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会说话的波吉 ,作者会说话的波吉
[
会说话的波吉 .
IT大咖劲爆干货分享!没有我不知道的,看我想不想说嘿嘿
](#)
今天波吉要和大家探讨的是开源商业模式,而不是开源本身。开源本身是一件极其伟大的事情,也是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基石。没有开源的代码,甚至大量的商业软件产品也不会诞生。但是,开源的高尚并不等于把开源作为商业模式就是高尚和正确的。恰恰相反,开源在商业上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模式。如果把开源当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公司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01
开源的成功典范
开源商业模式最基本的逻辑之一是将产品开放在开源社区中,通过吸引大量的免费开发者和爱好者,使自己的技术成为该领域的基石,并通过付费功能或提供云服务的方式进行商业化。这个想法很美好,也有一些似乎真实的成功案例,如Hashicorp、MongoDB、Confluent、Elastic、Gitlab 等似乎是建立在开源之上的成功商业公司。然而,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公司,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 构建了一个独立的软件生态体系
- 具备了商业公司的运作模式
- 主要营收来自于欧美地区
- 都在持续亏损
以 MongoDB 为例,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文档数据库,有别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SchemaLess 的数据构建方式使其非常适用于一些业务相对动态的场景,如游戏行业,使其具备了非常强大的独立生态和应用领域,作为 NoSQL 的代表产品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基础用户和开发者群体。这个背后的成功与其说是开源带来的,不如说是新的数据结构和其免费推广的策略赢得了大量开发者。当然,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是在商业化方面,其仍然深陷泥潭,暂时无法脱离亏损的境地,其他开源厂商也有着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像 Redhat、Suse 等基于开源软件构建发行版的商业公司反而更容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因为他们基于的是全球开发者一起构筑的 Linux 社区。另一个案例也出现在 PostgreSQL 上,围绕着这个开源数据库有大量的商业服务公司。
另一方面,像 Google、Facebook、Microsoft 等大公司,他们的开源本质上并不是构建一种开源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将部分软件开源实现其战略上更具野心的意图,如 Google 通过 Android 来延展他的搜索、视频等云服务,通过 k8s 来挑战 AWS 在云计算领域的霸主地位等等。微软则通过收购 GitHub 来获取大量的代码数据。很显然,OpenAI 就充分利用了这一部分数据。
而 AWS 等云厂商则更简单,直接将开源软件拿过来进行修改后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反而比开源软件的提供公司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02
*
云才是商业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开源本身的行为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两回事。要想让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从客户那里获得收益,必须有人为你的产品与服务付费,还需要一种工业化的方式。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谈云模式和 SaaS 模式呢?因为这种方式让软件从传统的交付项目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可交付服务,能够按需按量地消费,并集成了计算和存储资源。
因此,我们看到,把开源软件变成服务的云计算厂商赚得盆满钵满,而开源软件本身却在吃土。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利用互联网进行软件交付的云模式,远远领先于开源软件再寻求商业功能或商业支持付费的传统商业模式。而以云的方式提供软件服务本身与开源无关,甚至也有像 aiven.io 这样基于开源软件做托管云服务的公司,他们的发展也不错。
相反,不管这个开源软件是否受到广大爱好者的欢迎,如果不能以云的方式提供托管服务,那么这种软件就注定要回到传统的 License 商业模式,无法获得规模化的收入。实际上,无论是 Mongo 还是 Elastic ,也都积极与云厂商合作,通过云托管方式获得巨大的营收。为此,他们还修改了自己的开源协议,以避免其他人拿他们的产品进行云托管。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开源项目没有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的能力,那么在商业上就不容易成功。而如何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本身的设计也充满了挑战。我们可以看看 Hashicorp 在 Terraform ,Consul 以及 Vault 上的云模式的区别,就可以发现不同品类的产品实际上并不都能很好地设计出云服务模式。
真正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用户认可的云服务,未必是开源的。我们可以看到Datadog 表现优异,要比其开源对手表现更好。同样,Snowflake 也比大量的开源数据仓库表现优异。他们甚至比传统的 License 方式的厂商表现更好。因此,要谈商业模式,真正的商业模式是云服务模式和传统软件模式的比较,而开源商业模式实际上并不存在。
*03
*
风险投资注定失败的如意算盘
随着欧美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在资本市场上成功的开源商业公司,一些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的开源公司中,尤其是在2021年更为壮观。他们认为只要这些公司能够在开源领域获得大量用户,不管能否在商业上成功,就至少有可能在资本市场上成功。然而,在中国,这一类能够真正成功的开源公司将会非常非常少。
只有成为流行的开源软件,才有可能实现商业化。为了证明自己能成为流行的开源软件,国内的开源公司以 Star 数为荣,甚至不惜花钱购买 Star。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开源公司无法构建真正的开源社区,最终还是通过自己雇佣大量工程师进行开发。同时,这种起初的想法本身就使得这一类公司的意图相当可疑。他们也许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就是挣风险投资的钱。
大量开源公司的创业者本身来自一些互联网大厂的工程师,而不是成熟的创业者。他们也许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绝大部分人对商业化运营并不熟悉,甚至有些人患上了“开源道德至上症”,把开源本身当成了事业,认为开源必胜。他们乐此不疲地在开源这件事情上,却完全没有商业化的思路和思维,进入了自欺欺人的地步,迷失在一堆社区白嫖工程师的赞美中。但是如果不能向客户提供有效的价值,而且绝大部分公司的产品都无法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那么这样的公司就不会成功。
随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相对没落,使得这些开源公司被收购退出的机会也变得非常小。随着反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中国开源软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至于美股市场是否会接受来自中国的开源软件,则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未来无法完成 PMF 的开源软件可能只是叫好不叫座的“小项目”,国内的信创也和是否开源无关,注定无法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对于投资了这些项目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他们只能祈祷这些创始人能够从虚无缥缈的“开源”中走出来,真正思考如何通过商业化创造价值。否则,很快他们就会将这些公司 Write off 掉。
*04
*
结论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即使是非常成功的开源软件与社区仍然很难兑现其商业化的目标。那么为什么那些号称采用开源商业模式的初创公司还能够取得成功呢?用户和客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业模式本身和开源与否并无关系。如果不能将开源的用户转化为商业客户,那么开源商业模式注定是虚无缥缈的。当然,如果风险投资持续支持中国的开源软件生态发展,那当然是好事。只不过需要把投资的钱当作一种捐赠,而不是股权投资。毕竟,一些开源软件本身也被捐给了基金会,产权也不在商业公司手中。
开源软件永存,而所谓的开源商业模式可能注定是一条死路。开源商业模式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而基于开源的商业公司必须要明确,你们的未来必须是云服务化。
作者 | 会说话的波吉
编辑丨王梦玉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开源商业模式是不是伪命题?
开源不是商业模式,也不在企业运作中扮演什么角色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合体。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 为愿景,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推动中国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源体系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者。
2017 年,开源社转型为完全由个人成员组成,参照 ASF 等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的治理模式运作。近九年来,链接了数万名开源人,集聚了上千名社区成员及志愿者、海内外数百位讲师,合作了数百家赞助、媒体、社区伙伴。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