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篇文章有2个部分:
- 演讲正文与英文详解(银行4.0与金融服务的未来(上))
- 关于金融服务的思考
本篇文章有3个目的或者作用:
- 作为英文学习材料,里面有很多英文的表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关于金融领域的词汇。
- 作为金融领域知识,值得金融从业人员学习,里面有很多关于银行的发展以及金融服务的发展的理念。
- 分享一些自己观后的一些思考和总结,特别是作者关于金融服务的未来的部分。
注:文中的翻译部分使用了AI,其余均为自己创作。
关于金融服务的思考
作者从银行的发展历史到银行业不断的变化,探讨了这些变化中的一些原因和本质,以及未来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讲得很透彻,特别是他对于银行的思考。
作者在演讲中有几个观点我觉得很重要,下面我来一一阐述一下我的思考。
银行的实用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提到银行都觉得它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可当信用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之后,我们发现那些影响银行发展的已经不再是信用了,而是实用性。
作者原话:
And so, the trust was changing from being about a place you could go where your money was safe, to now, a set of bank platform technologies that would enable you to do banking.
因此,人们对银行的信任正在从你可以去安全存钱的地方,转变为一套银行平台技术,可以让你进行银行业务。
Today, it’s not a bank charter that makes someone trust in you as a bank brand, it’s the utility of your bank.
今天,让人们信任你这个银行品牌的不是银行牌照,而是银行的实用性。
银行从早期的信任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已经变成了银行的一项基本属性,而不是需要去建立的东西。因此,现代社会银行能提供怎样的现代化服务,则变成了人们对银行的新认识。
人们无法忍受一个银行宕机超过1天,人们无法忍受一个银行无法在互联网办理业务,人们无法忍受一个银行无法在手机上完成业务,人们甚至无法忍受一个银行的app每次打开都需要输入密码登录。
而这样的现代化服务总结成一个用户能理解的词,就是实用性。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现在某个银行的服务崩溃10天,你对这个银行还会有信任吗?
因为银行从最早的提供纸质的凭证来作为你的储蓄凭证,中间经历了纸质存折,塑料银行卡等,以及发展到如今可以没有任何实体的凭证来作为你的银行卡了。
所以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已经从原来的安全可信,转变成了如今的实用性。
而这样的实用性的背后则是通过一整套现代IT互联网技术构成。
从硬件、到软件,从后台运维人员、到前台服务人员,从看得见的应用程序或网页,到看不见的架构设计,这些平台技术统一构成了如今人们感受到的银行实用性。
因此,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比如AI的发展,人们对银行的信任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当所有银行都满足了实用性,比如作者在演讲时举的例子,人们只需要问一下AI就知道自己的余额,只需要去商店买东西,而不需要关心如何结账时。实用性几乎就已经到了极致。而这时,人们对于银行的信任就会变为追求实用性以外的东西了。
就好比我们从物质追求转变成了精神追求一样。
作者原话提到:
When you start thinking about utility as it changes, banking becomes highly contextual.
当你开始考虑实用性的变化时,银行业务就会变得高度情景化。
过去人们去银行都是为了具体的银行业务,比如存钱,取钱,贷款等。而如今,银行已经不再止步于传统的银行业务,银行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一直在拓宽它金融服务的边界。
而这样的金融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将是完全融入人们生活的情景化服务。
还是商店购物的例子,当你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需要考虑你有没有钱,也不需要先跑去银行办理贷款或者信用卡,然后再跑回来买它。而是在你想要买它的时候,银行已经评估完你的信用与风险,为你完成了信用付款,然后自动按照你的习惯来完成还款设置。
而这样的情景化,你甚至都不需要一个叫信用卡、或者贷款的业务名字。
就像作者提到的第一性原理设计思维。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first principles design thinking。
第一性原理设计思维
作者在演讲的时候多次提到第一性原理设计思维,它的英文名是first principles design thinking。
第一性原理设计思维指的是,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把其解构成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
说人话就是:从零开始设计。
就像作者多次在演讲时提到的start from scratch
。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余额宝。
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如果是传统思维来售卖这个货币基金,那需要用户到线下的银行网点或者证券网点,然后告诉用户它是货币基金,然后告诉用户它的收益和风险,最后让用户买它,同时还需要为用户开户。
如果换成第一性原理思维来思考,如果我不需要用户投资很多钱,如果我不需要用户到线下网点,如果我不需要为用户专门开户,如果我只需要占用用户的零钱呢,如果我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支取呢?
当然,站在余额宝成功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它成功的原因,比如低门槛、高流动性、收益稳健、引流、平台稳定、操作便捷等等诸多原因。
但如果让我们从零设计一款货币基金产品,我们能否抛开它固有的形态去从零开始思考呢?
第二个例子:福特Model T
福特model T是世界上第一台车,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个例子不太算是用了第一性原理思维,但它还是有代表性。
1908年的时候,人们还在坐马车,那个时候人们追求的是更名贵的马、更厉害的马夫,让坐马车上的贵族们能更快更舒适更有面子的到达目的地。
但如果我们跳出来思考,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的马,或者更好的驯马师,或者更舒适的马车。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从A点到达B点,于是汽车就诞生了。
而现代社会,当我们能从A点到B点之后,我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如何能更快的从A点到B点?我们如何能更安全的从A点到B点?我们能不能在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第三个例子:iPhone
我觉得iPhone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当时,手机已经诞生很久了,无论是摩托罗拉、诺基亚、黑莓、三星,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手机了,而且销量也很好。
特别是发明手机的摩托罗拉和制霸市场的诺基亚,都如日中天的在手机行业发着横财。
这个时候乔布斯就开始思考了,如果我要发明一款新手机,我不能模仿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我要从零开始设计。
一个理想的手机,应该是有大屏幕,能触摸,有智能应用程序,能接入互联网。于是iPhone就诞生了。
如果iPhone是在摩托罗拉或者诺基亚的基础上迭代设计,那可能就没有今天引领时代的iPhone了。
第四个例子:SpaceX
这个例子也非常好。因为过去人们对航空的认识,可能都停留在国家航空或者美国NASA的新闻上。
提到火箭大家想到的是卫星,是航空材料,是掉落的助推器,和飞入太空的火箭头。
马斯克非常崇拜第一性原理,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到过第一性原理思维。
他想要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于是就要开始造火箭了,于是他就开始思考了:
火箭为什么一定要用航空级材料呢,为什么不能就用不锈钢呢?
火箭为什么要那么复杂的生产,为什么不直接3D打印呢?
火箭为什么火箭每次发射了就没了成本巨高,为什么不能通过回收利用来降低成本呢?
火箭为什么要发明大推力的发动机,为什么不能并联多个发动机来提升推力呢?
于是SpaceX就一次次的证明了自己。
第五个例子:微信支付、支付宝
这个例子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同时也是和金融和银行最相关的例子。
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思考,过去,人们付钱,要么现金,要么刷卡,要么支票,要么赊账。
如果我们不需要用户带着现金就能付钱呢?
如果我们不需要用户拥有一张借记卡呢?
如果我们不需要用户拥有一张信用卡呢?
如果我们不需要用户拥有银行账户呢?
手机是用户一定随身携带的设备,如果用户只需要手机就能支付呢?
于是就有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如果用户连手机都不需要就能支付呢?
作者在演讲中也提到,既然银行已经有唯一识别我的唯一特征,为什么还需要银行账号,为什么还需要手机呢?
于是就有了刷掌支付,和刷脸支付。
小结一下
上面那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第一性原理思维能给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不管是在银行业,还是在金融服务行业,能变革的永远不是在已有产品或服务上的改进,而是从零开始的颠覆。
比如支付,过去的人们只经历过现金或者赊账。
而现代社会用支票和信用卡颠覆了现金。
但这一切又被新时代的技术所颠覆。
因此,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金融服务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我们就会发现:
支付只是一种行为,完成价值交易才是目的,而达到这样的目的有很多手段。
银行平台技术
聊技术的话题我就完全不陌生了,因为这就是我的老本行。
当我们再来聊银行4.0,或者聊银行的实用性,银行平台技术都是一个基础话题。
它决定着银行的实用性,以及过去银行的信用、安全、服务在技术面前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孤立的看某一项技术时,我们都会认为它应该是最好的银行平台技术。
比如区块链,它应该是最安全最可信的银行存储技术。
比如智能手机,它应该是最实用的银行入口。
比如AI,它应该是银行最佳投资分析工具。
比如分布式技术,它应该是银行可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保障。
比如云计算,它应该是帮助银行降低基础设施成本的最好方式。
但为什么银行没有采用这些技术,或者没有全部采用,因为我们需要结合发展历史来看。
现代的银行都是从过去最早的银行一步步迭代过来的,技术也是一步步发展进步的。
因此,银行平台技术要想全面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往往都是一个伪命题。
银行只能在部分领域,不断的迭代更新自己的平台技术。
比如从原来的单体大型机,更新到现在的分布式平台。
从原来的单中心架构,更新到现在的多中心异地架构。
作者在演讲中也提到:
These technologies will increasingly embed banking in our world.
这些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把银行业务融入我们的世界。
同时,作为技术人,总想着运用最新的技术,去改变金融服务的业务,让它变得更好。
但往往我们错了,新技术往往与之前的工作方式大相径庭,无法融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顺序错了,我们想要改变,不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是因为我们发现了可以被改变的地方,才发明了新技术。
就像作者演讲时说的:
That’s when a new piece of technology comes along that’s so different from the way it was done before, that it requires everyone to reset their thinking and change their behavior.
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它与以往的工作方式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每个人重新思考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银行平台技术也一样,现在国内很多银行的发展,好像都在追逐某种被证明了是先进的、是安全的、是可靠的技术,并且在监管的努力下,最终实现技术大统一。
银行平台技术应该是为用户服务的,是为了实现银行的实用性,为金融业务带来改变的基础上,去创新和改进的。
传统的银行,在银行平台技术上,追求的都是稳定、安全、性能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当这些要素都能成为最普通的基本属性后,银行平台技术还能追求什么呢?
是当金融服务能在人们的生活中高度情景化时,反过来追求技术的实用性?
还是当金融服务从零开始颠覆的时候,追求技术的可替换性?
还是在AI迅猛发展的未来,追求技术的可控性与安全性?
或许,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
AI投资
作者在原文中提到:
When it comes to what we’re seeing in terms of investment today, what’s happening is, you’re not getting people just looking at digital onboarding, you’re se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 and savings, looking at behavioral mechanisms behind savings and investing.
说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投资,现在的情况是,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数字开户,而是从投资和储蓄的角度,关注储蓄和投资背后的行为机制。
过去,人们要买股票,要跑到交易大厅去,写上买哪支股票买多少股。
如今,人们都在手机上就完成了这个交易。
证券操作已经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它是一种颠覆式的改变吗?
我认为不是,证券交易从线下变到线上,本质上的行为没有变,只是改变了参与这件事的位置。
如果从零开始设计,我认为,投资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动态理解我的财务目标,实时掌握我的风险评估,我无需懂理财知识,AI就能完成投资。
解释一下,动态理解我的财务目标就是它能知道我的资产里有多少闲钱是可以用来理财的,而这个目标每个月是不一样的。
实时掌握我的风险评估就是说,在我有房贷的情况下,和我无负债的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AI能自动用我的10万块闲钱,去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并在我接受的范围内,帮我理财。
挣了,我开心,亏了,不影响我的生活。
但AI代替人类顾问去投资,应该有两种方向:
- 降低风险
- 增加收益
这两种方向带来的发展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更注重于风险管理,第二种则更注重于投资机会。
无论那种,AI都在朝着替代人类的方向发展。因为数据不会出错,只会不够。
最后,就用作者的原话来结束这部分内容:
It’s man with machine versus man without machine.
这是有机器的人与没有机器的人的较量。
But it won’t be long before it’ll be machine versus man.
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机器与人的较量。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