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分布式系统大行其道的年代,RPC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风靡的 Duboo、Thrift、gRpc 等框架各领风骚,深入了解RPC是新手也是老鸟的必修课。

RPC定义

远程服务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的概念历史已久,1981年就已经被提出,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调用远程方法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简单,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更新与迭代,RPC 的大体思路已经趋于稳定,如今百家争鸣的 RPC 协议和框架,诸如 Dubbo (阿里)、Thrift(FaceBook)、gRpc(Google)、brpc (百度)等都在不同侧重点去解决最初的目的,有的想极致完美,有的追求极致性能,有的偏向极致简单。

RPC原理

让我们回到 RPC 最初的目的,要想实现调用远程方法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简单,至少要解决如下问题:

  1. 如何获取可用的远程服务器(服务注册与发现)
  2. 如何表示数据(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3. 如何传递数据(网络通讯)
  4. 服务端如何确定并调用目标方法(调用方法映射)

上述四点问题,都能与现在分布式系统火热的术语一一对应,如何获取可用的远程服务器(服务注册与发现)、如何表示数据(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如何传递数据(网络通讯)、服务端如何确定并调用目标方法(调用方法映射)。笔者将通过一个简单 RPC 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来看 RPC 的整体系统架构图:

img

图中服务端启动时将自己的服务节点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客户端调用远程方法时会订阅注册中心中的可用服务节点信息,拿到可用服务节点之后远程调用方法,当注册中心中的可用服务节点发生变化时会通知客户端,避免客户端继续调用已经失效的节点。那客户端是如何调用远程方法的呢,来看一下远程调用示意图:

img

  1. 客户端模块代理所有远程方法的调用
  2. 将目标服务、目标方法、调用目标方法的参数等必要信息序列化
  3. 序列化之后的数据包进一步压缩,压缩后的数据包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到目标服务节点
  4. 服务节点将接受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压
  5. 解压后的数据包反序列化成目标服务、目标方法、目标方法的调用参数
  6. 通过服务端代理调用目标方法获取结果,结果同样需要序列化、压缩然后回传给客户端

通过以上描述,相信读者应该大体上了解了 RPC 是如何工作的,接下来看如何使用代码具体实现上述的流程。鉴于篇幅笔者会选择重要或者网络上介绍相对较少的模块来讲述。

RPC与HTTP

先讲讲HTTP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协议在1990年才开始作为主流协议出现;之所以被我们所熟知,是因为通常HTTP用于web端,也就是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交互。当ajax和json在前端大行其道的时候,json也开始发挥其自身能力,简洁易用的特性让json成为前后端数据传输主流选择。HTTP协议中以Restful规范为代表,其优势很大。它可读性好,且可以得到防火墙的支持、跨语言的支持

HTTP的缺点也很快暴露:

  1. 有用信息占比少,HTTP在OSI的第七层,包含了大量的HTTP头等信息
  2. 效率低,因为第七层的缘故,中间有很多层传递
  3. HTTP协议调用远程方法复杂,需要封装各种参数名和参数值以及加密通讯等

所以RPC好在哪?

  1. 都是有用信息
  2. 效率高
  3. 调用简单
  4. 无需关心网络传输或者通讯问题

HTTP和RPC其实有联系

http也是rpc实现的一种方式。

RPC和HTTP一句话说不同

RPC就像地区方言,只有内部知道,双方都需要知道方言,不然没法沟通

HTTP就是普通话,基本都能懂,也会说

RPC一般用于什么地方?

微服务、分布式已经成为日常的今天,服务通常都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服务器也在不同地区,这时候就存在跨地域跨服务器调用问题,RPC即用于这样类似的情况

RPC适用于公司内部使用,性能消耗低,传输效率高,服务治理方便,但是不建议传输较大的文本、视频等。


泯泷
34 声望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