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的鸿蒙开发任务中,我成功实现了文本识别和人脸检测功能,得到了老板和同事们的认可。但是,开发的旅程远没有结束。这不,老板很快又给我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人脸比对功能的实现。这个功能主要用于在我们的应用中实现人脸识别的身份确认,确保用户上传的人脸和数据库中已有的照片能够匹配。这次的任务听起来就更具挑战性,因为涉及到对比两个不同的人脸图片,难度明显更高了。

image.png

老板仍旧是那样简单粗暴地给了我一个链接——鸿蒙的人脸比对API文档。我一边看着文档,一边想着如果能成功做出来,又是一次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于是干劲满满地投入了开发之中。

第一步:理解人脸比对API的工作原理

与之前的文本识别和人脸检测类似,这一次,我还是从文档开始。人脸比对这个任务的核心是,用户提供两张人脸图片,系统需要比较它们是否为同一个人。这意味着需要用到两个主要功能:首先是对两张图片进行人脸检测,然后提取面部特征并进行比对。

image.png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脸比对的原理,我仔细阅读了鸿蒙提供的API文档,了解到可以利用MLFaceComparator类来实现人脸比对。这些文档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参数的用法以及API的返回值,这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方向,让我知道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个功能。

在理解API的过程中,我不仅逐字逐句阅读文档,还通过一些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开发经验和案例,了解一些细节问题的解决方案。API文档虽然很全面,但有时候某些细节的应用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还在开发者社区中寻找其他开发者的经验,通过他们分享的案例来完善自己对人脸比对的理解。

第二步:配置开发环境并开始编码

根据文档的提示,我首先需要在项目中添加人脸比对的依赖。于是,我在build.gradle文件中增加了以下依赖: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 'com.huawei.hms:ml-computer-vision:5.0.0.300'
}

接下来,我开始编写一个用于进行人脸比对的类。首先是初始化人脸比对器:

import com.huawei.hms.mlsdk.face.MLFaceComparator;
import com.huawei.hms.mlsdk.face.MLFaceCompareResult;

public class FaceComparatorDemo {
    private MLFaceComparator faceComparator;

    public void initializeFaceComparator() {
        faceComparator = new MLFaceComparator.Creator().create();
    }

    public void compareFaces(Bitmap bitmap1, Bitmap bitmap2) {
        MLFrame frame1 = MLFrame.fromBitmap(bitmap1);
        MLFrame frame2 = MLFrame.fromBitmap(bitmap2);
        Task<MLFaceCompareResult> task = faceComparator.asyncCompareFrame(frame1, frame2);
        
        task.addOnSuccessListener(result -> {
            // 获取比对相似度得分
            float similarity = result.getScore();
            if (similarity > 0.8) {
                System.out.println("两张人脸相似度: " + similarity + ", 判断为同一人。");
            } else {
                System.out.println("两张人脸相似度: " + similarity + ", 判断为不同人。");
            }
        }).addOnFailureListener(e -> {
            // 处理失败的情况
            System.err.println("人脸比对失败: " + e.getMessage());
        });
    }
}

在编码过程中,我不断测试每一个小功能的实现,从初始化人脸比对器到图片的加载与处理,确保每一步都能正常工作。每次遇到错误时,我会仔细查看日志,分析每一个步骤的实现是否符合预期。比如,在初始化时,我曾经遇到过权限问题,导致API无法正常工作,经过一番排查,发现是忘记在AndroidManifest文件中声明必要的权限。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代码终于可以顺利运行。

第三步:测试与调优

实现完代码后,我迫不及待地进行了测试。刚开始的时候,我拿了几张公司的同事照片进行比对,结果还不错,基本能准确判断出是否是同一个人。但是,当我用一些复杂的情况测试,比如不同光线下拍摄的同一个人照片,或者照片中存在部分遮挡时,系统的比对结果就开始不太稳定了。

我意识到,光线和遮挡是影响人脸比对精度的重要因素。于是,我参考了API文档中的建议,加入了一些图像预处理步骤,比如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甚至对图像进行了简单的裁剪,以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背景干扰。这些改进之后,我发现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比对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验证系统的性能,我进行了大量不同场景的测试,包括在户外强光下拍摄的人脸、室内暗光下拍摄的照片,以及面部表情变化较大的图片等。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逐渐找到了使人脸比对功能更加稳定的方法。比如,对于暗光环境下的图片,我增加了一个亮度增强的步骤,使得面部特征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比对的成功率。

在整个调试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为了确保人脸比对功能的准确性,我对输入的图片做了更多的限制,比如要求用户上传清晰、无遮挡的人脸照片,并在UI中加入提示,帮助用户提高拍摄照片的质量。我还添加了图像质量检测的功能,当用户上传的照片不符合要求时,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引导用户重新拍摄。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地提升了比对的成功率。

第四步:整合与功能扩展

当我成功实现了人脸比对的基本功能后,我开始将其集成到之前的人脸检测和文本识别系统中。新版本的应用实现了这样的一个流程:用户上传快递单进行文本识别,提取出相关信息后,还可以进行人脸比对,确认身份。这种多功能的整合让应用变得更加智能和实用。

整合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合理地调度不同的API,确保它们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为了优化系统的响应速度,我对比对和识别的逻辑做了一些优化,例如并行处理文本识别和人脸检测任务,以减少用户等待的时间。同时,我对整体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度。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我还设计了一些额外的功能,比如在用户上传照片时,增加了一个实时预览功能,帮助用户拍摄更符合要求的照片。此外,我还加入了一个人脸比对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用户可以看到两张图片的对比相似度,以及系统检测到的人脸特征点的匹配情况。这些功能让用户对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增加了应用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在不断地测试和改进中,我发现用户的使用习惯对功能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些用户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拍照,而这种情况下系统的比对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一步研究了面部特征点的提取算法,增加了一些角度校正的步骤,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角度的人脸比对需求。

最后的感悟

在这次开发任务中,我不仅进一步熟悉了鸿蒙系统的能力,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人脸比对。在不断的调试和优化中,我认识到,人脸比对不仅仅是简单地调用API,而是一个涉及数据质量控制、图像预处理以及逻辑整合的复杂过程。每一次测试的失败其实都让我更加明白如何改进这个功能,也让我对图像处理有了更多的理解。

通过这次开发,我对整个图像处理和比对的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利用鸿蒙提供的API和一些图像预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用户交互,通过UI设计引导用户提高数据输入的质量,进而提升整体系统的表现。

在周会上,老板对这个新功能表示了极大的认可,而物流部门的同事们更是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因为它大幅减少了他们在快递单管理和身份确认上的时间。看到自己写的代码变成了大家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高效工具,我真的感到非常自豪。

image.png

如果你也在进行类似的开发,我的建议是不要惧怕挑战。官方文档提供了基础,但真正的开发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多思考、多尝试,即使在调试中碰壁,也不要气馁,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你一定也能搞定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最后,我想说,开发是一段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证明。鸿蒙系统的能力给了我实现这些功能的工具,而我的好奇心和坚持则让我能够将这些工具变成实际的成果。相信自己,每一个开发者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创造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去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郝敬学
416 声望94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