域从头开始,相当于重新填一次河。所以,有些人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越走越深,而有的人只是不停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停地入门而已。

要触发学到知识的感觉

对于强即时反馈的追逐,我们把学习从一种实质性的动作变成了表面仪式。而一旦开始“我正在向我的朋友宣告我在学习”的模式,我们就可能不会真正去学习了,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反馈过程。假使我发一个朋友圈就能引来大家的赞扬,那我为什么要去熬过那漫长的学习沉默期呢?陷入了一个学习却没有进步,没进步就放弃,放弃又痛苦,痛苦后就学习,再学习又没进步的恶性循环。

需要学会暴力破解,对自己的困难、问题不要心慈手软。有时候绕半天弯路后会发现,面对困难,简单粗暴、直接上手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有的人只是以为自己知道但是没有做,然后继续过自己的苦行僧生活。为这些亲爱的朋友默哀一秒钟。

言行不一,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是你说的话对自己没有约束力了,所以你的言和你的行脱节以后,你也不会在乎说了什么,变得口无遮拦。

把握成长进步的主旋律

在开始写作以前,我特别爱看互联网行业资讯,对什么公司做什么都了如指掌。看多了那些评论以后,我竟然也开始“看好××”“不看好××”起来,一副指点江山的满足模样。和别人聊这些话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情绪更是膨胀到了极点。
但是这些资讯只是提供了虚假而短暂的快感而已。一方面,我并没有因为这些资讯有实质性的提升,另外一方面,这些文章许多属于公关软文,写出来就是给你洗脑的。

“离时代太近”是许多仍然在迷茫中的人的弊病,一方面信息的发达“冲刷”了他们的认知,一心浮在信息的表层,忽略了基础的牢固。另外一个方面,信息的生产者又在不断炮制概念,造成一种下一波风口马上要来的假象。

当我只是一个信息的末端接收者,只是一个没多少话语权的消费者,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决策影响力的人,只是一个连自己的心智都无法驾驭的普通网民,却有一颗经世济民的雄心,我觉得这样会有一些问题。

如果这么长久下去,我可能“忧国忧民”一辈子,但是自己却是老样子。于是说自己怀才不遇,才能让自己心理平衡一些。

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摒弃的一个潜在心态就是:我很特殊,我值得不一样的待遇,我需要一套量身定做的方法。可是学习是有规律的,规律有普适性,不要试图违背规律。

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往前走,基础一定要夯实夯实再夯实,而这要挑战我们的偏见。偏见是我们的自以为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即使一事无成,评论能力也可以无穷大:想当然地以为这个,以为那个,又不会闭嘴,于是不得消停。而一旦有偏见,就看不到全貌。学习是探索,是破除偏见,看到全貌。

愿意付费的人,成长得更快

金钱的稀缺还体现在用时间去换取金钱以降低成本,但是在我看来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在大城市有很多人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为了居住成本便宜,大量时间花在交通工具上。于是就想各种办法在地铁或者公交上,闻着大葱包子的早餐味道看书学习。这种精神非常好,但是我认为逃离坏循环吸引力的速度不够快。

时间和金钱的稀缺往往是同时存在,除掉工作上的时间,其实真正用于提升能力和思考学习的时间几乎为零。但是你在工作上的成长,能力的提升以及潜在的发展机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对于自己成长的投入和训练。

我们经常会拿时间去换钱,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值钱,而正是因为这么想,我们决策的时候不会把时间当作很重要的资源,我们会惜金,但是却会惜时。浪费的时间,会造成无法进一步升值。而无法升值其实是收入无法提升的瓶颈,因为你不能给其他人提供更多的价值,就无法得到更多的价值。

所以这个坏循环差不多成闭环了,在这个闭环中,我们绝对忙碌,但是内心未必会充实。在瓶口放一圈毛毛虫,它们围成圈往前赶,多么匆忙又充实的景象啊,但是它们不知道自己只是在转圈。在坏循环中的我们,也像虫子,只是不经意间才发现,那时人生已经走完好多路程。

不必害怕付出后没有回报

当你对回报没有任何预期的时候,你的内心总是更容易充盈的,因为你会发现惊喜好像从来没有从你身边走开。注意不预期回报是真心的不预期回报,但是投入却没有因此打折扣,也没有在内心打着“我不预期回报但是我在等着更大回报”的小九九。

我有篇文章叫《参与和投入是改变的唯一途径》,投入的人就是赢家。在成长的路上,付出的结果再差也是要比现在好

独立出活,承担责任

独立代表你承担了责任,以主动的视角审视你的工作,并且尽量代入更全局的位置,理解领导给你布置工作时候考虑的场景,朝着这个目标优化你的工作。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独当一面。

独立出活儿就是扔给你一个东西,可以很快地分析清楚问题,找到关键点,制订方案对策,推动执行跟进,及时总结反馈,拿到结果汇报,调整策略再行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有独立工作的心理状态,就是所有的问题你都得自己扛着,你要推进,你要跟进,你可能还要催。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堆自己的事情,你不去推进,别人怎么有时间管?你不操心,其他人也未必会操心。

什么是投资自己?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时候是无法掌控的,能掌控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学习是一个投资自己的过程,而提前付出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情从理智、逻辑上说,你应该做好,那你就要做好,而不是拿着一个客观的理由去给自己开脱。

客观的理由是找不完的,今天你觉得老师讲得不好,于是你不听讲;明天走上工作岗位,你觉得公司很差于是不好好工作;后天你觉得社会很乱于是愤世嫉俗……这其实是一个系列的动作,本质是一样的:拿着客观的理由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投资自己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自己必须去做这件事情,而且你必须提前做。提前做的意思就是,你做的时候,是看不到许诺的好处的,但是你的理智和信念告诉你,这事必须要做。而且由于你自己的分析,主动发起行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

人是一种非常容易短视的动物,而且又极其擅长为这种目光短浅做辩护,以至于目光短浅会被合理化到仿佛不存在。目光短浅会给我们带来感知的偏差,感知的偏差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而错误的判断会让我们败给时间。

下面这句话如果你能做到并且执行到位,基本上能解决绝大部分的拖延情况。

五分钟能做完的事情马上就去做;五分钟做不完的马上先做一点点。


SHERlocked93
6.4k 声望4.9k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