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在深入讨论 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两个基本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通过言语、文字、图表等形式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相对地,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不易通过语言表达的,个人内化的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直觉、洞察力等。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 Michael Polanyi 提出,他认为 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能说的多。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隐性知识的本质:它是深埋在个体经验中、不易被直接传授和学习的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骑自行车的技能就是一种隐性知识。大多数人都能骑自行车,但要准确无误地用语言描述保持平衡的具体过程却很困难。这是因为骑自行车的技能,包括身体的平衡感、脚踏的力度、如何调整方向等,都是通过实践而非语言传授的。尽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指南和技巧,但真正的技能掌握还是需要个人通过实践、尝试和错误来内化。

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在 GPT 模型的设计和参数调优过程中,隐性知识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大部分模型架构和算法都是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档、教程和论文传递,但优秀的模型调优往往依赖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多年累积的直觉和经验。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如何调整学习率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特定的数据集上模型过拟合或欠拟合的诊断和调整,这些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直觉。

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大挑战。Nonaka 和 Takeuchi 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中,将知识的转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这个模型中,社会化和外化尤其重要,它们涉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共享的形式。这通常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实践、模仿和观察等非正式的学习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 AI 研究团队中,资深研究员通过与新手研究员的日常交流和合作,可以传授他们如何感知并解决模型调优中的难题。通过这种方式,隐性知识在团队成员间得以传递和扩散。此外,工作坊、研讨会和实践培训等也是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

然而,隐性知识的转化并非没有障碍。首先,它要求个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和信任的团队文化。其次,即使在愿意分享的情况下,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也可能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这需要寻找其他非语言的传达方式,比如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或模拟特定情境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看到隐性知识在知识传递、技能学习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技能,如骑自行车,还是在高度复杂和技术性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中,隐性知识都是宝贵的资源。因此,理解隐性知识的特性和促进其转化与共享的策略对于知识管理、技能提升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探索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特别是像 GPT 这样的深度学习模型,来模拟和理解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已成为一个新兴而又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还能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开辟新的可能性。

隐性知识的探索是一个深邃而广泛的话题,涵盖了知识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


注销
1k 声望1.6k 粉丝

inva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