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信息化时代 ,作者杨光
[
信息化时代 .
《中国信息化周报》与中国信息主管网联动,围绕政府、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内容,面向信息化建设领域,报道信息化建设中的新需求、新应用、新体验,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
](#)
Linux不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还在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获得了成功。在不同年代流行,在不同的开发者群体中盛行,在不同企业得到认可———如果我们把这称之为“Linux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同期其他的项目为什么失败了?这对于中国发展开源有何借鉴意义?
起源与发展
时钟拨回到1991年,LinusBenedictTorvalds(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简称Linus)还是一名攻读硕士的芬兰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Unix系统,他决定制作Unix复制品。这一经历也助力其顺利完成硕士论文《Linux:一种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一举两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激发生产力。
在Linus发布了新程序后,他的朋友把内核源代码上传到赫尔辛基大学的FTP服务器上并将其命名为Linux,吸引了众多开源软件志愿者。
Linux最初版本只有10000行代码,前6个月的内核编程都是Linus一人完成。直到1992年,Linus开始采纳其他开发人员的补丁。雷蒙在《大教堂与市集》一书中写到,擅长编程的志愿者开始为Linux添加不同的模块和新功能,用户则负责系统的测试工作。
随着新功能和模块的不断增加,Linux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达到每天一个新版本。为了让Linux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Linus设立了Linux管理小组,对志愿者提交的新功能模块进行筛选,把符合发展方向的模块融入Linux的下一个版本。
因为数千名志愿者的不断使用和反馈,Linux的可靠性也远远高于同期的微软视窗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参与Linux,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开源项目,目前由企业、团体和个人开发者进行代码贡献和维护。Linux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操作系统内核本身,成了世界级的生态系统,在云、移动、企业服务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什么是Linux?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Linux能够经受考验并发展壮大?又有谁能预料,通过互联网凝聚在一起的世界各角落的开发者,仅凭兴趣和爱好,在业余的时间里开发出了一套举世无双的操作系统?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为什么很多拥有强力商业支持的、由当时炙手可热的黑客领头的类Unix内核都没能够发展起来?而Linux不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且在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获得了成功。在不同年代流行,在不同的开发者群体中盛行,在不同企业得到认可———如果我们把这称之为“Linux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归纳为,开源开放的自由精神和合理的生态模式才是支撑其长盛不衰的灵魂。
三个外部原因
Linux的蓬勃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IT产业腾飞、Linux基金会的保驾护航、头部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外部条件。
其一,IT产业腾飞是Linux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IT产业的飞速发展是推动Linux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当时,微软视窗系统(MicrosoftWindows)是PC(个人计算机)领域的绝对主流,但其商业软件的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20世纪90年代初,开放源代码运动崭露头角,RichardStallman(理查德·斯托曼)创建的GNU项目(一个操作系统),提倡自由件理念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为Linux的开发和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郭晧说,“Linux的开源模式恰好满足了当时用户的需求,因此奠定了其为主流操作系统的基础;并且Linux发展历程中的四个关键里程碑与现代IT产业的每次变革息息相关。”
第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2000年初期Linux在服务器市场崭露头角并得到广泛应用。其性能和成本优势使其成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首选。第二,2010年,基于Linux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一举挫败其他手机操作系统。这推动了Linux在移动设备市场普及,成为全球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第三,2012年,随着IT基础设施从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移动到云端,Linux作为云基础设施的主要操作系统之一,在云计算领域崛起。第四,2017年至今,Linux成为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之一,不仅在服务器、移动设备和云计算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在嵌入式系统、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有着显著影响。
其二,Linux基金会是Linux广泛应用的助推器。2000年,Linux基金会成立,赞助Linux创始人Linus的工作。“该基金会成员包括IBM、富士通、惠普等大型企业,他们希望Linux避免受到某个公司的影响。这种形式不仅确保了Linux的中立,还确保其可以一直采用免费模式。基金会高效运行,并定期发布更新,保证Linux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基金会还积极与开发者合作,通过提供开放源码所需要的统一资源和服务,推动Linux的标准化,以此推进Linux内核的开发和推广。”LinuxFoundationAPAC开源布道者谭中意说。2010年5月10日,Linux基金会透露,基金会任命了CliffMiller(柯栗富)出任基金会中国区运营总监。这也是Linux基金会首次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推广Linux的应用,包括所有基于Linux的产品———MeeGo、Android和其他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
其三,头部IT企业在Linux崛起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以IBM、惠普、Intel、Redhat、Google、Amazon、Facebook为代表的全球头部IT科技企业,在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中都提供了关键和重要的支持。”郭晧说。
IBM是第一个专注于提供商业化Linux服务的大型IT公司。在2000年初,IBM宣布将在其服务器产品线中提供Linux支持,这标志着IBM对Linux的正式承认。IBM的决策对Linux在企业市场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随后,IBM在Linux上继续投资并支持,包括在硬件、软件、服务和开源社区中积极参与,成为Linux生态系统的重要贡献者之一。随后IBM将Linux作为其战略方向之一,并将其应用于其服务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IBM通过支持Linux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也对Linux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oogle(谷歌)在1998年成立,是第一个将Linux作为搜索引擎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企业基于Linux量身打造更适合自身的版本,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信息安全,Google选择Linux作为其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搜索服务,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郭晧总结道:“Google也基于Linux开发了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Google通过使用Linux获得了技术上的成功,同时也帮助Linux扩大应用范围。”
RedHat(红帽)是第一个专注于提供商业化的Linux发行版和相关服务的公司。RedHat发布的面向企业用户的Linux操作系统,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广泛应用于企业服务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RedHat通过提供Linux发行版和相关服务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同时也对Linux的质量提升和标准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企业在Linux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也成为主要的“受益者”,并将继续为其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支持。
三个内部原因
为什么全球头部IT科技企业都愿意支持Linux操作系统?“因为Linux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合作伙伴网络。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Linux建立了让参与其中的生态伙伴能够持续获利的机制。”谭中意说。
统信软件终端操作系统产线总经理王耀华认为:“Linux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具有开放源代码、稳定可靠、安全性高、可定制性强、支持多用户和多任务等优势。强大的技术能力、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积极的社区支持相互作用,使Linux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
第一,开源精神与自由许可证的应用。Linux采用开源模式,允许用户自由地查看、修改和分发源代码。这种开放性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开发者和贡献者,促进了Linux的不断改进和创新。“Linux的成功得益于其开放的许可证,使其能够吸引更多的贡献者并促进软件迭代。”谭中意说。
第二,开创了一种开发模式———社区合作和贡献模式。大教堂式和集市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式。大教堂式开发,由少数精英团队在封闭环境中孕育而出;由架构师指挥开发,是一种严谨的,垂直式的,由上至下的开发模式。而集市式开发,是指很多人因为兴趣像赶集一样参加项目开发,是一种横向的、自由的开发模式。
“相比建造大教堂时的虔诚和肃穆,Linux开源社区更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开发者和用户通过邮件列表、论坛和代码贡献等方式积极参与和贡献,频繁的更新、快速的响应和灵活的参与机制让开发者能够积极参与并贡献力量。这种社区合作模式使得Linux得以快速发展并适应不同需求。”谭中意总结道。
此外,Linux社区的全球化模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贡献者,使其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第三,独特的技术和创新能力。Linux技术领先,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Linux可以在多种硬件架构和平台上运行,如PC、服务器、移动设备等;可以与其他操作系统和软件进行无缝集成,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自由度。同时,Linux社区也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功能,如容器化技术、云计算等,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Linux的成功,有互联网的普及、Linus的个人因素(开源和创新精神)、Minix操作系统的限制、GNU项目的延迟等偶然因素,也有开放源代码模式、技术优势、获得商业支持和全球化合作等必然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了Linux在计算领域的崛起,使其成为开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选择下,Linux获得了机遇,但也凭借技术实力和社区的力量克服了挑战,最终取得了成功。”郭晧表示。
同期的操作系统开源项目为什么失败
与Linux操作系统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源操作系统GNU与FreeBSD的落寞。GNU在核心内核研发进展上、社区支持度上以及商业化上一直不太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开源社理事兼任社区合作负责人李明康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它有点“曲高和寡”。GNUHURD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但是直到现在也没研发出一个可用的内核(虽然今年6月份新更新了一版),可能由于技术选型上过于高瞻远瞩,缺乏短期可落地的研发计划,社区人员难以持续参与。二是GNU的开放协作模式和Linux的“开源软件”路线是有区别的,GNU的模式是更早期的“自由软件”路线,允许用户随意下载使用并且不必支付使用费。这让一些商业公司感到担忧,所以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
而FreeBSD操作系统发展情况比GNUHURD好一些,但流行度确实不如Linux。李明康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一、从生态建设角度看,FreeBSD的硬件支持度不高,软件存储包的数量也远不如Linux,生态不够完善,这导致社区基础一直不稳固。二、从治理模式角度看,与Linux社区“仁慈的独裁者”模式———Linus有权决定将哪些代码合入内核不同,FreeBSD采用“精英治理”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成功实践,比如Apache软件基金会等,但早期的FreeBSD核心小组没能落地好这个模式———达成共识的时间过长,效率不高,导致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三、从开源协议角度看,FreeBSD的开源协议BSD过于开放,直接导致了社区分裂,很多版本形成技术分支后并没有回归到社区上游,另外,很多商业公司也钻了这个空子,靠FreeBSD赚钱但是一毛钱也不会反馈给FreeBSD基金会。
Linux路径对中国发展开源的借鉴意义
Linux应用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开源的发展需要厚积薄发。
有观点认为,1994年宫敏博士用软盘从芬兰将Linux源代码带回国,掀起了一波Linux热潮,从此开启了Linux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Linux中国-2023群7”微信群中的用户认为,Linux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面向个人用户到面向企业级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普及的过程。从技术角度看,Linux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为终端用户提供Linux桌面版。Linux开始进入个人用户市场,推出了针对终端用户的桌面版操作系统。
第二,Linux的本地化和界面图形化。随着Linux在中国市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本土软件和界面图形化工具开始出现,提高了Linux的易用性和本地化程度。
第三,风险投资看好Linux的发展前景并纷纷介入。在这个阶段,Linux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Linux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
第四,众多跨国公司发行了其应用软件的Linux版。随着Linux的逐渐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发行其应用软件的Linux版,进一步扩大了Linux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同时,Linux也开始向高端发展,进入企业级服务器市场。
王耀华认为,Linux的成功代表了开源模式本身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有无限潜力,同时也证明开源和商业在本质上不仅不是冲突的,还能相互助益。开放合作精神、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拉动中国开源发展的三驾马车。
第一,秉承开放和合作的精神。Linux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开放源代码和合作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全球的开发者共同参与,大大加速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中国开源社区可以借鉴Linux社区的协作、分享和互助精神,鼓励开发者积极参与并贡献代码、文档、工具等资源。采用敏捷开发和开源开发的方式也能更快地发布,吸引更多人参与。”谭中意说。
第二,持续进行技术创新。Linux从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发展到支持各种硬件和应用的强大平台,这背后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也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技术创新吸引了更多技术高手参与。“中国开源社区可以借鉴Linux的技术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和推动各种开源技术的发展,而不是仅限于操作系统。”郭晧表示。
第三,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Linux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开源工具、应用和社区。“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基于Linux的商业项目,如Redhat、Android等,这些商业项目借助Linux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反哺,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得以持续发展壮大。”王耀华说。“Linux社区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包括开发者、维护者、决策者等角色。中国开源社区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建立更加透明、公平、开放的社区治理机制,鼓励更多的开发者、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共同贡献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李明康表示,“同时,中国开源社区可以学习如何建立国际化的合作网络,吸引更多国际合作者,提升开源项目的影响力。”
第四,构建灵活的商业化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Linux的商业化成功值得借鉴。谭中意认为,中国开源社区可以学习如何将开源项目与商业模式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并支持开源项目。开源是对抗垄断的有力武器,因为任何一个开源项目都不是单纯依靠某个企业的资源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的开源项目需要中立的管理机构助其成长。
我国培育开源生态的主要举措
为顺应全球开源发展趋势,我国在体系化推进开源基金会、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开源协议、开源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今日中国开源,早已不同往昔。
一是将开源纳入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发布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包括提出实施开源生态培育工程、组建开源基金会、支持开源社区建设。此外,《“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围绕开源生态建设设置了重点任务和专项行动,引导地方推动开源产业发展。
二是成立自主开源基金会。开源基金会是开源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者。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推动国内10家企业发起成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业务指导单位。
三是支持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建设。引导鸿蒙移动操作系统、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统信软件桌面操作系统开源。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开源欧拉社区企业成员数超过600家,商业累计装机部署数量达300万套,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新增市场中,欧拉的市场份额达25%;“开放鸿蒙”项目吸引150余家企业或组织达成生态合作,代码行数达到1亿多行,近5100个人开发者参与代码共建。
统信软件旗下的deepin操作系统自问世以来持续更新超过210次,全球下载量近1亿,海外用户超过300万,向307个国际开源项目提交了超过1000万行代码。2022年5月,统信软件将旗下的deepin社区升级为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目前,其已经完成600个核心系统组件的独立选型和构建、增加对RISC-V和LoongArch架构的支持、创建玲珑包格式并捐献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创新开源的集成开发环境deepin-unioncode、完成下一代操作系统V23的Alpha和Beta版本共建与发布等。
四是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开源基础设施体系。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开源生态圈产学研优势团队和个体发布了木兰系列许可证。这意味着中国现在拥有了具有国际通用性、可被任一国际开源基金会或开源社区支持采用,并为任一开源项目提供服务的开源许可证。这为自主开源项目走出去提供良好基础。
谜之开源令人着迷,自由是他的信仰,开放是他的血液,技术创新是他的基因,生态合作是他的精神图腾。它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组织、任何国家,但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或组织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它、使用它,这就是开源不可抗拒的魅力所在。
尽管目前中国的开源环境还不够完善,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但开源是大势所趋,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入局。中国开源路漫漫,但步履不停,终将走上引航之路,数字时代的开源舞台,中国面孔已经站到聚光灯下。
转载自 | 信息化时代、理事 李明康
编辑丨张若珊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英文名称为“KAIYUANSHE”)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志愿者,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的开源社区。开源社始终维持 “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 的理念,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推动开源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为愿景,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体系。
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同时也是全球开源协议认证组织 - OSI 在中国的首个成员。
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开源年会(COSCon),持续发布《中国开源年度报告》,联合发起了“中国开源先锋榜”、“中国开源码力榜”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