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最早看的学习方法论类书籍,由于出来的时间很早(2009),原来是作为博客发布的,后来修订成册,那时候这方面的书籍比较少,这本写的也不错,所以卖的相当好。摘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一起学习一下。
认识问题
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功根本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
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人生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17年间,无数的公司进进出出,无数的人来来往往,现在回头一看,掉队的竟然都是聪明人,留下我一个当初土里土气、傻头傻脑的人跑到最后。 -- 朱敏写的序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 俞敏洪的序
拖延症的问题好像很简单,看起来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
-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解决方案好像也很简单。
-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可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否则也不会让那么多人一 生都束手无策。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比如同样是因为「不知道学这东西有什么用」,A 可能就去学了,而 B 可能就不去学。
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完美永不存在
完美主义者通常与脆弱一词一并出现。
完美的心态,就是接受不完美。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
那又怎么样呢?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未知永远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因为它们被记了下来,所以可以在以后拿出来重新审视,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清楚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许多年来,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的“梦想”毁掉。
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有足够运气,进入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后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与时间做朋友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如此。
管理
估算时间
Hofstadter's Law: It always takes longer than you expect, even when you take into account Hofstadter's Law
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呢?
有些任务是你所熟悉的,在这种情况下,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
然而,有些任务是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为了“意外”。实际上,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该任务的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事情。 只有完整地执行一次任务,该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及时行动
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前文所述的“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总以为可以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心里想着“时间还多得是嘛!”可这并不是本质原因。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直面困难
很多人表面上努力的人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这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害怕当众演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学习
很多人常常拒绝学习,他们拒绝学习的理由和那些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有时候甚至会为自己开辟另一条路。
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注意的是,这只不过是成本而已,尚未考虑收益。学习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让自己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一个人若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一个世界——他比那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每个人原本可以拥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辈子,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
学习的进程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但许多人往往在只行进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以至从来不曾体会“突飞猛进”的感觉。
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当然,更现实地说,时间和进展的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总趋势上升的曲线,有点像跳华尔兹——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
思考
对立论证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工作中总有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愚蠢吗?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也是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往往是别人要求他们做的。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都是显性的,是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看得见的;而下属之间、成员之间往往并不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看到上司的缺点。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 钱钟书 《围城》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既然上司那么“愚蠢”,自己又为什么要用宝贵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这个“愚蠢”的上司打工?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在爱莫能助的时候自行离开。
辨析感悟
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没什么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而这一点“成功者”自己可能也不了解。例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赚得很多,所以从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有关系呢?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当一个团队成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的存在;当一个团队失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失而尽量把自己排除在外。这种现象被称作“自利性偏差”。
交流
学会倾听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只要有一两次能够真正忍住自己发出质疑欲望的经历,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教训,并进一步养成耐心等待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事实上,如果真的能把这种欲望克制住,人们往往会惊讶地发现:听到最后一刻的时候,自己对讲者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自己的疑问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不管是好还是坏。
讲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论述时,驳斥他的难度是最低的,于是“过早质疑”的人总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进而落入自我设置的陷阱,同时自我感觉良好。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说与不说
若某个人不是公认最冷静、最善于思考的人,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算是对的,也很可能会被低估。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勤于反思
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闲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只不过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这些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去读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应用
兴趣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称为“Rationalization”。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比较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大多数人是以“泼冷水”为乐的。
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人脉
不是因为他们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都很优秀才会非常要好,进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
一个优秀而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引来其他很多优秀而有价值的人主动为其提供帮助,而这时候的帮助往往是“无私”的。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优秀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因为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都清楚,帮助优秀的人给自己带来的回报,很可能会比帮助一般的人更高。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做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
自卑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优秀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
如何摆脱自卑
- 停止嘲弄别人,嘲弄者必被嘲弄;
- 忘记自己的优点,可以降低由于失望带来的落差;
- 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用“特点”这个中性词取代“优点”、“缺点”这种明显带有褒贬含义的词,她就能很容易地做到平静对待自己的各种特点,也平静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了,而且,人们口中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
-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相信时间的复利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男人要为自己40岁之后的长相负责。(After 40 every man gets the face he deserves.)”这其实不无道理。一个人过了一定的岁数之后,长相其实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会被另外的东西完全替代——表情和神态。表情和神态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几十年的积累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不俗”,于是,表情也就跟着“从容”、神态也跟着“睿智”。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相信复利的力量
- 好习惯会给你带来复利,这就是积累,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
- 坏习惯是收复利的高利贷,怕麻烦之类的坏习惯与其他好习惯一样,利息并不高,甚至很低,只不过它利滚利。正因如此,坏习惯会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就好像一个人得了慢性病
本文同步更新于博客 Github - SHERlocked93/blog 系列文章中,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前端下午茶
和 CPP下午茶
,直接搜索即可添加,共同进步,一起加油\~
另外可以加入「前端下午茶交流qun」,vx 搜索 sherlocked_93
加我,备注 1,我拉你~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