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会借助多个云平台来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敏捷性和容错性。我们始终认为,如果将所有云资源都放在同一个云提供商那里,将会降低(很多时候甚至会完全失去)当初决定迁移上云时那些对你产生了莫大吸引力的好处:灵活性!多云架构打破了对单一云服务提供商的依赖性,并消除了单一提供商可能造成的各种限制。
多云的优势
然而,避免被锁定,这并非选择多云架构的唯一原因。多云最瞩目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帮你根据业务对性能和成本的需求,将自己的数据(可移植性)和应用程序(互操作性)放置在最适合的产品和基础设施上。多云架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云环境之间的兼容性。理想情况下,不同云提供商之间的差异在运营层面上应该是不可见的。
可移植性
在一个完全可移植的云环境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的增长情况更充分地利用地理位置更接近的数据中心,更全面地利用不同云平台的定价模型,借此获得单一云提供商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敏捷性水平。
有预测称,到2025年,全球超过半数的数据都会存储在云中。这些数据自由流动的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从云中获得回报,还是会被锁定在某些专有环境中,只能使用有限的工具、成本结构和数据中心位置。
我们可以通过集成各种工具来打造自由度更高、可移植性更强的云,通过开源基础设施完善的架构创造我们需要的兼容性,并在必要时向云服务提供商寻求与云管理和编排有关的支持。
但这样的成熟度需要心态的转变——努力打造出无摩擦、与提供商无关的云世界。完整的可移植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数据将能在不同云提供商的平台之间自由流动。这种方法要求专有软件之间提供开放性和兼容性,并按需通过开源工具(互操作性)弥补可能存在的缺口。
互操作性
如果不同供应商提供了相似的工具和应用程序,互操作性的实现将变得很简单。这些工具可能包括计算节点、托管的Kubernetes或存储服务。然而在现实中,现代云环境往往相当复杂,并非所有组件都能实现“开箱即用”的协同和配合。如果工具无法直接兼容,用户通常就需要使用自定义代码填补空缺,获得所需的兼容性。在整个云计算领域技能缺口越来越大的当下,这无疑会造成很多挑战。
开源技术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就算并未提供相似组件,我们也可以在不同云平台之间建立相互匹配的功能。然而另一方面,专有环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难以(某些情况下甚至根本无法)跨越不同云平台获得兼容性。通常这是设计使然。
越来越多企业已经在基于开源技术生态构建自己的托管服务,并借此实现了“云中立”。公有云提供商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以便在客户开始使用多种云平台的大环境中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收益。尤其是替代云服务提供商(Alternative cloud provider)的出现,此类服务在设计上可以更高效地适应多云场景。替代云服务提供商通常可提供多种服务,更强调互操作性,客户服务能力和性价比更出色。
总结
如果你需要灵活高效的云环境,并且希望尽可能避免平台锁定,那么不妨考虑基于开放式框架和自由的开源工具来规划自己的多云配置。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