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gmentFault 是中国领先的下一代技术问答社区。 其团队为中国开发者提供真诚、高质量的技术交流平台和前沿科技行业新闻。目前已经服务超过1000万名开发者和 IT 信息从业者,帮助解决了数百万个技术问题。用户还贡献了超过10万篇原创技术文章,而每月有超过1000万次开发者访问该社区。
IoTeX 是一个快速、安全、去中心化的平台,它能够做到将现实世界的设备、数据和实用功能与区块链dApps 连接在一起。 IoTeX 得到了多个奖项的研究和技术支持,目前领导着全球主要行业联盟和标准组织。IoTeX 区块链目前已为实体设备提供动力,其中包括消费电子展(CES)获奖的区块链相机和用于供应链优化的小石子地理设备。
Shimo 是中国第一家在线协作办公软件。它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现已成为中国功能最全、最实用的企业级协作办公套件。Shimo 提供多种定制服务,以满足不同企业办公风格的差异。它推动了中国“办公协作、数据资产、安全系统和组织体系”的现代办公模式的演进和普及。
Meson Network 正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带宽市场。 它建立了一个协议来标准化基础资源,并为人们提供全球交易市场。用户可以用闲置的带宽资源交换 Meson 代币,而那些需要带宽的人将进入 Meson 的市场交换得到全球任何地方的带宽。他们可以利用该带宽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他们所需求的内容、音频、图像、视频和游戏包。
本期的 Moonshot Mafia 我们邀请到了互联网行业 SegmentFault 的创始人高阳 Sunny 、石墨文档的创始人吴洁和 Web3 世界 IoTeX 的联合创始人 Jing Sun、Meson Network 的创始人 Sherlock 一起聊了聊人类线上世界的未来。
登月伙伴:
在座的各位都是科技领域的先行者和建设者,能否分享一下自己当时的创业经历与一两心得?
Sunny:
我是 SegmentFault 的创始人 Sunny 。 SegmentFault 是一个程序员跟开发者的技术问答社区。经过过去 10 多年的积累,现在我们的注册用户有 700 万,有上百万个技术问题被解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开放知识库。
我 12 年没有读完大学就跑出来跟朋友来创业了,除了单纯对创业这件事情的热爱之外,当时的合伙人团队也是促使我这一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最早在我技术合伙人之前的开源项目的社区中认识的,其实很像现在的 Web3 的社群,大家在里面自由交流看法时相遇。很有幸过去 10 年,最早参与我们现在这个公司团队仍能维系好的配合,所以我自己觉得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与搭档 特别的重要。
要说之前的创业经历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六个 字:取势明 道优术。
你要明白现在的趋势,行业的趋势,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如果你做的这个事情是顺应潮流顺应趋势的,它才会更容易、更好地发展起来的。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学会总结行业内的客观规律,看它的需求是否是足够的大,看你自己的团队是否有能力把这个事情去做好。
这六个字虽然最近带给我蛮多启发,但我第一次创业时完全没有想到这种方法论的支持,只是脑子一热,正赶上大潮,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在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有一块创业的团队不断磨合,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果动力是源自于你内心的热爱,那会源源不断地助你去把一件事做好。
Source: Vantage Circle.
Jing:
IoTeX 算是 Web3 中比较早期的项目了。我们开始于 2017 年,一开始我们就对这个领域抱有很大的愿景。 我本身原来是硅谷的投资人,在 14 和 15 年时,我注意到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的萌芽,也发现我们自己的一些投资公司也随之开始探索这个领域。
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 Web3 可能不单是一个技术创新点,而会是一波巨大的浪潮。在这之中,我更想作为一个建设者,参与到过程当中,创造出对于 Web3 有价值的产品,于是完成了从投资人到一个真正建设者的转变,也有了 IoTeX 。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通过 IoTeX 连接 Web3 和物理世界。我认为 Web3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降低了信任成本,并将有价值的东西借助 Web3 进行金融化。 我们就想到把物理世界中的价值,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机器的行为,连接到 Web3,以此为 Web3 开发者们赋能。刚开始时行业内基础设施匮乏,只有很早期的以太坊,我们就最开始顺势搭建公链等基础设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我们常说 Web3 里圈内一天,人间一年,这些年来我们也是经历了两个牛熊市的转化。从我的角度来讲,熊市其实永远是最好的时候。 对于创业者和真正想要做事情的项目方来讲,只有熊市才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比较平等的机会,真正可以去专注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
对于创业者来讲,你可能是因为一个赛道的热度而被吸引进来,但你不可能仅因为这个热度而成功。你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进来后怎么做,而这个机会永远是属于进来后能够最快速学习、试错和实验,找到真正的 market fit,在一个赛道生根的人。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很煎熬。
无论你做好与否,创业永远都有起有伏,有牛有熊。
Source: Agvend.
Sherlock:
我是 Meson Network 的 CEO,本身也是个后端工程师,我的创业旅程还是比较曲折。一开始我是数学、算法竞赛出身。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所想的其实还是刷题,进一些不错的大公司。
但我后来慢慢接触到 Web3 这个行业,最开始仅仅觉得这个行业很好玩,想从技术角度学习它到底是怎么设计的。我个人其实习惯于以批判的眼光看新事物,别人说某样东西好,我会想去研究它的底层架构,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亲自判别它到底成不成立。于是当时参加了不少讨论,通过更深入地挖掘,我单凭直觉,觉得这或许是一次大的机会。 所以我就决定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往外扩,看能不能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
就这样我在毕业前半年就正式进入到了现在的行业,先后有几次创业经历。虽然做得都还不错,但我回看来其实觉得有一些偃苗助长,过早接触到了自己经验能力范围之外的技术和投资大佬们,项目的自然周期有点被加速了,催生了一些内部意见上的分歧。后来我慢慢有种把创业变成了做生意的感觉,慢慢机械化了。自己虽然天天都在接触 Web3 ,但觉得离它的本质越来越远,使我很迷茫,所以就暂时离开创业了。
当时自己还年轻,行业也比较新,我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了一个行业头部公司,负责研发。也是在这个经历中,我得以停下来思考这个行业的价值与未 来可能的方向,并且通过密切观察行业的上下游,积累归纳出一些行业原则,演算推测出更多的可能性。
在一个非常机缘巧合情况下,我和现在的合伙人打了电话。同为工程师的我们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并且想解决它,便由此又一次启动了创业。最早组建核心的只有我们三个人,经历了不少磨难、质疑走到现在。
Source: TechLink.
就个人经历总结经验的话,我想说的第一个是时代机遇。我觉得每一代人都会有它对应的一个时代机遇,把握时代机遇那是非常重要的。 从行业的大趋势来讲,你应该需要优先判断趋势在哪边。
其次,当你进入到一个行业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想自己是在非常高的一个位置上去工作。你应该往下走,因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行业规则,了解规则是怎么设计。 好比我们学车,上路前你应该学习红绿灯的规则是怎样的,明白车的危险会从哪边来。唯有了解规则,方能更好地交流。
最后我想说创业需要用长期的眼光来看。在一个短期的生意中你可能被很多选择困扰而着急、浮躁,但是当一件长期能提供巨大价值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会去思考哪些是重要的。 你如果能看到哪些紧急的事情是个短期过程,哪些是能长期提供价值的,你届时就自然明白该如何抉择了。
吴洁:
我是 14 年开始创业的,后来还是因为有一个科技创业的梦决定去了硅谷,最后回到国内创办了石墨文档。
我们创业的想法回头看来很简单,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了。 之前在硅谷的时候,各种线上软件工具对我熏陶很深。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国内的网络世界里的工具十分匮乏,所以我当时就希望能去做这一个在线文档,弥补国内的缺口。
其实刚开始大家差别并不大,唯一的差别就是你的选择和你的胆量。就发展战略本身来讲,一开始大家的信息都是非常少的,只能凭自己的一个感觉,在摸爬滚打之中逐渐成长。在那一刻,大家或许都没有完全想清楚,凭着热情就去做了;相反,想地太清楚了,反而容易犹豫。
对于之后长期的发展,我首先想说的是在创业中要注意时代的特性。每个时代都有所不同,而在不同情况下,自然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可能是大家要去仔细观察和思考的。
其次我觉得创业这件事,有的时候是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去找到它的价值点,而非一心去追逐泡沫的。大家在浮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确保自身以一个客观的状态去观察整个世界,经常要做到抽离,不被超额的信息所左右。
从实际角度来讲,你要确定你做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它所存在的意义,有上下连贯的系统,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点式的问题。
在我看来,我们赚钱与花钱,实际上跟大自然的整个生态循环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循环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点,它就能够很好地留存,去想一件事在整个体系中应不应该存在。如果不应该存在,那我们不应去为了赚钱而创业,亦不应浪费自己的生命,并且让他人的时间、付出与钱付诸东流。
Source: Twitter.
登月伙伴:
从你们的视角出发,当下的数字科技浪潮中会带来怎样的社会范式的变迁呢?
Sunny:
其实我真正大量接触互联网是在 08 年,在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很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说,之前我还可以很顺畅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学习到不同的知识。但后来慢慢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各方面最好的服务。
在此之中我看到一个现象:在大时代背景下,现实世界在逐渐割裂的,很多也渗透到了现在数字世界中。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现在数字时代,出现了非常多超级公司,像 Meta、字节等。因为大家都是 Web2 公司性质的存在,那要去赚取更多的利益,助上市公司有更好的发展自然而然成为了明白,导致了明显的垄断。而随着各大平台越来越垄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词 –––– 封闭。
虽然微信给大家线上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非常顺畅的平台,但其实我特别讨厌微信,因为它的内容与设计都只是在封闭的生态体系里去构建起来的。比如说,我在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其实相对比较难被搜索引擎所收录,只为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数字与内容生态,希望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这一平台里留存。
而反过来思考,不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像 Web3 这样新生态的发展。因为大家觉得封闭,所以才促使了这样通过数字与代码来实 现跨地域与政治的体系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追求用户自身的权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有很多新的模式产生,其中就包括开源软件的兴起。
我们如今使用不少软件可能都需大量用到开源技术。开源技术就是一群可能在不同的公司、国家与时区的人,基于某种共识,一同创造出来的软件。 这个软件开发的模式,我觉得就是一种新的范式,代表着未来一种新的合作。
我们虽然是一个个体,但若达成共识,则能凝聚上万人的智慧形成全新的理念。我觉得这才是足以代表未来的,而非大公司单纯为去赚取利润,囚禁人才。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应该会逐步重新走向开放。近年来,中国公司间也有越来越多开源公司的出现。当然,有自己的产品、能力与技术,才能真正地走向全球,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发现新的机遇。
Source: NITA.
Jing:
我接着着重讲一下 Web3 。像刚才 Sunny 提到的那样,Web3 的出现其实是整个科技周期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的需求。
以我之前投资的经历来讲,我有一段时间密集投资 AI 的公司。当时觉得 AI 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方向,出现了非常多的创新者,他们有很好的算法,希望能开辟出这个新的赛道。
后来我发现其实 AI 是我们投资出现巨大公司最少的一个赛道。我们当时发现哪怕是最牛的创始人,他把 AI 公司带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往下走了。因为 AI 公司其实不只是一个算法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数据,而创新公司能使用到的数据是非常少的。 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的命运都是说:如果你是个很好的 AI 公司,你很容易被大公司给收购,也就没有再往前走的机会了。
即使是在硅谷这样推崇从 0 到 1 的创新的环境里,创新者也很难有更大的机会。这一行为本身正和美国所有的科技巨头公司间产生越来越大的矛盾,影响着创业者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还有用户和中心化超级公司的矛盾。
类似像 Meta 或 Google 一类的公司,它在开源的互联网平台上做产品,在 2.0 时代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响应。那时,消费者非常开心,觉得得到了免费的服务。但他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悄然间让出了数据资产化的机会,将数据权利它给到了中心化的公司去享用。 随着中心化公司用户群体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数据它自身的效应与价值也自然随之增大。
任何的真正提供产品与内容的人,反而处于食物底端的。那随着巨头公司越来越庞大,矛盾就越来越大了,而 Web3 也在此应运而生。
Web3 对用户来讲最重要价值是什么?其实本质上它不是隐私的问题,是用户的主权的问题,是说数据是属于谁的。它是属于中心化平台的,属于一个企业的,还是说这个数据本质上是谁生产,就归属于谁。
若把这与隐私混淆,单从法律的层面去保证说用户可以用哪些数据,不能用哪些数据,那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没有认可数据自身是属于用户的,或用户是否有权利将此分享给商业化的机会。而在 Web3 中,主权会由 Web3 格外强调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来保证,而这正是随着当下趋势而来的。
其实整个社会的最大成本皆是在如何建立信任的成本上的,而在我们目前的数字虚拟世界里,Web3 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Source: Politico.com.
Sherlock:
我想补充一点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变化。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经常在想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一个项目,若干年后即使我不在了,但有一种机制能让它永久地跑下去。在这样的前提下,这种机制就不是围绕着短期利益搭建,而是以人类历史发展为单位去规划,它的寿命甚至能超越人类的存在。
比如说 PoW 这种机制,它的本质其实是将能源转化为货币体系。现在来看消耗的能源可能是电能,但到未来可能是可控的氢核聚变能量或者太阳能,即便地球没了它依然可以以新的形式存在下去。这类机制是可以随着历史变迁一直进化下去的,这意味有可能你现在搭建在以太坊这样链上的一些服务一样是不会被轻易停止的。
比如说我最开始接触 Web3 时看到的很多服务,即使已经没有人去维护它了,可能项目方都没有继续做下去了,可在 2022 年,它们也都是可以用的。
这种永不停止的服务是我看到的当下一个很好玩的范式变迁。
吴洁:
我从自己 Web2 的角度和经历出发来补充一下。
其实我是觉得之前我对 Web3 有一个误解,以为它只是保证了电子数据的真实性。
后来我发现其实它有很多基础设施是在于如何帮不同的角色,包括用户和组织等,在这里面寻找分利的方式,而后在商业循环中得到自身应有的利益。且,这个利益不被中心化被其它因素所稀释,可以通过技术被保证。Web3 在整个商业的大循环中起到的角色是把应该分利的东西给到该分利的人。
我们可以设想,比方开启了一个服务,有人参与进来。很多用户他会去用。但其实这些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价值,而 Web3 正是让原本无法参与分钱的群体获取应有所得,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这也是和之前很不一样的范式。
Source: Pinterest.
登月伙伴:
你们认为在开源社群和去中心化的趋势下,作为项目方如何建立这样一个健康有机的去中心化生态?在项目发展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Jing:
这个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去中心化的系统首先和中心化就不太一样,是自下而上的。这意味着它哪怕在项目还没有上线时,也需要很注重社区的建立。
Web3 其实为冷启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即通证系统。
比如说,Web2 公司的激励需要靠自己去烧钱,所以它要去从 VC 那边拿很多钱,有很高的成本。如果 Web3 的公司你要去建立一个网络的时候,就可以用通证作为激励手段来实现。
问题在于很多的 Web3 公司一开始没想好,它要建立的网络到底应该激励谁。 这网络里面它的生态的各方是谁?谁是需求方,谁是供给方?
你要去做一个完全自我自给自足的生态很难,而 Web3 可以给予你早期就去和你生态其他项目做连接的可能性,但一定要想好你到底在里面是什么角色,提供的是什么价值。比如说你是个协议,你这个协议到底谁是用户?为谁服务的?任何一个 Web3 的项目,不论激励也好,通证也罢,它只能解决你冷启动的问题,想明白这个问题才能取得长期的成功。
但去做一个项目时,肯定会有看不清的地方。毕竟,Web3 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快,创新多,本身的方向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相对应的,创业者则需要极强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能力。 整个行业是在动态地、快速地往前发展,那身为创始人,自是要对整个行业有保持一个密切的关注和学习,不断调整自身在行业里的位置,得以最大化输出价值。
Sherlock:
从我自身经历来讲,你在做社区时,你需要考虑到什么样的社区是你需要的。你会发现不同的社区其实大家诉求是不一样的,你能给他们带来的回报也有所不同。
其中基数最庞大的是围绕着二级市场形成的社区。对他们来讲,不论你产品好与否,二级市场的波动对他们的影响其实更大。 他们所有的问题都会围绕二级市场的价格展开,而后反过来对你作出判断。
面对这类社区,你首先需要直面其中会有的负面情绪,梳理好个人心态。其次,面对社区,若有问题就如实回答,若提及较为无理的要求就可暂时忽略或用文档去解答。
对于开发者社群,他们可能很多一开始会很排斥,但如果能给他们时间去研究接纳你的产品,最后会形成社区是非常坚固的。与此同时,他们所带来能量是巨大的,有极强的贡献的能力,形成了一个较为无私的社区,往往并不会索求盈利与回报。对于这样的社区,我们可以反过来去激励他们,找到一定的方式去形成正向循 环。
此外,你还可能遇到有矿工的社区,它有意思的点在于其跟大部分人设想的不同,会是你的长期支持者。作为一个项目方来讲,你会找到很多投资人。当你进项目进入进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投资人之间会发生意见分歧,就会有去留。但对于矿工上的群体来讲,他们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生意人。你只要满足好对生意人对回报的诉求,他们就会成为你网络坚实的守护者。
最后一个,也是我觉得是在 Web3 最特殊的,没有办法简单定性的一个社区,是你的产品用户。产品用户可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了前面三者里面一些交叉的概念以后形成的社区。对这类产品用户来讲,他们一般会提出很多诉求,应该有专门的负责人把它归纳总结,去选取迭代到我们日常的一个开发与讨论进程中。
Source: tcf.
Sunny:
我最后点一下之前 Sherlock 提到的 “永不停止的服务” 这一概念。我觉得社群生态正是能达成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环,我今年刚给自己改了个签名叫 "developa company as a community" 。
我觉得这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变化。其实,我们都有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服务被大公司收购后,这很快地就会关停了。虽说可能还有非常多的用户或客户付费去使用它,但在收购后必将面临一番新的命运。
我就在思考:我做的产品能否一直运行下去?一开始它是以公司性质,由我去发起的,但若我未来不在这家公司了,那它就不是一个公司的,是一种社区的生态。 国外已经有类似的思考 –––– 有一个退出策略叫做 “exit to community”,将公司退还给社群。
你的产品它是不是在创造价值,是由你的使用者去决定的;你是不是该存在,也应该是由这些庞大的社区跟使用者去决定的。
好比 Linux 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这个队伍不开发了,其系统仍会持续的存在。因为如果它的使用者都觉得这系统有价值,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去贡献,去参与它。这让我想起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当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叫 “community overcode”,同理可应用到所有的 Web3 或区块链领域的创业项目中。
你在构建这个产品跟商业的同时,你的社区所建立的共识也尤其重要。
共识分两种:一种是本身,很多短期的共识可能就是通证的价值,判别它是否有投资属性而形成一个阶段的共识。可如果大家单是 为赚钱的共识凑在一起了,那是很脆弱的。一旦通证价值全都跌没了,很多人又会离开你了。唯有你的产品不断持续地创造价值,以此形成的共识与社群,才是会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的。
我现在觉得公司这种形式依然还会存在,但这种的形式也会更多出现,去创造更多有创新性的 产品。现在其实已经有一些例子来,我最近看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产品,在一次分享中创始人提到早期好多投资人,包括最早几十万和上百万的天使投资,都是用户。他们由于特别热爱这个工具,才不希望产品因为团队发不起工资而终止。
我觉得未来的产品方式也会是项目团队跟使用者和各种社群之间并不会有太大的隔阂,大家都是团结在坚实的共识下的共创者。只有去做别人有需求的你用户去需要的产品,跟用户之间形成一个更良性有机的关系,你的产品才能经受住人类历史的考验,成为“永不停止的服务”。
—end—
文案 | Cindy
编辑 | Yujing
*部分图源自网络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