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OpenTEKr 开源星系 ,作者狄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独自矗立于海中。/ 每个人都是一片土地,/ 一个大陆的一部分。/ ……
任何人的死去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 约翰·多恩
前几天,看到「会说话的波吉」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在几个开源相关的群里引发了一些讨论。也许是出于对凡是用简单绝对的判断句语式来断言某件事时就有一种天然的警觉,我对作者在文章中总结出“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有所存疑的,且对其就用此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也是值得商榷的。
再经过阅读后发现,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其实这个命题本身就可能是一个伪命题。私以为,我们可能最多也就可以这样来说,“只谈开源的商业模式是伪命题”,而并不应该去说“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
诚然,波吉在文中不乏有些建设性的结论,如 1)云服务是比传统软件许可更有潜力的一种商业模式;2)基于开源的云服务未必比基于非开源的云服务更有优势。的确,这些结论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与此同时,作者列举了一些如:Hashicorp、MongoDB、Confluent、Elastic、Gitlab 等建立在开源之上的商业公司在持续亏损的事实,以及Datadog和Snowflake等非开源云服务商在市场上比其开源对手表现更优异,甚至比传统的 License 方式的厂商表现也更好的例子。然而,他通过这样一些事例,就此得出一个结论说,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那是不甚恰当的。因为这样武断的观点完全忽视了另外一个更大而不争的事实:开源和商业模式之间实际上的共生互存关系。
这就极易让那些原本对于开源似懂非懂的人们产生更多的误解和困惑,并有可能因此让他们把开源和商业模式的关系就此对立起。所以,私以为,有必要用本文来进一步追问和厘清“开源商业模式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开源。
那么,开源和商业模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01
商业模式 VS 开源
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开源则是一个项目社区需要考虑的问题,两者的主体完全不同。有人可能马上会说,那不是已经有很多开源项目是由企业来发起和建立的吗?事实上,当一个企业决定发起或者参与建立一个开源项目时,企业实际上已经不是企业的身份,而只是开源项目社区的发起人,不管它最后以何种方式去组织或者运营这个项目,也不管它以多少力度去参与和贡献代码,最多只是决定了它对这个开源项目的掌控力度和它在这个开源项目中的影响力,而不会改变开源项目在属性上是归于项目社区的主体问题。但,对于采用了开源的商业模式来说,我们则可以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包含了开源的要素。
事实上,作者在原文章中也承认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开源本身的行为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两回事。”但问题在于,他并没有因此去分析开源和企业商业模式两者间内在的关系,而只是武断地把开源同云,SAAS及传统软件许可等商业模式简单地对立起来后进行相比较。导致他得出了一个“开源商业模式是伪命题"的结论。但,开源和企业的商业模式,作为在两个不同主体下的客体对象,”开源“同”云,SAAS,传统软件许可的模式其实并不是一个作者所认为的简单对立和比较关系。
而关于开源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讨论实际上在开源圈由来已久。就“开源“这两字的由来,当初就是为了让开源的代码可以和商业兼容而由开源运动先锋们在1998年2月3日硅谷Palo Alto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被评选出来的。所以,如果当我们去讨论开源商业模式的真伪时,我们会发现两个事实早就显而易见地摆在了那里:
1.开源生态里会允许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存在发展;而开源生态也需要有商业模式来帮助进一步拓展开源。但,开源里也绝不会只有商业模式的单一存在,一定还有其他非商业因素的成分存在,比如开源作为数字公共品存在的属性,开源作为开发者的爱好追求等;
2. 企业的商业模式里当然可以考虑将开源作为企业的商业策略之一,并且设计到企业的商业模式中。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绝不是说必须要有开源。开源是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中的一项可选要素之一。
以笔者看来,今天我们与其花时间去讨论“开源商业模式是不是伪命题”这样的问题,还不如去讨论关于开源生态中如何扩展商业或者说商业模式中如何包含开源要素来的更为实际和恰当。
在2018年,Linux基金会曾经发布过一本《企业开源实践指南》。对于开源可以支撑的商业模式,书中有过明确的论述。开源可以用来支撑四大类型的商业模式构建。即:1)在开源里构建 2)与开源伴随构建 3)为开源而构建 4)在开源上构建。
这四大类型的开源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02
开源支撑的四大业务模型
自开源一词从1998年正式诞生以来的25年时间里,开源和商业共生发展的过程中,上图这些业务模型或者这些模型的混合态都曾经在业内出现并被很多企业实践过,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这些模型在商业企业中的运用则主要取决于每个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定位或服务策略的定义。在《企业开源实践指南》中也对这四类业务模型做了具体的阐述和展开如下:
01. 在开源里构建(Building open source)
这是一种最基本但最也具挑战性的商业模型。它的策略是创建开源软件本身,同时为了获得直接的回报而进行软件的开源。企业的目的是专注于构建开源软件,然后通过专家服务和对于产品部署包的商业支持来向客户提供价值后获得经济回报。红帽公司也许就是利用这种模式并取得成功的最佳案例。
02.与开源伴随构建(Building with open source)
此模型能够创建与开源一起使用或基于开源的专有软件或服务。通过此策略,公司可以使用开源软件进行构建,或依靠开源软件来提供基本的底层库和组件。这是一个在业界被广泛使用的模型,在当今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不包含开源软件的软件产品。
03.为开源而构建(Building for open source)
从历史上看,这种模式需要创建软件将其作为开源来提供,并通过加入增值服务来创造收入。遵循这种方法,公司构建产品或服务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开源并围绕它建立业务。另一个例子是为开源而创建源代码的公司。
04. 在开源上构建(Building on open source)
通过这种策略,公司可以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构建产品,其中开源提供了基础,并且提供了技术栈中实际商业价值较高的那一部分。在这种模式下,专有软件或服务对开源软件会有很强的依赖性,今天几乎任何新业务都将严重依赖这种开发模式和开源生态系统。
03
动态调整开源边界决策
在了解和掌握了上述开源和商业模式的四大构建关系后,每个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建立和衍生自己的业务模式。Apache基金会的导师和Apache Dohphin Scheduler 的PMC,江湖人称郭大侠的郭炜总曾在2022年10月就专门写过一篇推文《史上最全!全球22种开源商业收入模式》用来介绍和开源项目相关的商业模式,他在文中一共总结出了22种模式,其中就包括了云服务,SAAS,开放核心,托管服务等。应该说郭大侠的文章比较全面的列举了目前市场所有可以想到的并结合开源的商业模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那篇推文,并可以结合上述四大开源和商业模式的构建关系进行分类对比。
中国的开源先驱陆首群教授在其最近发布的《开源创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重构》一书中记录了一段Apache创始人Brian Behlendorf在2007年第二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上所作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关于开源的八件事》的报告摘要,在其报告摘要中的第六点提到了Brian对于开源和商业的观点,他是这样认为的:开源需要利他主义和获利主义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人们更好地为开源做贡献。陆老对于Brian观点是这样解读的,“没有商业模式的开源社区的前期开发和具有商业模式的开源软件发布商的后续开发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为开源做贡献。”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无论Apache的创始人,还是中国的开源先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共识,陆老在书中是如此来表述的:开源是利他主义(Altruism)或者说是共产主义(communism),专有软件或私有软件是利己主义(Egoism)或者说是资本主义(Captialism),而开源的商业模式也是利己主义的。但利他主义的开源与利己主义的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开源做贡献。开源既包含共产主义因素也包含资本主义因素,既是商业的又是公益的或个人爱好的,而且还是学术的。
进一步而言,如果说开源对于软件行业商业模式产生冲击的话,应只是开源让软件作为使用许可的销售价值在逐渐消失,而云服务和SAAS服务的兴起和快速发发展确实也证明了这个趋势,就如波吉在文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云服务才是商业模式。当然,云未必是当下市场中唯一可用的商业模式。对于各类基于开源的创业公司来说,随着全球云巨头对于开源的拥抱和对于软件服务市场的侵入,在考虑开源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时,不应该只是在开源与非开源的选择之间徘徊,更多的应当是在商业模式设计里考虑开源边界的决策与开源边界的选择。**对于企业如何进行开源边界的决策,笔者曾在之前有写过篇《开源的边界决策—开源货币化ABC》,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
最近,OpenAI非常火热,GPT2.0是开源,3.0是就闭源只发布研究论文,但到了4.0甚至连研究论文也不再发布了,仅仅公布了一些结果的评测报告。从OpenAI 对于开源在不同的商业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这一实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开源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静态的,它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动态的调整开源的边界决策。
源力无穷,未来可期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开源不仅可以是一种商业上的手段,用来获取更多的用户和开发者。而且,可以作为企业商业模式中的一项策略,把开源设计成为其商业模式的要素成分。更进一步而言,可以通过社区的社会化创新价值,把开源作为公司的战略之一,以用来作为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注:本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转载自丨OpenTEKr 开源星系
编辑丨邵珂佳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合体。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 为愿景,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推动中国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源体系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者。
2017 年,开源社转型为完全由个人成员组成,参照 ASF 等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的治理模式运作。近九年来,链接了数万名开源人,集聚了上千名社区成员及志愿者、海内外数百位讲师,合作了数百家赞助、媒体、社区伙伴。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