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头图
原书:《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周岭

前言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我们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正是这一点点观念上的差异使很多人停滞不前。其实不只是你,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

说培养习惯容易,是因为它不需要严格的标准——可高可低、可紧可松,所以你可以锻炼一天,也可以锻炼一年,或者坚持锻炼一辈子。这种成长就像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好坏不打紧,只要自己认可就行。说打造技能难,是因为它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动自己都没用,最终要看的,是你能否给他人提供长久且有用的价值。

所以我们需要重技能辅习惯,重输出辅输入。当然,这里说的“重技能”“重输出”需要尽可能达到“卓越”,而不仅仅是“会了”的程度,因为自娱自乐式的练习不能算作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须能对外输出价值,能被他人认可或需要。如果暂时做不到,也要争取每次在当前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形成一个最小可用的作品或产品。

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才会大放异彩!

上篇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一、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1.1 社会在巨变,但价值交换规律不变

“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和复利曲线非常一致——前期增长缓慢,但只要持续积累价值,收益就能在到达拐点后飞速增长。

作者这里的“复制”类活动指的是可以产生<u>睡后收益</u>的活动,类似于创作文章、写歌曲等活动。对应的概念是“转换”类活动,用自己的时间转换成收益,如厨师生产菜,停止转换则收益停止。

要想获得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且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

因为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永远是写作的指南针,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价值交换规律放在哪里都会起作用。

2018年8月,我听了国内流程管理专家金国华的一次分享,其中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价值积累之路就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看得清结果,但只要牢牢盯住“价值”这个方向往前走,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偏。

写作、成长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究其根本,它们都遵循价值交换规律。

网上的众多文章,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作者依旧缺乏价值意识。他们虽然长期坚持输出,但内容多是围绕热点事件发表见解、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是罗列一本书的知识要点。这样的内容通常谈不上有什么长久价值或深度价值,同质化严重,很容易被他人替代,所以即使他们每天更新、日日产出,也无法被别人强烈需要、无法参与更大的价值交换,于是就成了那些“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的人。

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的原因,因为“新知”永远是增加价值的有效砝码。

  1. 首先,一个人要想真正提升自己,输入和输出势必形成闭环,如果一味地满足于输入,提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便你没有造福他人的梦想,仅仅梳理自己也是极好的,它不仅能让你想清楚更多事情,还能让你保持情绪平和、提高表达能力,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胜人一筹。
  2. 其次,如果你有造福他人的梦想,也希望创造自身的影响力,那写作就是成本最低、限制最小的途径。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如果每次有益的思考都能通过文字把价值固化下来,再借助网络的复制力量完成扩散,你的人生就有可能酝酿出无限可能。
  3. 最后,文字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另一张名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们随时认识你,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术”,一觉醒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连接。不管你身处何种现实困境,你都能通过文字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去连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然,如果你的文字力量足够大,能够帮助很多人,那你就有机会得到无数的正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成就和喜悦往往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

1.2 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

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得有多深、爱得有多广。

人们不愿意践行利他观念的一个原因是误把牺牲和讨好当成利他,以致得到的反馈和体验极其不好。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无原则地对他人好或是有目的地付出,比如亲子关系中的溺爱、情侣关系中的讨好都是如此。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既要有利他之心,也要有利他之力,二者缺一不可。

更好的成长者不会刻意抹杀自己的本性,而会主动接纳它,因为只有接纳了利己,我们才能坦然地向它告别。回避和自我欺骗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在婚姻生活中,用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对方本来就是大忌,特别是在自己还不怎么样的时候。于是我选择了闭嘴,决定先做到再说。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乏传播途径了,但价值依旧稀缺!

二、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知识,让我们更好地感知世界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不能执着于一个固定的身份或信念,随着能力和境遇的改变,我们往往需要新的身份引领,所以成长注定是一个将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并重塑的动态过程

2.1 美好生活从好好说话开始

当刻薄的语言从嘴里说出来的时候,类型也会不自觉的变得刻薄。一个人若是长期不注意自己的语气、语态和讲话内容,就可能变得尖酸刻薄而不自知。

刻意练习,它就能把我们带向美好的人生。毕竟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第一个听到的人是自己。听得多了,我们自己也就信了。

2.2 理性:成功,最怕一开始就对自己说不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当你习以为常的观念被颠覆时,说明你可能要进步了。

理性思维的局限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意念力》的作者大卫·霍金斯告诫我们:“理性,是将我们从低级本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的大救星,但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看守,拒绝我们向智慧之上的层面逃离。”

在事情的构想、构思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订周密的计划。

方法论: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

三、 心理——清除路上的情绪障碍

3.1 大脑的负面偏好

动物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及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换句话说,生命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

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强的适应器,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会逐渐“习惯”,适应后,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静态的事物又很容易被大脑忽略,因为动态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新奇和危险,大脑对此特别敏感;而静止的事物意味着安全和无趣,为了节省能量,大脑会将其主动忽略。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在默认情况下,永远都会以现在已经适应的水平为基准来判断现实是更好还是更坏。

人类的三重大脑都像问题的发现器和情绪的担忧器,而不是亮点的发现器和幸福的感受器。我们是天生的烦恼主义者——这是人类的又一大天性!

比如当身处平淡时,我们可以想象失去现有的东西会怎样,这会帮助我们意识到生活的可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已有的事物上。如果总是盯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事物,恐怕会终日活在不快乐中。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又怎能轻装上阵去追求和体验更好的生活呢?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想说: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都是“身在水中却看不到水的鱼”。

要想变得更快乐,就要成为那条能看到水的鱼。

3.2 走出二元对立

在复杂世界里,事情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结果往往会有延迟,当下的局面往往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成熟的人并不急于得到即时结果,不会让当下的不确定束缚自己,而是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只要我们持续思考、持续练习,复杂和混乱就会为我们所用,一个广阔的精彩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到那时,我们就能与几乎所有人和事相处,在相处过程中不仅能情绪平和,还能成为认知上的智者。

  1. 第一个误区是试图抛弃二元对立。对于二元对立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唾弃它、抛弃它,我们要学会在简单世界和复杂世界中来回穿梭,而不是只取其一
  2. 第二个误区则是担心失去自我。走出二元对立并不是要你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样子,它既不需要你和对方成为密友,也不需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对方,你只需在观念上接受他们,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人、事出现在自己身边,能够忽略或忍受一定程度的混乱,与之和平共处,仅此而已。

如果更进一步,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发掘值得学习的品质,或从不利的环境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样的反转可以让自己无往不利,但前提是你要走出二元对立,接纳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3.2 不要想一劳永逸

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太大的压力和没有压力都不是好事,适度的压力才是。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熵是表示无序程度的量度时:因为正值大于负值,所以正熵表示更无序,负熵表示更有序;而熵增和熵减自然是指趋向无序和趋向有序的过程。如果我们不主动输入能量去维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会趋于混乱和无序、瓦解和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技能和认知。

舒适区的消逝瓦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我们长时间处于舒适区时,各项机能退化消解,直至遇到真正的危机,我们才会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会迫使我们想要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区。

一个减压秘诀: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

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这样,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强壮。尽管这一到两成的附加努力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可观的变化,但可不要小看它,因为从长远看,它产生的收益会非常可观,而我们的成长也正好是一件长久之事。

下篇 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四、策略——方法和路径

4.1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这书能让你戒烟》的作者亚伦·卡尔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功戒烟的主要原因是不清楚烟瘾形成的真正机制,只好依靠意志力戒烟。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只有当一个人彻底了解了烟瘾的来龙去脉、看清了吸烟这件事的本质之后,才会从心底里觉得抽烟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情,才能不靠意志力轻松把烟戒掉。

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甚至三个月。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

《有效学习》的作者乌尔里希·伯泽尔谈到学习时曾说:“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

寻找意义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潜意识,让它领先于我们的能力,牵引我们前进,而不是躲在舒适区拖后腿。所以,要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就要刻意、主动地多花时间,建设内在的自我,而不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

如何在重复中感受乐趣和动力呢?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坚持,其实就有牺牲感了。这种视角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天生受负面偏好的支配,会不自觉地忽略习以为常的好处,并盯住痛苦不放。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转换视角,把注意力主动放到收获上,比如:每早起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次宁静的世界;每阅读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密度增加一点;每锻炼一次,就又可以使身体里的各种激素水平达到平衡,充满活力。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项技能,那感受好处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用这项技能去产出作品、打磨作品,然后换取正反馈。

一味地学学学只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但只要你用作品示人,你就会想办法打磨它。尽管创造的过程会让你感到有些困难,但最终换来的正反馈会让你在精进的路上乐此不疲。

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4.2 写下来的力量:消除行动模糊

在自己无法消化情绪的时候,用笔一条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

人类情绪脑的力量比理智脑要强大得多,所以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但情绪脑在智能上又远远落后于理智脑,它只能将遇到的事情粗糙地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所以情绪一旦极端化,它就会在模糊的“有害端”反刍那些负面事件,也就是我们说的陷在情绪里走不出来。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发现: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因此,他同样建议:一旦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拿出笔和纸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过程中不用修改,不用检查,更不用管语法或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好了。

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 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2. 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杂念闪现,也没关系,把它们写在边上的本子上,哪怕只用一句话描述也可以,因为这样做可以启动元认知,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

  1.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
  2. 二是在虚拟世界中审视它,让进程结束。

如果不清楚下一步具体应该做什么,同样会行动模糊。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觉得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最后往往会在强大天性的支配下选择做那些最简单、舒适的活动——娱乐。

想在顺境中主动掌控命运,就要防止自己陷入“选择模糊”的状态。而消除“选择模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下一步的行动或计划写下来

“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4.3 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一个人要想变好,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光有愿望没有方法,人们的欲望就会变成焦虑;而只知道方法但欲望不强,人们的行动也会变得机械,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所以只有愿望和方法同时具备,一个人才能快速进步。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想法”。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个假设,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更多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如此,我们就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

可见,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说:“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看书有焦虑情绪时,告诉自己: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4.4 降低期待

长大以后,我们却总是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进入一个新领域时遭遇焦虑和失败。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太多、急于求成、害怕被嘲笑,遇到打击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于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

儿时的两个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 一是只做刚需之事。
  2. 二是没有期待之心。

长大后的多数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它们之前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但只要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所谓的耐心或好脾气很多时候就是适当降低期待,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爱人,都是如此。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责骂、对爱人的抱怨,归根结底都是在以自己过高的心理预期去衡量对方、要求对方,忽视了对方的能力和感受。有趣的是,对越亲密的人,我们的期待往往越高,要求也越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他们更好,容不得一点错误。

你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配偶、没有朋友、没有任何人的帮助,这样,后面的一切都会让你觉得无限惊喜。

当我们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想法和期待时,我们往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欲望(希望自己变好),则会急于求成或暴躁刻薄;只有理智(主动降低期待),则会动力不足或顺从纵容;但如果能让二者同时在线、协调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成就。

既强烈地希望自己变好,又能稳住自己慢慢前行;既能做最好的准备,也会做最坏的打算;既能好好地爱他人,也能好好地爱自己。

4.5 深度练习

曾国藩在读书时,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前面的学习有很多漏洞和盲区,所以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知识就会摇摇欲坠。之前的漏洞和盲区若是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之后会一直受此影响,那么学习上的新问题和新漏洞就会越来越多。

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那些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

那些习惯浅学习的人总是试图轻松翻越障碍,于是沉迷于体验各种不同的路径,尽管开始时走得很轻松,但每到半山腰总会无路可走;而那些愿意深度练习的人就好比在打隧道,虽然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速度也不快,可一旦将其贯穿,那就是一劳永逸的轻松了。

4.6 跨界潜行

所谓B计划,就是我们在主业之外还有另一个人生目标或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填充闲暇、排解无聊,甚至创造成就。

如果你有一件只要有空就会想着去做的有益且有趣之事——无论是研究一个课题、培养一项技能,还是创造一个作品,那么,生活中的闲暇将不再是你要“杀掉”的时间,而会成为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经年累月的精进下,这个B计划甚至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 第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换脑“休息。
  2. 第二个好处是: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主业,甚至可能为我们的主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很多同行者会中途掉队或退出,所以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走得很远的时候,他必然是孤独的。

B计划最好是一个秘密的项目,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因为一个严肃技能的磨炼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它还没有成熟到足以一鸣惊人的时候,众人给出的反馈与上例往往是相反的。

五、战略——环境与多维

5.1 环境

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所以若是周围的人经常做某些事情,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学着做。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差,就一定要想办法远离那个不好的环境,因为我们很难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高于所处环境的言行或追求,我们只会在当前环境中保持最舒适的状态。

  1. 一是信息爆炸了,但知识并没有爆炸。海量的信息不仅增加了我们甄别筛选知识的难度,还让我们随时随地处于即时信息和肤浅信息的包围中。
  2. 二是被称为人体新器官的手机,随时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撕成碎片。

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我们:移动到更好的环境中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

大环境通常难以快速改变,所以我们需要注重选择与决策,因势利导。而越贴近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可自主掌控的机会就越大。比如我们可以像整理生活环境一样整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取关无用的订阅、卸载多余的软件,保证信息环境纯净、高质量;可以养成“先静音或关闭手机,待完成重要任务后再定时查看信息”的习惯,以降低即时信息的干扰;可以精心布置生活空间,去空旷的环境活动、锻炼身体,优化语言表达等。

如果不希望受某些环境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让自己置身其中。换句话说,想办法远离不良环境,就相当于待在了更好的环境中。科学研究也发现,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5.2 多维

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一个人活到一定岁数,必然能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真谛,因为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运用实践、经世致用。

六、成事——做到,是最高级的成长

6.1 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有三个依据:

  1. 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2. 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3. 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主动做一件事的标准: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

  1. 它必须是有“价值”的
  2. 它应该是能“利他”的
  3. 它最好是可“复制”的
  4. 它往往是要“跨界”的
  5. 当然,我们还应该把目标“写下来”

确定目标时,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然后集中心力去做成,等做出名堂之后再去追求下一个。

不要一上来就做蜜蜂,也不要永远做苍蝇,我们要学会主动转换,而且一定不要吝啬试错的时间,因为试错本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期间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铺路石。只要你一心向上,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6.2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方法确保不会白白付出

不管我们追求什么目标,只要谨遵“让自己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的原则,花大量时间对作品(产品)进行持续的修改和打磨,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辅以时间的力量,我们的能力圈和价值圈必然会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也必会将我们推向价值交换之路。

策略确保付出有所收获

无论目标、周期还是方法,最终它们都指向了同一处——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见识》的作者吴军曾在书中提到:人类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的传承,另一个就是影响力。

只要注意以下三步,你也能拥有创造的力量。

  1. 一是一定要有输出意识。
  2. 二是一定要有价值意识。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3. 三是一定要获取反馈。

有了输出,就有机会被他人看到;能被他人看到,就有机会得到反馈。不管这反馈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极为珍贵。只要我们牢牢盯住“对自己和他人长期有用”这个标准,正视并珍惜一切反馈,自己就能始终处在舒适区边缘,不断调整,让原创作品一点点迭代升级,逐步完善。

要想有影响力,就一定要有输出,因为有输出才能被别人看见;然后还要让输出有价值,因为价值足够大,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而在输出和价值双重标准的驱动下,我们就必然能获取反馈,并借助反馈持续迭代,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原创作品。

后记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SHERlocked93
6.4k 声望4.9k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