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去激光雷达会是主流吗

2024年,新势力智驾标杆去激光雷达,掀起视觉派和激光雷达派的争论高潮。

有人预判,2025年去激光雷达将成为趋势。

就在此时,激光雷达头部禾赛登陆CES,一口气秀出三款新品:

  • AT14401440线束超远距激光雷达。
  • FTX,第二代纯固态激光雷达。
  • 激光雷达 JT系列,专为机器人领域打造。

发布会后,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还就一系列疑问,在CES现场面向智能车参考给出了回应,他强调 ——激光雷达上车趋势不可逆转,在机器人领域也将大有可为。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禾赛CES发布新品,专为机器人打造

激光雷达头部玩家禾赛科技,最近正式发布新品JT 系列,外观迷你半球形的3D激光雷达,基于第四代自研芯片打造,专为机器人领域而生,。

有多迷你?

与台球大小相近,两根手指轻松拿捏,底部直径最小只有55毫米,身高约68毫米,通过隐蔽式嵌入安装,视窗露出高度不超过30毫米,重量也只有200-250克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相比同类产品,JT体积减少了70%,重量负担减轻47%,可以灵活安装在各类机器人的不同位置。

体格小,视野却很广阔,感知范围可以延展到1.5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垂直方向上最高256 线,也支持选择 16 线、128线等多种配置,可以实现360° x 187°的超半球视野,最小探测距离0米,近距离感知无盲区。

安装在机器人身上,可以扫描所在场地的高清的3D点云图,充当机器人规划导航的「眼睛」

特别是面对特殊天气,JT 首创了波形处理技术,实时智能检测视窗状态,并对雨雾噪点实现 99.9% 的高效滤除,可以向机器人实时“播报天气”,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这款激光雷达面向的机器人种类多样,覆盖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现在,JT激光雷达已开启量产交付

据悉,面向机器人领域交付的产品,2024年12月的交付量超20000台

进军机器人,为什么是现在?

在不久前的MEET2025智能未来大会上,各位领域专家的观点能给我们答案。

智平方创始人、CEO郭彦东认为,具身智能从2023年起,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因为AI行业当时发生了了不起的变化,就是大模型技术,让AI有了常识性,能像人一样快速适应环境,这种全新范式,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高阳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无论是智能技术,还是机器人制造,具身智能在软硬件两端,都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所以说,当前具身智能正处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发展阶段,“具身智能元年”已过,新的浪潮开始了。

2025刚开年,激光雷达头部就火速接上了这波浪潮,先后发布机器人战略。

不过,机器人领域目前还属于第二增长曲线,当下的基本盘、增长主力还是智能车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在这次CES上,除了JT系列外,禾赛还展示了下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AT1440和FTX

AT1440,亮点在“远”

禾赛介绍,超远距AT1440将面向L3/L4的智能驾驶感知,同样搭载第四代自研芯片,拥有首款”全球最高线数”——1440线。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它还突破了分辨率上限,角分辨率跃迁至 0.02°,可以输出极致高清的图像级点云,比当前主流的车载激光雷达提升了30倍以上

纯固态FTX,亮点在“广”

FTX是禾赛的第二代纯固态激光雷达,通过纯固态电子扫描技术,FTX实现了最大视场角180° x 140°,拥有全球最广的视野

同时,FTX的测距可以达到30 m@10%反射率,点频达到49.2 万点每秒,是上一代的2.5倍。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FTX不仅可以用于车辆,作为补盲雷达和远距主雷达协同工作,支持 L3/L4全景感知,还可以用在各类机器人上:

外露面积仅50x30mm,重量比上一代减轻66%,方便嵌入机器人的不同位置,提供实时3D感知。

在产品发布会后,围绕禾赛科技的当下和未来,以及对智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预期,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回答了一系列备受关切的问题。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CES现场对话禾赛CEO李一帆

智能车参考:激光雷达领域现在有类似摩尔定律的定律吗?每多少周期下降多少的趋势?

李一帆:其实超摩尔定律了。

比如说禾赛 2025 年的新产品(对于中国市场的新 ADAS 产品)——ATX会是200美金左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我们在 17 年、18 年入行的时候,美国的产品差不多 8 万美金,现在差了有 100 倍。

100 倍,六七年时间,超摩尔定律了吧。

当然我觉得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原来确实效率比较低,比如设计效率和制造效率,量也不够大。

只不过任何行业,摩尔定律都不是无限持久的,我感觉我们过去几年已经努力在试探这个行业的极限了,我没觉得还有那么大空间。

智能车参考:激光雷达是不是到不了百元机时代?

李一帆:大家都希望比如说从万元到千元、千元到百元、百元到十元、十元到一元。但还是要遵守一些物理规律。

第一,早年的话因为量不够大,成本可以下降,现在量已经足够大了,所以没有那么大空间了。

第二,最终激光雷达是一个安全产品,如果不断通过降低性能,来实现百元、十元、一元的产品,其实没有意义。

我们认为今天两百美金量级其实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是一个大家能标配的价格,所以如果在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降成本已经没什么机会了,但通过牺牲性能来降成本,并不太符合激光雷达作为安全件的要求。

智能车参考:一些玩家比如小鹏和乐道都在去激光雷达,你觉得这是出于成本、普及智驾的追求,还是有行业趋势在其中?

李一帆:任何一个时代它都不会是 100% 的。“我听说有一个人不用,所以这就是个趋势”,这其实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我觉得真正的逻辑其实特别简单,算数就行。

在这个价位段内,原来有多少人用?去年有多少人用?今年有多少人用?明年有多少人?你一算就知道了。

我觉得算术可能比从一两个企业的选择得出一个趋势要好。

很多报告统计过这个数据。中国激光雷达渗透率快速上升,2023 年激光雷达在15 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只有 12%,2024 年 9 月激光雷达渗透率达24%。明年我们预估会涨到 40%

而且这是一个大的市场,一年有800 万台

我们也公开说了,2025 年至少会发 100 万台。这已经定下来了,只是有一些客户的名字我现在还不能说,得他们来公布。

所以不论是禾赛还是几个友商,大家看到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整个大潮中,尽管某些车企声称我们坚持纯视觉方案,或者觉得激光雷达“没有”比“有”好,这我都能理解,但是它不是一个主流声音

新闻可能会关注非主流声音,但是如果我们做市场分析的话,肯定还是看数据,咱们不要盯着一家车企看。

有个“跨越鸿沟”理论,说的就是一旦渗透率过了 15%,它就是不可逆的。

中国激光雷达渗透率快速上升,我们 2023 年就预见会“跨越鸿沟”,2024 年 3 月就已提前实现了。

之所以大家关注这个议题,反而是因为实在有太多人用了,所以有一两家不用就得到了你的注意,用的反而你就不会 care 了,但实际还是要看总数。

智能车参考:机器人领域也会出现视觉派和激光雷达派的争论吗?

李一帆: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定义机器人,我感觉行业对定义是没有共识的。

所以今天多数人会认为,“只要不是 ADAS 量产车”都叫机器人。那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上确实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不多,那渗透率增长可能都不是每年翻番,而是每年翻十番

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我们 12 月份单月用于机器人行业的激光雷达就超过 2 万台。

然后今天在CES展台,你们也看到了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如果你问几万台的量级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比例是多少?那还远远没有到“跨越鸿沟”,我估计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数字,所以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机会。

智能车参考:那如果是大家都在说的具身人形状态呢?

李一帆:人形是另外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今天其实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品,大家都还在早期研发阶段。有不少人用了,也有一些没用的。

但我觉得还是这比较早期的行业探索,任何一个东西在形成真正稳定的产品之前的探索,用不用都不代表它最终的选择。

因为你最终其实是在性能(质量默认是很好)、体积和成本之间的一个权衡。

智能车参考:以前CES车相关的展馆,最早几年 Velodyne 是最大的,后面 Luminar 可能也更大,但现在几乎就是中国的两家激光雷达是最大的,你怎么看这种变化?

李一帆:我觉得是几个点,第一是我们不评论某个具体竞争对手。

说“大”,如果是展位大,其实没那么难实现,选展位多花点儿钱就行了。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如果说的是市值大,那它有很多因素,波动也很大。

如果大是收入大,我没有觉得 Luminar 大过。历史上 Velodyne 比我们大,后来我们比他们大,也就这样。

所以这个趋势其实挺明显的,我没觉得是每家独大几年,就看收入。2021年、2022年、2023年,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是全球第一名。24 年的数据要到 25 年才出来,请大家拭目以待。

智能车参考:来自中国的公司现在收入也好,各方面也好,影响力更大。是因为中国的智能车市场更超前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李一帆:我觉得每年原因不一样,最早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中国公司大,就是我们(禾赛)大,然后我(禾赛)是个中国公司,但你不应该从中得出“中国公司大”的结论,对吧?

因为我们把全球的 robotaxi 生意都做了。

当然我们能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在中国,供应链,制造力、研发能力都比海外公司要更强,这是要承认的。

但最早的其实就是我们大,中间这几年我觉得中国智能车起来了,大家一起大了,我觉得这是真实的。

从2025 年再往后开始,我觉得中国光起来还不够,还得国际市场也得起来。然后我们也有一些比较大的海外顶级汽车品牌的项目,很不幸的是,这事我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你们也不一定能猜到,但也没关系。

智能车参考:禾赛现在份额是行业第一,又是上市公司,为啥CEO出差还一直搞得那么辛苦?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李一帆:是这样的,我升舱就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哈哈。

因为我飞那么多,肯定有机会升舱。我在各个航线都是最高等级的,所以肯定是有升舱机会的。

我默认买经济舱倒是真的。

智能车参考:那什么时候可以默认买商务舱?有什么经营里程碑触发点吗?

李一帆:第一个我觉得这是公司的文化,大家会觉得禾赛还是一个创业公司。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没这个钱,而是你把那个钱当自己兜里的钱花,这样经济舱确实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就是说即使我是休假在家,自己出去玩也是经济舱,因为我感觉好像不是太有必要。

第二个原因是其实真算账,商务舱也是挺多钱的。

我们公司,尤其我们海外业务这么多,大家每天飞蛮多的。

我前年飞了 600 多个小时,全换成商务舱要多少钱?我感觉是百万量级,一个人就要多花 100 万,挺多钱的,这钱还是能干很多事的,确实没必要。

更多的是个意识形态,当然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是,本质上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利润还没有足够清晰。

如果公司每年有十亿利润,拿出 1000 万来,大家不要那么辛苦,听起来还算合理,如果公司还没盈利的时候,你把钱又没花在刀刃上,那肯定不合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宁可把这个钱投在更大的展位上,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产品。然后也比只是坐商务舱花掉好,当然我这么做,肯定也要求团队这么做,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做也很奇怪。

对话禾赛李一帆:个别玩家不用激光雷达,算不得趋势 | CES 2025


量子位
10 声望1 粉丝

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领域的产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