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CSDN

编辑:宋慧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模型在实际业务场景的落地过程中,必须有海量数据的支撑:经过训练、推理和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才能最终产生业务价值。事实上,大模型本身就是数据处理后的产物,以数据驱动的决策与创新需要通过更智能的平台解决数据多模处理、实时分析等问题,这正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企业推动 “Data+AI”融合战略的核心动因。

那么,“Data+AI” 对于数据处理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字面意义来理解,Data+AI是指将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支持数据从收集、准备到模型开发、部署、迭代、监控的全流程。与传统数据管理模式相比,Data+AI更侧重AI原生化、一体化、多模化等理念。

image

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AnalyticDB PostgreSQL及生态工具部负责人 周文超

从数据工程与业务实践的角度来看,由离线数据处理到实时数据处理,再到今天的Data+AI时代,数据处理的底层逻辑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多模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邀请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有丰富经验的周文超博士,他现在是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AnalyticDB PostgreSQL及生态工具部负责人。周文超博士从数据管理平台变化角度出发,结合阿里云DMS+X底层技术构建路径,深入分析Data+AI智能平台构建的现状与未来。他认为,今天的数据处理正在向多模融合方向发展,一站式的多模处理能力将是未来数据管理的标配。

1、智能升级加速,数据管理平台机遇与挑战并存

生成式AI重塑一切,很多工作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当AI内容生产和代码生成表现出接近甚至赶超人类的能力时,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巨大变革。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数据处理在数据量、数据类型、处理深度,以及与AI计算的融合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AI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生成式AI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企业在流程化、个性化服务创新过程中找到新的路径,但也存在着诸多挑战。面对Data+AI融合趋势的数据处理难点,周文超博士概括了三点:第一,数据的多模态化;第二,算力的多元融合;第三,数据处理的实时性。

数据的多模态:数据类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了图片、文档、图、时序、交易等多种模态的数据,比如:IoT设备数据、车机图像数据等,这些多模数据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一大挑战。

算力的多元融合:算力也朝着多模态和异构方向发展。过去,无论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离线数据处理还是实时数据处理中,主要关注的是以CPU为核心的算力。然而,随着大模型的出现,GPU、FPGA、ASIC等硬件逐渐加入到算力矩阵中。特别是GPU,原本用于图形加速和比特币等领域,现在因其能处理更多向量数据,并且可用于矩阵乘法,在算力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外,如何在多样化的算力硬件上合理分配计算任务,以及如何更好地调度和结合不同的异构算力,成为Data+AI领域需要攻克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实时性也是数据处理领域的一个难点。从最初的离线数据处理,到现今的实时数据处理,我们见证了数据处理走向实时化的过程。过去,数据主要以批次形式处理,一天或一周进行一次分析或训练。后来随着实时分析场景的增加,需要分钟级甚至秒级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在数据监控平台上,用户希望每秒或每分钟都在更新数据,以便实时了解当前情况。同理,Data+AI也是相同的逻辑。如果几个月才能进行一次训练,那么最近的数据将如何处理?因此,数据管理平台对实时数据的处理,也成为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Data+AI的落地场景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数据驱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才会成为可能。

2、阿里云DMS+X一站式数据管理平台设计原理

准确来讲,Data+AI所有数据处理的背后主要源于三个核心要素,即数据、模型与算法、算力,正是这“三驾马车”成为数据管理智能平台能否提升业务效率的关键。

换言之,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Data+AI智能平台具有明显的Data Gravity(数据重力)倾向。如何理解Data Gravity概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更多的模型、算法和算力向数据靠近,而不是来回迁移数据。因为,搬数据这件事,成本高昂,不能再像二十年前一样,把不同数据进行聚拢,再进行数据下发。现在,基本都是近存计算、存内计算,计算向存储靠近,向数据偏移。

此种背景下,阿里云瑶池数据库推出的Data+AI一站式多模数据管理平台做出几个重要改变:一、是一体化,打破数据生态和部署域的壁垒;二、让数据价值获取的路径变短。

所谓“一体化”,是指为用户打造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开发平台,以优化数据资产的可见性和利用效率。首先,通过一个集中化的界面,让用户能够清晰地查看所有分散在不同来源(如OLTP数据库、OLAP数据库、云存储及自有IDC等)的数据资产,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数据并控制存储成本,同时获得全局性的数据概览,这一理念体现在阿里云在DMS+X平台中提出的OneMeta+OneOps概念上。其中,OneMeta实现了数据资产的统一元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来源、表结构等关键信息;而OneOps强调了开发平台的统一性,支持从离线到在线、从OLAP到Spark再到AI等多种数据处理场景。通过OneOps概念,DMS+X整合了数据操作、开发运维以及针对大型语言模型等操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让用户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所有与数据相关的操作,从数据清洗、编排到调用AI模型,从而缩短数据价值获取的路径,使数据价值的挖掘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数据生态的打通也是DMS+X一大亮点。众所周知,OLTP数据库和OLAP数据库本身数据存储和处理形式不同,中间免不了要进行复杂的ETL转换。秉承Zero-ETL理念,DMS+X在数据转换通路上做了很多工作,让用户无需通过物理复制就能在无感知状态中将ETL效率提升5-10倍。

与此同时,让数据价值它的获取路径变得短,或者说让用户获取价值更简单,也是DMS+X智能平台提供的一个重要价值。为了将数据适配到AI处理的需求,DMS+X还进行了数据的AI ready化处理,如向量化等,使数据更易于被大型语言模型等AI技术理解和处理。此外,DMS+X还提供了Notebook、任务编排、以及结合百炼等智能开发平台的一系列功能,帮助用户更容易地生成带有业务属性的数据处理流程,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的挖掘效率。

从目前应用现状来看,阿里云DMS+X的用户主要是互联网、零售、游戏以及泛娱乐领域,这些领域的企业本身就有核心的数据资产,希望通过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拓展AI边界,构建AI原生能力,进而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大体来看,企业智能化升级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未来随着Data+AI融合速度的加快,其他传统领域也一定会全面跟进。

当然,部署Data+AI融合战略的企业不只阿里云一家。与同类竞品相比,阿里云“Data+AI”驱动的DMS+X一站式多模数据管理平台之所以成为各行各业实现数据价值新底座,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比如:生成式AI强调的三层架构(底层基础设施层、中间模型层以及上层应用),阿里云很早就已提出IaaS+PaaS+MaaS全栈产品矩阵。过去几年,不管是IaaS(计算、存储、网络安全)、PaaS(中间件,数据库,计算平台),还是MaaS(通义系大模型),都已做到业内领先。

具体到数据库,经过十余年的应用实践以及技术迭代,阿里云瑶池拥有业界最全面的数据库产品布局,涵盖云原生关系型数据库PolarDB、云原生数据仓库AnalyticDB、云原生多模数据库Lindorm等多款明星产品,可满足用户不同业务需要。技术方面,瑶池旗下的自研数据库拥有三层解耦、多主多写、HTAP、Serverless等全球首创或业内领先的创新能力。其中,PolarDB已完成全球首个大规模商用、基于共享存储的云原生多主数据库实践,并凭此成功摘得了中国首个ACM SIGMOD和IEEE ICDE的工业赛道“最佳论文奖”。

3、未来:AI就绪,迎接Gen AI时代

尽管在底层技术平台支撑上,人类已经做好了AI就绪的准备,但距离真正的Gen AI时代到来,还有一段距离。周文超博士总结认为,大模型应用层将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模型的推理应用,其价值将远超训练过程。在此背景下,阿里云瑶池数据库DMS+X发展规划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将聚焦于支持更宏大的推理场景,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和性价比来推动技术进步。

具体而言,DMS+X将致力于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高效,并通过资源混部、垂直领域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优化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会更积极地探索如何更高效地使用CPU、GPU、FPGA等算力资源,以期在未来技术落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企业在推动AI技术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而从技术人生的视角来看,以周文超博士为代表的研发团队,正以长期主义心态,将战略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致力于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智能数据平台体验,推动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的快速拓展。

受访人简介:
周文超,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AnalyticDB PostgreSQL及生态工具部负责人,负责云原生数据仓库、数据库工具与管控的研发以及数据库系统与智能方向科研。专注于建设一体化Data+AI数据管理平台,支持日益丰富的数据计算需求和更趋异构化的底层架构,利用资源云化提升智能计算效能。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国家级领军人才,浙江省顶尖人才。毕业后于美国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后升任终身教授。至今在一流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涵盖数据库、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安全等方向。曾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基金委NSF CAREER Award(杰出教授奖),ACM SIGMOD最佳博士论文奖,以及多个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最佳系统演示奖等。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国家级领军人才,浙江省顶尖人才。毕业后于美国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后升任终身教授。至今在一流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涵盖数据库、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安全等方向。曾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基金委NSF CAREER Award(杰出教授奖),ACM SIGMOD最佳博士论文奖,以及多个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最佳系统演示奖等。

数据库分享小北
1 声望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