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产品是以公众号为载体,我从StackOverflow上挑选问答,翻译后发布到公众号上,因此公众号的名字叫“Stackoverflow精选”,截图如下:
产品逻辑简单,技术含量似乎不足,不过,面向用户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其看不到的背后有整个流程在运转,包含抓取、拆解、挑选、翻译、校对、发布等环节,且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将每个环节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而我本身专注在翻译这块,只需将含有大量技术专业名词机翻难处理的英文问答人工翻译为通俗易懂的中文版本即可,其他杂活由程序自动处理。
最初预想的产品使用场景是这样的:坐地铁时,手机点开自定制的app或小程序,快速筛选抓取内容,以段落为单元进行翻译,随时保存进度,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已译完的文章选好发布时间后,即会被脚本程序自动发布到公众号上。如今,这个产品已无限接近最初预想。
由于个人产品的开发者只有我自己,个人即流程,任何可以提高我个人效率的东西都可视为流程的优化,因此为了减少人工操作我做了大量的自动化处理。比如:
- 抓取数据
- 检查当前是否有文章要发送
- 检测当前公众号是否已登录
- 将登录二维码发送到我的邮箱,等待我扫码登录
- 自动将要发布文章保存到草稿箱,并发送预览版本到我的微信号
流程自动化这条路我走的有点过了头,甚至做了一个“呼死我自己”的工具来提升可支配时间,它从早上5点开始每隔5秒给我打一次电话,直到我爬起来到客厅把电脑里的程序关掉才会停止,其功效远超闹钟,对起床困难症有奇效。
关于产品内容
起初,我想做英文笑话翻译,辛苦工作的同时又能让自己开心,当时的想法单纯又傻X。真开始做了才发现网上搜到的笑话良莠不齐,缺少高质的内容源,而相对高质的内容也大多通过图片来展示,于是我就改为做一个从图片上提字并贴翻译的工具,后来觉得既然已涉及图片处理,那就做大点,干脆做个全面的图片处理工具,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此后多次换型,每每早上定下了要做的事,晚上执行时会边做边质疑:”为啥要做这东西?这有什么意义?早上是吃错了东西傻X了吗?” 由于执行时太爱反思,导致项目进度长时间停滞不前。后来我给自己定下铁律:定目标思考,执行不思考,落地纵有万般质疑,叫骂着先把事办了再说。在习惯了这种精神分裂似的开发风格后,我启动了”Stackoverflow精选“公众号。
最初为啥要选这个已想不起来,不过我简单分析过:
首先,Stackoverflow的问答质量有保障。Stackoverflow已是很多开发者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上面多年累积的问答都是技术开发中答疑解惑的精华。
其次,Stackoverflow的内容遵循CC BY-SA 4.0协议,没版权可随意翻译。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网友们创造的,Stackoverflow选用此协议表示其不拥有内容相关的权益,可以随意分享、修改、翻译。
再次,翻译我有优势。因为外企待过10年多,阅读英文资料无障碍。常碰到英文比我好的看不懂技术,技术比我好的表达没我好,表达比我好的没闲工夫翻译这类技术问答。因此,综合比较下来,我有优势。
再再次,即便产品没做成,作为开发者阅读Stackoverflow资料本身也有帮助。逻辑类似开个餐馆,即便菜品卖不出去,自己也可以留着吃嘛。这问题想通,已立入”不败之地“。
关于产品名字
我很喜欢中国风,很早就决定用二十四节气来命名我的个人产品。此产品本来叫清明,因为立项时临近清明假期。当时立完项激动万分,我还神神叨叨的在微博上发了句没头没尾的话:”代号清明“。
此后我就充分领教了自己的拖延,把清明拖死了几个轮回。当然也有客观原因,本职工作和嗷嗷待哺的两娃已把我的时间填的满满当当,为了挤出个人时间我真的拼尽全力,这也是为啥我做了”呼死我自己“这个小工具,其功能简单但内核却满含着和”命运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后来用这工具差点累死,就把它搁置了半年。
总而言之,等到”Stackoverflow精选“公众号第一篇正式文章发出时,已接近第二年的立秋。我就将其改名为”次年立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故事,我个人很喜欢。
无论怎样,能赶在立秋当天发布此文已让我足够开心,这篇产品介绍文我心心念念很久,写的时候还会紧张的冒汗。本来它去年就应该被发布出来的,因为清明立项的时候,是前年。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