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图片

随着李荣浩《乌梅子酱》的火热,争议也随之而来,不由得让人想起李荣浩曾经的一番言论来。

几年前,李荣浩到一个音乐学院办讲座,有学生问为什么音乐圈里大火的很多都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李荣浩给出的答案是他一开始也是没有人看到,只是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审美区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作品,逐渐才被更多人看到。

专业的和受市场欢迎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能说它们之间毫无关系,也不能说专业的就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回顾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从网络歌曲盛行到抖音神曲兴起,大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映照着科技大背景下生活的变迁。

尽管大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但是最终都聚焦到了移动互联网这里,从这个焦点处,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爆款歌曲的规律。

一、网络歌曲是一个过时的词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市场的收入超过90%来自互联网。音乐的全面数字化,带火了一批人,也带走了一批唱片公司。

如今再提到网络歌曲等标签会显得过时,因为无论提到老牌歌手还是原创新秀,他们都在借由同一个平台推广自己。曾经所谓的网络歌手,也摇身一变成为原创音乐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创音乐人和传统歌手(除开顶流top)具有几乎均等的出圈机会。

那些在抖音上爆火的bgm,扒开背后的资料一看很可能是一个你根本没听过名字的演唱者。传播渠道的改变,使得一首歌曲的爆红不再依赖以往的营销推广手段,它具备了一定的偶然性。庞大的粉丝数量和流量推广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无法促成歌曲最终的出圈,这一点可以参照诸多年轻偶像的歌唱生涯。

当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平台接受大众检验时,最后的结果往往在意料之外,也许是雅俗不能共赏,又或者从前对某些音乐的推崇有点言过其实。就像电影从个人创作走向商业市场,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与争议,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时长,除开一些特别优秀的电影,全世界的商业电影时长都集中在90分钟到150分钟。而且在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需要计算每一个情节、爆点的时间,节奏不可能都像《聂隐娘》那样。

留心观察会发现,近几年流行歌曲的平均长度一直在缩短。有研究指出,过去20年来,Billboard百强单曲榜上的歌曲长度减少了约40秒。这一点与碎片时代算法推荐等机制有较大关系。

图片

通过HIFIVE音加加的专业平台,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短视频】选出最适合自媒体场景的音乐

二、越来越短的音乐

不乏有人觉得如《江南style》《小苹果》,以及最近火起来的《乌梅子酱》这些歌谈不上好听,也理解不了它们为什么火热。

这种有节奏感和接地气的歌词,听了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单曲循环,即便你不怎么喜欢它,多半也免不了被这样的歌洗脑。

除了这种全曲都很火的神曲,还有一种热歌属于片段性热歌。片段性热歌,顾名思义,一首歌只有某一段(通常是高潮部分)很火,这一点在短视频时代尤为明显。短视频低于1分钟的时长,使得其背景音乐也被限制在了1分钟以下,来来回回唱的可能就那几句。

图片
《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这首歌许多人可能更熟悉它的这几句——
此时已莺飞草长
爱的人正在路上我知他风雨兼程
途经日暮不赏……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在线音乐的分成模式,好比视频网站给作者的分成,不是说只要有人点击了这则视频就会有收益,而是得有人看完了视频才能有收益。

歌曲给唱片公司和创作者的分成类似, Spotify 上一首歌只有播放超过30秒才会被计入有效播放。为了在前30s留住听众,流行歌曲的前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排行榜上的歌曲,前奏几乎都在15s以下。

更快的节奏、更抓人的旋律、变革的收益模式……诸如此类的经济因素,不能不说对歌曲发展没有影响。

根据美国唱片工业协会 RIAA 的数据,流媒体收入已经占到音乐行业收入的 75%。流行音乐已经到了一个很市场化的阶段,每个人都有更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要听什么样的歌,为什么样的歌买单,尽管这种大众选择的结果有时候会被专业人士认为“俗不可耐”,但这就是当下的特征,雅俗皆是音乐。

前段时间有人在知乎上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没有那么多广为流传的影视神曲了?这个问题的其实较为容易回答,因为长视频受众流入短视频,短视频成为了新的热歌诞生地。

影视OST其实还是受欢迎,只是受众被分化了,人们不再拘泥于有限的渠道去接触音乐,加上视频APP中跳过片头曲的功能设定,一首影视歌曲想要具备更长久的生命力,它可能需要考虑的不只是能否和影视作品本身的契合度,还需要考虑到市场宣传推广方面的偏好。


HIFIVE音加加
-2 声望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