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KAIYUANSHE

以下文章来源于平仄子 ,作者罗广明

[

平仄子 .

分享云原生、微服务等相关领域技术心得;分享日常读书心得体会;分享畅意人生~

](#)

2023年3月25号,开源社理事长陈阳在中国开发者生态峰会发表了“社区的力量”的主题演讲,我坐在观众席认认真真听完了整个演讲,在很多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关于「为什么要参与到开源社区中来」这个话题,陈阳老师整理了六个要点:

  • 获取资源和寻求帮助,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 开源技能培养和理论实操,提升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
  • 跟开源专家交流和碰撞,跟世界级的开发者一起工作
  • 提升个人影响力,工作被更多人看到,找到更好的工作
  • 贡献和创造事物的乐趣,培养好奇心
  • 结交朋友,感到有趣,充电,跟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成长

这六个要点整理得很好,一瞬间让我回忆起了参与开源社区经历的点点滴滴。回过头来看,我希望从另一个层面把上述参与社区的收益总结为:成就感幸福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即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具体来说,参与开源社区,与社区成员协作举办一场成功的技术沙龙协同完成交付一组高质量的翻译任务独立完成一个功能开发或者 bug 修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事情的完成都能获得成就感。

文化洗礼

2018 年,那个时候云原生和微服务在国内刚刚掀起一股龙卷风,如同刚刚过去敏捷训练浪潮一样迅猛。我因为机缘巧合在比较早的时间节点就探索了 Spring Cloud 全家桶以及 K8S、Docker、Prometheus 等云原生技术。软件吞噬世界,开源吞噬软件,而云原生技术就是无处不在的开源项目。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探索,我对于开源充满了好奇,加入了 ServiceMesher 社区,和社区小伙伴一起协作做了不少文档和博客翻译的工作。文档成为了大家学习 Istio 开源项目的资料,博客发布到了多个公众号和技术网站上。这也许是参与开源社区的新手级和入门级任务,但这是我对于开源社区和文化的初体验,也让我结识了不少朋友。

2019 年底,一个机缘巧合下了解到清华大学举办开源之道大讲堂,面向社会开放,我和好友 Jimmy 一起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多著名的开源 KOL 和领袖,初步了解了 Apache 基金会以及国内参与开源和主动开源的进展,并分享了 Apache 文化 Apache Way。这场活动和文化盛宴对我来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影响深远的,更是多个层面的,包括将开源的种子植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

神奇的是,直到几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不经意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到,字节开源法务专家孙振华老师以及最近加入字节的 Apache 基金会董事姜宁老师,都参加了这场开源文化活动,虽然当时我们并不相识,但是冥冥之中让我们后来成为了同事和朋友,深感缘分之奇妙。

那么开源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业内有很多专家做了探索,不同人大概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是开放、共享、协作、共赢。保持开放,让知识能够为所有人共享,大家共同协作,一起推动技术进步;开源不是零和游戏,社区共同体可以在其中实现共赢多赢,绝对不是只有一个赢家;开源世界没有绝对权威,没有任何一个开源项目没有bug,也没有人永远不犯错,挑战权威是被鼓励的,也是常态;开源世界里也没有阶级,大家通过贡献赢取声望和地位,停止贡献,声望和地位就会下降。。。

开源布道

2020 年底,感谢当时领导的信任,推荐我去报名参加了 Top 100 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代表团队对外分享了“百度云原生开源项目与落地实践”,具体内容涵盖了 bRPC 在内的三个百度开源项目的进展介绍和落地实践分享。在这场分享的尾声,我提出了两个案例启示:

一、云原生业务落地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借力开源项目,借鉴各家所长。

二、开源不是一昧地索取,更需要反馈与贡献将优秀的项目开源并贡献给社区,有利于技术长期稳定地发展,达成共赢。

时隔两年,2022 年底,我再次参加了 Top 100 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只不过这次因为疫情很遗憾只能在线上召开,而且这次是以字节跳动的身份去分享了另一个开源项目在某个具体场景下的案例实践,其中一个案例启示是:

三、从开源项目中做好技术选型,关注开源项目的生态扩展能力和可持续性

组织活动

2020年云原生社区·北京站 meetup 大概是我的活动主持首秀。社区开发者、专家、朋友、志愿者齐聚一堂,大家共同享受了这场线下交流活动。作为主办方,虽然很忙碌,但也很充实、很快乐~

2021 年底,首届 Kubernetes Community Days(KCD)北京站在北京微软大厦成功举办,数十位来自一线云计算厂商的架构师、CTO 和开源项目的 Maintaner 相聚一堂,分享了关于 CNCF 生态下的热门技术话题,据了解线下有 150 余人参会,线上有 5000 以上人次观看。很荣幸,我参与了线下活动相关策划、组织了志愿者并主持了下半场活动,在圆桌环节和几位开源社区负责人围绕 “开源贡献” 为主题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疫情之下,来自全国多地的朋友们能够齐聚一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朋友自费从成都飞来北京参加了这场聚会。这场活动让很多未曾谋面的网友们在现场成功实现了“面基”,建立起了更加深刻的联系,由此可见,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力量是巨大的。

CloudWeGo

2021 年,CloudWeGo 开源了,这在我的个人经历上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开始深入钻研开源文化、开源治理、开源合规、开源技术、开源运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训练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判断力。详见 OSCAR 2022 | 专访罗广明:字节跳动 “少而精” 开源战略下的明星项目 CloudWeGo 

我们自己也开始承办越来越多的活动。因为疫情关系,很多活动都是线上举办,但是每次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家都不会放过。因为开源,把很多平时没有机会相识的人聚在了一起,甚至让外人看来是竞争对手的多个开源项目负责人有机会齐聚一堂交流技术。2022年元旦,我们举办的一场线下活动,就把 Kitex、Dubbo-go、rpcx 的社区 maintainer 邀请到了一起。如同前面提到的,协作共赢是开源的主题,我们不搞零和博弈

当然,最值得可喜的是,在开源社区的工作得到了社区核心贡献者、落地企业用户以及外界同行的赞扬。每当他们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交流中对我进行正向反馈时,都让我觉得自己工作的价值是有价值的,从而让我备受鼓舞。正是社区和团队的力量,支持我走到现在。也支持我带领开源项目走向更大的舞台,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参与到开源社区里面来?仅仅通过文字的简单铺陈可能有点虚浮不切实际,因此我希望借助分享我的个人经历来佐证一二。总的来说,参与开源能让人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些收获往往不是通过金钱就能简单购买到的

开源社区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理念,其一,Community Over Code,即社区共同体优于代码;其二,Community is People,社区共同体是由人组成的。总结来说,再优秀和成功的项目,失去了社区共同体,失去了投入其中的开源贡献者,开源项目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不管是企业开源和维护的开源项目,还是个人发起或者基金会维护的开源项目,都是需要优秀的开发者以一种自驱的方式长期投入到这份开源事业之中,秉持长期主义,把视线拉长,享受开源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丨罗广明

编辑丨罗蕊艳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精彩回顾 | Dev.Together 2022 开发者生态峰会圆满落幕

开源社已加入群聊,思否 AIGC Hackathon 扩列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合体。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 为愿景,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推动中国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源体系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者。

2017 年,开源社转型为完全由个人成员组成,参照 ASF 等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的治理模式运作。近九年来,链接了数万名开源人,集聚了上千名社区成员及志愿者、海内外数百位讲师,合作了数百家赞助、媒体、社区伙伴。


开源社
6 声望1 粉丝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开源项目”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