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高项--数字中国知识点
一、数字经济:经济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形态,它建立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是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其技术经济范式结构涵盖驱动力、新结构、价值创造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从产业构成看,数字经济包括:
- 数字产业化:包含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这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像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互联网行业都属于这一范畴,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产品等支持 。其发展重点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
- 产业数字化:即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它是利用新一代数字科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从而提升生产效率。比如传统制造业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流程优化。
二、数字政府:政务革新进行时
数字政府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重塑政务管理架构和治理模式,实现“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它具有以下新特征:
- 协同化:强调组织间互联互通,能实现跨层级、地域、部门、系统和业务的高效协同管理与服务,打破信息孤岛。
- 云端化:推动政务从分散建设向集群集约式发展,政务上云是政府整体转型的必要条件,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 智能化:借助智能技术,帮助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难题,提升决策和服务的精准度。
- 数据化:基于政务数据整合共享,推动政务数字化转型,数据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服务支撑。
- 动态化:数字政府在数据驱动下不断发展演进,持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建设内容上,主要包括:
- 一网通办: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办事标准、优化流程,搭建统一门户,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登录一次就能全网通办,采用受办分离模式。
- 跨省通办:方便申请人异地办理业务,办理模式有全程网办、代收代办和多地联办,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办事便捷性。
- 一网统管:围绕城市治理,利用实时数据和智能方法,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处置。建设要点包括“一网”(政务云、政务网和政务大数据中心等)、“一屏”(整合多部门数据反映城市运行情况)、“联动”(畅通指挥体系实现高效处置)、“预警”(基于数据实现智能预警)、“创新”(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
三、数字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数字蝶变
(一)数字民生:更普惠、智能的公共服务
数字民生把“人”和“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连接起来,提升社会服务效率和水平。建设重点在于:
- 普惠:利用信息技术扩大民生保障覆盖范围,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共服务。
- 赋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民生深度融合,催生“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提升民生保障实效。
- 利民:拓展公共服务场景,让民生服务更智慧、便利和人性化,如在线预约挂号、智能公交查询等。
(二)智慧城市:打造未来城市样本
智慧城市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 核心理念: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面向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提供智慧化服务为主要模式。
- 核心能力要素:重点建设数据治理、数字孪生、边际决策、多元融合、态势感知这五个核心能力要素,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 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评估改进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 发展目标:推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经济、精神文明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成熟度等级:分为规划级、管理级、协同级、优化级、引领级五个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建设要求和发展目标,从基础的规划策划到高级的融合创新、引领发展。
(三)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新路径
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规划:
- 2035年目标: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 21世纪中叶目标: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四)数字生活:数字化渗透日常
数字生活体现在以下方面:
- 生活工具数字化: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让生活更便捷高效。
- 生活方式数字化:像线上购物、远程办公、移动支付等,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
- 生活内容数字化:包括在线娱乐、知识学习、数字阅读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数字生态与相关领域:保驾护航与规范发展
- 营造数字生态:良好的数字生态能激发数字技术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政府建设。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 数据要素市场:致力于将数据要素转向市场配置,形成以市场为调配机制的体系,实现数据价值。这需要明确产权、交易、定价、分配、监管等保障制度。
- 数字营商环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全球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数字支撑体系(普遍接入、智慧物流设施、电子支付设施)、数据开发利用与安全(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安全)、数字市场准入(数字经济业态市场准入、政务服务便利度)、数字市场规则(平台企业责任、商户权利与责任、数字消费者保护)、数字创新环境(数字创新生态、数字素养与技能、知识产权保护)5个一级指标 。
- 网络安全保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颁布,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更加健全。网络安全产业实力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石,国家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
- 数字化治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治理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涵盖数据治理、运用数据治理和对数字融合空间治理等方面,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 数据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包括数据采集、确权、交易等多个环节。“三化”框架即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推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本文由mdnice多平台发布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