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的代码都在 jrainlau/todo-mvc-x-docker-compose,欢迎 star 欢迎打 call!
在当前的工作的项目中,我们大量使用了 Docker Compose 的相关技术。由于此前的工作和学习都缺乏相关的项目经验,因此 Docker 的知识一直是我的短板,基本只停留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没有深入使用过”的浅层理解。面对项目中各种繁杂的 Docker 配置,一时半会之间差点应付不过来。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我参考了项目的编排,DIY 了一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 mini 项目,旨在完整地体验一次 Docker Compose 的玩法。
一、技术选型
如果说学习一门编程语言的第一步是“Hello World”,那么学习一套全栈开发的第一步,一定非“TodoMVC”莫属。我将构建一个前后端分离的 TodoMVC 应用,包含了呈现功能的前端页面、提供接口的后端服务、存放数据的数据库,实现完整的增删改查功能。
时间来到了 2025 年,因此我将尝试结合当前比较新颖的工具,来完成项目的搭建工作。
- 前端
采用 Vite + React + TS 来初始化和运行,使用 Bun 作为包管理工具。 - 后端
采用 Bun + Elysia + TS 来初始化和运行。 - 数据库
MongoDB,因为足够简单,本地搭配 MongoDB Compass 可以非常直观地查看数据库内容。 - 路由分发
Nginx。配置简单,通过 Nginx 对路由进行分发,实现同时对前后端模块进行开发和联调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项目里均使用了 Bun 这一工具来代替 NodeJS。它是一个集 JavaScript 运行时、打包工具、转译器于一体的工具,它具有高性能的特点,能在提升运行速度、优化打包过程等方面为 JavaScript 开发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它天生就直接支持 ESM 模块和允许直接运行 TS,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一步一步开始这个 TodoMVC 的应用搭建。
二、数据库通过 Docker Compose 启动
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先要准备一个 MongoDB 数据库。传统的安装运行方式已经过时,我们将直接通过 Docker 来启动。在此之前,请确保你的电脑里已经安装了 Docker 运行时。这里推荐使用 OrbStack,因为它足够轻便、高效。由于 Docker hub 被封,没有魔法的用户可以在 OrbStack 中配置腾讯的 Docker 镜像源 https://mirror.ccs.tencentyun.com
来到项目根目录,我们首先来新建一个 docker-compose.yml
文件,内容如下:
services:
my-mongo:
image: mongo
ports:
- "27017:27017"
volumes:
- ./.mongodb:/data/db #数据持久化,避免重启容器后数据丢失
接下来通过终端运行 docker-compose up
,即可自动拉取官方的 MongoDB 镜像,启动后把容器内的 27017 端口映射到本机的 27017 端口。我们可以通过 MongoDB Compass 这个工具来查看是数据库已经能够正常连接了: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通过 Docker 指令直接把 MongoDB 跑起来
docker pull mongo
docker run --name my-mongo -p 27017:27017 mongo
但是作为有代码洁癖的我来说,这种写法冗长繁杂难以记忆又容易出错,确实不如把参数变成配置来得好,而这也正是 Docker Compose 的优势之一。
三、后端服务
对于前后端分离的全栈应用,我会优先完成提供接口的后端服务。
类似 Koa 之于 NodeJS,Elysia 是一个在 Bun 上运行,用于构建高性能、类型安全的 Web 应用程序的快速 HTTP 框架,基于 TypeScript,提供简洁的 API 和高效的中间件系统来方便开发者创建服务器应用。
在项目的根目录下,通过 Bun 来初始化一个基于 Elysia 的应用:
bun create elysia backend
项目初始化后,便可以在 backend/src/index.ts
中看到如下代码: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部分代码进行改造,完成一个最简单的后端应用。它将分成 3 个部分进行:
- 连接 MongoDB 数据库;
- 提供Restful 接口实现增删查功能;
- 运行在 8080 端口
由于 Bun 能够兼容 NodeJS 的绝大部分功能,因此我们也将采用在 NodeJS 里熟悉的 mongoose 工具来操作数据库。
bun install mongose
首先来定义一个 Todo 对象的 Schema:
const Todo = mongoose.model('Todo', new mongoose.Schema({
text: String,
completed: Boolean,
updateTime: Date,
}));
接下来连接数据库:
mongoose.connect('mongodb://my-mongo:27017/local')
注意,由于我们的项目将通过 Docker Compose 来运行,因此容器之间将通过“容器名称”来相互调用。在上一节中我们启动名为 my-mongo
的数据库,因此这里的连接 URL 也相应地写成 my-mongo。
连接了数据库以后,便可提供增删改查的接口了。最后再监听 8080 端口就大功告成。
mongoose.connect('mongodb://my-mongo:27017/local')
.then(() => {
console.log('Connected to MongoDB.');
// Define the routes
const app = new Elysia()
.get('/api', () => 'Hello Elysia')
.get('/api/todos', async () => {
const todos = await Todo.find();
return todos;
})
.post('/api/todos', async (req: any) => {
const newTodo = new Todo({
text: req.body.text,
completed: false,
updateTime: new Date(),
});
await newTodo.save();
return newTodo.toJSON();
})
.patch('/api/todos', async (req: any) => {
const { ids, completed } = req.body;
await Todo.updateMany({ _id: { $in: ids } }, { completed });
return { message: 'Todos updated' };
})
.delete('/api/todos', async (req: any) => {
const { ids } = req.body;
await Todo.deleteMany({ _id: { $in: ids } });
return { message: 'Todos deleted' };
})
.listen(8080);
console.log('🦊 Elysia are listening on port 8080...');
})
.catch((err) => {
console.error('Failed to connect to MongoDB', err);
});
业务代码写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这个 backend 模块打成一个镜像,然后在 Docker Compose 中启动起来。
首先写一个 Dockerfile:
# 使用最新版本的 oven/bun 作为基础镜像
FROM oven/bun:latest
# 设置工作目录为 /backend
WORKDIR /backend
# 创建一个空的脚本文件 /bin/run-backend.sh
RUN touch /bin/run-backend.sh
# 赋予 /bin/run-backend.sh 可执行权限
RUN chmod +x /bin/run-backend.sh
# 将安装依赖和启动开发服务器的命令写入 /bin/run-backend.sh
RUN echo "bun install --no-save;" \
"bun dev --host" \ >> /bin/run-backend.sh
# 暴露容器的 8080 端口
EXPOSE 8080
# 设置容器启动时执行的命令
CMD ["/bin/run-backend.sh"]
这里没有分别使用 RUN 去执行依赖安装和启动,而是把它们先写到一个 .sh 文件再一起跑的方式,是因为我在实践中摸到过坑。如果用类似下面的写法:
RUN bun install
CMD ["bun", "dev", "--host"]
会偶现通过 Docker Compose 启动时报错,提示权限问题或者一些依赖包找不到等问题,很奇怪。这里我没有深入研究,有相关经验的同学欢迎一起讨论。
接下来在 docker-compose.yml
中把它加进去:
services:
my-mongo: ...
my-backend:
image: my-backend
build:
context: ./backend
dockerfile: Dockerfile
no_cache: true
restart: always
volumes:
- ./backend:/backend #为了在 dev 模式下实现热更新,这里把本地目录映射到容器目录
depends_on:
- my-mongo #依赖数据库
接下来我们重新执行 docker compose up
,便可看到后端服务已经正常启动了。
四、前端服务
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
bun create vite
然后按照提示命名为 frontend,并使用你喜欢的技术栈(这里使用 React)。前端项目代码很简单,就不赘述了,这里只讲述关键的一些地方。
首先基于 vite 的项目都能支持代码热更新,它有一个默认端口,出于习惯我在 frontend/vite.config.ts
里把它改成了 3000。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react()],
server: {
port: 3000
}
})
然后它的 Dockerfile 如下:
FROM oven/bun
WORKDIR /frontend
RUN touch /bin/run-frontend.sh
RUN chmod +x /bin/run-frontend.sh
# vite 必须要添加 --host 参数才能在容器外访问到 localhost
RUN echo "bun install --no-save;" \
"bun dev --host" \ >> /bin/run-frontend.sh
EXPOSE 3000
CMD ["/bin/run-frontend.sh"]
和 backend 类似,这里也使用了把启动命令写到一个 .sh 文件后再启动的方式。
最后在 docker-compose.yml
中把它加进去:
services:
my-mongo: ...
my-backend: ...
my-frontend:
image: my-frontend
build:
context: ./frontend
dockerfile: Dockerfile
no_cache: true
# 这里把 frontend 目录做了个映射,以及暴露 3000 端口,都是为了在 vite 开发时实现代码热更新。
volumes:
- ./frontend:/frontend
ports:
- "3000:3000"
通过 docker compose up
启动后,查看 my-frontend 容器的 log,看到这样的输出就证明成功了:
五、Nginx 路由分发
现在前端服务在 3000 端口,而后端服务在 8080 端口,会引起跨域问题。这时候就轮到 Nginx 出场了。
回到项目根目录,新建一个 nginx 目录,然后往里面添加 nginx.conf
文件:
server {
listen 80;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my-frontend:3000;
}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my-backend:8080;
}
}
由于是在 Docker Compose 中启动,因此这里直接填写容器的名称。接下来给这个 Nginx 新建一个 Dockerfile:
FROM nginx:latest
COPY nginx.conf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EXPOSE 80
CMD ["nginx", "-g", "daemon off;"]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本地的配置文件名叫 nginx.conf
,但是复制到容器后要命名为 default.conf
,不然会不生效(可能和我拉取的 nginx 镜像版本有关,大家可以自己实操一下试试)。
同样的,回到 docker-compose.yml
中把 Nginx 加进去:
services:
my-mongo: ...
my-backend: ...
my-frontend: ...
my-nginx:
image: my-nginx
build:
context: ./nginx
dockerfile: Dockerfile
no_cache: true
depends_on:
- my-mongo
- my-backend
- my-frontend
ports:
- "80:80"
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的容器已经准备好了。回到 OrbStack,手动停掉和删除之前的所有容器和镜像,再手动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一次 docker compose up
,相信你会看正在顺利运行的四个容器:
在浏览器上访问 localhost,相信你也会看到想要的效果:
六、启动脚本优化
在上一步的最后,我们是手动停掉和删除之前的所有容器和镜像再启动的,这有点不优雅。如果希望在每次重新启动这套应用之前,都能清理掉上一次的东西就好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 dev.sh
:
#!/bin/bash
# 停止并移除所有与 docker-compose 配置相关的容器、网络、卷和镜像
# --rmi local: 移除本地构建的镜像
# --volumes: 移除与容器相关的卷
# --remove-orphans: 移除未在 docker-compose 文件中定义的容器
docker-compose down --rmi local --volumes --remove-orphans
# 根据 docker-compose 文件启动容器
docker-compose up
# 强制删除所有停止的容器
docker container prune -f
最后给这个 dev.sh
添加可执行权限:
chmod +x ./dev.sh
根目录下执行 ./dev.sh
,即可完成该 TodoMVC 项目的一键启动。
七、尾声
以上的步骤都是基于“开发模式”而来的,由于 Bun 优异的特性,无论是依赖安装还是应用启动都非常丝滑,并且能够享受到代码热更新带来的便捷。如果需要运行“生产模式”,前后端服务都需要修改其 Dockerfile 的内容,Nginx 的配置也要做相应的修改,这些内容就作为思考题留给各位读者啦!
(完)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