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初中还算努力,07年中考考上县一中。
县一中也算是省级示范高中了,我读高中那会,高中学校偶尔有个能考清华北大的学霸。
像我这种常年吊车尾的学渣,只能勉强考个三本。
我也不知道我高中三年干了些啥,只记得高二那年,鸣人学会了仙术。
又由于三本学费太贵,没钱读,得,读个专科算球,反正随便读个书嘛,不寒碜。
决定考研初衷
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了好几年的老男人,决定去考研的初衷大概可以用2个字概括:闲,穷。
工作又不加班,有时候周末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再加上人穷,想着前端这份工作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利用闲的时间去干点可能有用的事情。总不能一辈子都做前端吧。正好作为一个有着好几年编程经验的老年程序员,凭着对人工智能仅有的那么一点兴趣,决定考研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虽然知道即使读研毕业了,可能也是闹眼子滴。
考研备考过程
大致梳理下备考过程。离开校园近十年,再次边工作边发奋读书,确实难度挺大。所以考了两年。好在之前报了远程教育的专升本,所以可以以本科身份报考,复试的时候不用加试两门科目。
2021年的那次统考,由于2021年9月到11月,这三个月太忙了,所以虽然2021年报名了,也看了点书,但是知道自己肯定无法过线,所以没有参加考试。
心有不甘,遂从2022年9月份开始,继续备考,大概就是挑灯夜战。一周大概有那么2-3天一直学习到晚上12点。早上6点50起床上班。确实挺累的。不过真的很感谢当初努力备考的我。
政治:基本裸考,只有在考政治的前一天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看看政治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基本套路。
英语:读专科期间考了四次英语考了四次都没过,emo了。所以英语花了很多时间备考。
数学: 数学真的是一门投入最大,收获最少的学科。
专业课: 由于工作一直是编程,所以专业课是最简单的。
考研结果和学校介绍
考完后的2个星期对了下往上的答案,觉得分数应该能在250分以上,所以开始准备复试。
2月份出初试成绩,最终初试326分。出乎意料啊,硬是没想到能考300分以上。
3月底复试。顺利通过复试。
考上的学校号称省排名第二的高校。听着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只是个双非学校。
导师选择
2022年5月份,雄心勃勃的想着我要找个怎么样的导师,我要研究什么方向,还去咨询师兄这个老师如何,那个实验室怎么样。然并卵。大部分导师们都不想带我这种非全在职的学生。
最后联系了30多个导师,才找到一个能带我的导师。当时心里面真的感谢我的导师愿意收留我。
2022年8月22日
研一开学,去学校报道。工作只能请假了。没啥说的。就放两张图吧。
2022学年-2023学年第一学期
本来以为是去学校线下上课。结果疫情原因,是线上上课。还想着去体验下在教室里上课的感觉,看来是没这个机会了。
又以为能在课堂上学点有用的知识。哎,一言难尽。虽然我只是一个非全,但是学校好歹也算是我的母校,做人不能忘本。所以此处不好评说。总之,读研果然还是得靠自己。
2022年12月有次考英语四级的机会,心里想着,马丹,都读研了,四级高低得过了吧。从2022年9月份开始看书。好在终于过了。考了530分。
研一上学期,有门论文指导课,我按任课老师要求去看过几篇论文。我特么,我觉得这论文上的字我几乎都认得,咋个这些字合一起,我就跟看四级阅读理解一样,这写的都是些啥玩意。好好的说点人话不好吗?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论文。一想起我以后要发这玩意。哎,这读书也不容易啊。
培养计划方案
2022年10月,学校要学生提交培养计划。其中要填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这也不知道我要研究啥方向呀。然后问问研三同门师兄。
师兄说: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你随便挑个填上。
听完这话的一瞬间,我觉得师兄不会是在逗我吧。研究方向应该很重要,咋个还能随便填个。但是,既然师兄都这么说,不好不照做。
写好培养计划后,需要导师签字才行。扣扣联系导师要怎么签字。
导师说:我给你发个电子签章图片,你自己签上就行。
我这才明白,师兄真没有逗我。我的导师压根不管学生写的培养计划是啥。我果然是被放养的。
2023年4月
2023年4月,偶然一次机会听说班上有个同学专利都发了。瞬间觉得自己也要开始整整论文了。不然,真担心能不能毕业。(内心os: 想不到才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开始担心无法毕业,这也太惨了)
想起去年读过几篇论文,也没看明白写的是个啥。看来还得有点人工智能的基础才行。最后决定,先了解下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入门了就去实验室问问师兄师姐什么研究方向好发论文、论文要怎么看、从哪里开始起步等等。
2023年4月30日
五一放假第二天,去实验室请教了两个师兄。对于论文,大概有了一点眉目。也大概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锂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我也知道了我的导师的学生都是放养的。感谢两位师兄对我的教导。
2023年5月1日-3日
五一放五天假。1日-3日老老实实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总算是会用tensorflow搭建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手写数字识别。
2023年5月4日-2023年5月7日
从今天开始好好研究下锂电池寿命预测这玩意。从我毫无专业知识的理解,我以为是根据一组数据集来预测锂电池还能用多久。我以为的多久是指能用多少天,或者多少小时。(我居然会有这么憨的想法)
但是,按照师兄和我讲的先看看学位论文。我在知网找了篇学位论文:基于IHHO-ELM的锂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研究,作者:宋芷萌。这篇作者写道:
能够直接表示锂电池健康情况的物理量有容量和内阻,由于容量能够直接表示出锂电池剩余可循环次数,因此本文选取容量为锂电池直接寿命预测特征。并提取锂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等压升充电时间、等流降充电时间、等压降放电时间、等时充电电流降、等时充电电压升、等时放电电压降6个特征作为锂电池间接寿命预测特征。
然后我又在小破站找到一个视频: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定义与研究方法,up主:蛋卷蛋卷呀,up主在视频中说道:
锂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通常定义为:电池在达到故障阈值之前剩余的充电和放电循环次数。
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我需要预测的这个输出y应该是指剩余的充电和放电循环次数,而这个次数可能不太好预测出来,所以一般研究人员以容量作为最终的输出。
妈呀,这可真是不容易啊,我这个学渣研究了几天,总算是搞明白我需要预测的输出到底是个啥。
但是问题又来了。输出现在有点明白了。但是输入是啥呢?按照上面学位论文的作者的说法:等压升充电时间、等流降充电时间、等压降放电时间、等时充电电流降、等时充电电压升、等时放电电压降
现在还没搞懂,这6个特征指的是啥。这个作者说她用公式算出了这6个特征和容量高度相关。由于公式太复杂,我还没理解这个公式。想不到把数据集弄明白都不容易,更别提之后的模型了。
把小破站up主蛋卷蛋卷呀的全部视频扫了下。发现她会的模型和算法好多: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LSTM、各种激活函数、深度残差收缩网络、卷积神经网络、GRU等等。我算是知道为啥导师们都不愿意带非全在职学生了。因为这帮人压根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这么多模型和算法。希望我能以学校的最低要求发个水刊,成功水个毕业证好了。
感谢上面学位论文作者和up主的知识分享。
2023年5月8日
总是听说SCI,EI。但是一直没搞明白这两玩意到底是个啥。
今天在小破站看到一个视频:【干货】最全学术期刊级别分类讲解,up主:小姜快读,再通过百度搜了下。现在大概明白了。SCI中文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是引文数据库。所谓的引文数据库就是将各种参考文献按照一定规则记录下来,集合而成的规范的数据集。说人话就是SCI是一种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面有很多符合它要求的期刊或者论文。它不是期刊。它是期刊和论文的集合。
感谢up主:小姜快读的分享。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