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到底有没有前途?
就在禾赛之后,速腾也交卷了:一年出货54万台激光雷达,平均1天卖出1486台。
速腾也通过最新的财报数据,解答了那个“激光雷达是否持续火热”的问题。
而且速腾的财报内外,还在传递另一个重要趋势:激光雷达既有眼前的智能汽车市场,还有远方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前景。
是的,即便马斯克认为“不本质”,但速腾给出的立场是:机器人也需要激光雷达。
速腾年报:1天卖出1486颗激光雷达
先完整看看速腾的各项关键财务业绩指标。
首先是营收。2024年,速腾聚创全年总营收为16.5亿元,同比增长47.2%。
对比激光雷达的另一头雁禾赛,单价高于速腾,因此近几年收入也高于速腾,禾赛2024年营收20.8亿元,同比增长11%,双方差距在2024年缩小。
需要注意的一点,双方的营收增长,都是在激光雷达单价明显下滑的背景下实现的。
根据收入和激光雷达出货量粗略计算,禾赛和速腾22年的平均单价,分别在1.5万和9300元左右,到2024年已经分别降低到了4100元和3000元。
2024年的产品单价不到两年前的1/3,收入的增长也更具备含金量。
用车企打个比方,用3000元的产品撬动16.5亿的收入,就好比靠卖30万的车入账1650亿,在新势力里面也是顶尖水平(作为参考,理想2024年收入1445亿,单车均价28.9万左右)。
速腾还强调,在全年总收入中,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收入为13.4亿元,同比增长71.8%。ADAS业务的激光雷达营收占比,高达81.2%——当然,一家主业是激光雷达研发和销售的公司,就是100%占比也正常,但注意速腾开始加的限定:ADAS,智能汽车业务。
因为除去汽车市场以外,速腾正在为激光雷达寻找新方向,比如为机器人、无人配送领域提供激光雷达。
以及在激光雷达之外,速腾还开拓出了一条新业务线——被其称为“创新业务”,具体是做什么,我们后面细谈。
另外,速腾业绩中增长的还有毛利,全年毛利润为2.8亿元,公司整体毛利率17.2%,较2023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速腾解释,毛利率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ADAS激光雷达,2024这部分毛利率达到13.4%,显著高于2023年5.9%的毛损率。
而禾赛2024年的毛利为8.85亿元,整体毛利率为42.6%,近几年都高于速腾,且较速腾更为稳定。
要找到速腾毛利率的波动原因,就需要先搞清楚这项数据是如何得出的。
首先,毛利是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利润,反映的是一家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而毛利率则是比较这部分利润和收入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毛利率越大,说明公司成本控制能力越强,或者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越高。如果要提高毛利率,就要提高单位价格,降低单位成本。
不同行业的毛利率,有各自的毛利率平均区间,具体由生产成本衡量。像汽车行业,高水平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这也是汽车行业普遍认为的标志性盈利门槛。
当然,在一个较为新兴的行业中,毛利率可能会经历较大波动才会逐渐趋于平稳,速腾的毛利率表现就符合这种变动规律。
2022年之前,禾赛和速腾的毛利率都维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是因为当时还处于激光雷达的技术早期阶段,具备技术稀缺性,同时当时的定价也比较高,2020年单颗ADAS价格还在2万元以上。
2022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受到冲击,芯片价格暴涨,速腾聚创虽提前备货库存,但为了维持业务连续性,还是不得不以高价采购芯片,导致成本明显增加;并且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订单交付延迟,产能利用率降低,进一步增加了单位固定成本。
同时,为了拿下更多市场份额,签下更多车企合作,速腾推出低价策略,率先将激光雷达市场拉进“千元机”时代,进一步拉低了毛利水平,以至于那一年速腾的毛利率直接降到负值。
不过从2022年之后,随着智能汽车行业走向成熟,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加上供应链整合以及技术迭代,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效应。
更关键的一点是,速腾在2024年完成了芯片化全栈自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位成本,毛利也随之回升。
拆分比较2024年各季度,也能看到速腾的毛利率实现逐季环比增长,从一季度的12.3%提升到了四季度的22.1%,自研带来的毛利优势还在持续。
不过,如果要全面衡量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还需参考净利润/净亏损。
因为计算毛利所用的成本只和生产有关,并没有减掉研发、销售以及管理费用。如果把这些费用一并从收入中扣除,得到的就是公司最终到手的金额。
2024年,速腾整体仍处于亏损,但已明显收窄,全年经调整净亏损3.96亿元,同比收窄8.9%。
但截至2024年末,速腾聚创持有近34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可以为产品提供充裕的现金流支撑。
财报电话会议上,速腾执行董事兼CEO邱纯潮透露,公司内部目标是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单季度盈亏平衡,同时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全年盈利。
另一边,禾赛2024年实现了全年经调整净利润1370万元(扣除股权激励费用)。
两家龙头都来到盈利线前,宣告的是激光雷达行业开始真正成熟,走入正向循环,并且在交付规模上也有体现:
2024年,速腾聚创全年交付激光雷达约544000台,相当于每天交付1486台激光雷达,同比增长109.6%,将近是两年前的9倍多。
其中,ADAS领域的激光雷达销量为519800台,同比大涨113.9%;另外的24400台则是用于机器人和其他产品的激光雷达,同比也增长了47%。
援引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2024年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排行中,速腾聚创以33.5%的市场份额,拿下了中国、同时也是全球的行业第一。
截至今年3月,速腾聚创已和全球30家整车厂及一级供货商合作,在超百款车型定点,今年前三个月就有新增的15款车上市。
随着智能驾驶进入全民普及进程,激光雷达供应链基本也分出了三六九等。
实际上,目前全球头部最大的两大玩家,都来自中国。一个是上海的禾赛,一个是深圳的速腾。
这两家加在一起,份额已经超过了50%。
但即便如此,激光雷达在万亿规模的汽车市场里,分到利润也不算多,确实赚的还是辛苦钱。
于是不约而同,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自动驾驶的下一征程——具身智能机器人。
激光雷达的下一个战场:具身智能机器人
因为马斯克也说了,智能汽车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技术和供应链上,有大量的一致性。
这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自动驾驶创业者、车企投身机器人浪潮,也让相应的供应链开始转移。
并且中国土壤,还有另一重优势。
中国能在激光雷达行业占据绝对优势,一方面是因为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供应商具备更快的落地能力。
这和前期选择的技术路线、为此大力研发投入密不可分。
就拿速腾聚创过去一年的表现来说,公司全年研发费用为6.2亿元,分为两个方向投入。
一部分投入激光雷达业务,相关研发费用为3.7亿元,却撬动了16.5亿元的产品收入,主要靠2024年的两大因素推动:
其一,22年的“危机”让速腾痛定思痛,现在已实现了从光子探测器到信号处理芯片的全栈芯片化自研;
其二,是整合激光雷达技术架构,构”一维机械扫描+二维MEMS扫描+全固态面阵扫描”三轨并行的研发体系。
这两种全栈能力,让速腾得以快速迭代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激光雷达产品。
而另外2.5亿元的研发费用,则用于速腾的创新业务,主要研究机器人与AI新兴技术领域,包括机器人平台与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等。
邱纯潮透露,公司目前2/3的研发人员,聚焦激光雷达的芯片和应用的开发,还有1/3的研发人员聚焦在创新业务上。
而速腾聚创今后的发展路径,也正是这两大方向——激光雷达要卖好,具身智能也要自己做。
具体来看,在激光雷达方面,速腾透露两大趋势,可以概括为「科技平权+技术向上」:
ADAS领域,L2+高阶辅助驾驶快速普及,全系标配智驾如今已成大趋势,激光雷达不再是“豪华专属”,目前已下探至15万元以下车型。
去年上半年,速腾发布了售价低于200美金(折合人民币1500元左右)的产品MX,激光雷达行业进入“千元机”时代,和如今的全民智驾趋势相辅相成。
速腾聚创透露,在15-20万元级别车型中,目前已有超过10款搭载了其激光雷达产品,其中包括最近量产交付的广汽传祺向往S7,上市12小时大定破万。
「技术向上」则体现在L3、L4级自动驾驶的对性能、安全的更高需求。
特别是即将大规模实现的L3,其落地时间被视作是自动驾驶进程的关键节点,目前为了满足L3的安全要求,市场上已出现单车五颗激光雷达的配置(如极氪9X光辉等)。
增加激光雷达数量成为L3落地的一大储备趋势,对“安全气囊”激光雷达的需求,也会因此较L2+级别呈现倍数级增长。
同时,L4级的Robotaxi正在逐步走向量产,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更强,一台Robotaxi上,可能需要搭载4~6颗激光雷达。
速腾表示,其全球首个可量产的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也是公司2021年就布局的E平台产品,正与当下Robotaxi行业的趋势契合,已和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内的6家Robotaxi、Robotruck玩家达成了量产合作。
邱纯潮透露,针对L3L4级的激光雷达,较L2+级的产品性能相对更高,且这部分ASP(平均销售价格)将维持稳定,预计未来也不会变化太大。
以及,速腾的激光雷达不仅限于车载应用,目前也在开拓新兴市场,例如无人配送领域、机器人领域等,1月最新发布了机器人领域的两款产品——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E1R,以及半球形数字化激光雷达Airy。
截止2024年底,RoboSense已在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领域,累计与超过2800家企业达成合作。
另外,速腾已经开始面向全球用户,线上零售激光雷达,首期上线了热销的M1P和Helios系列,以及E1R和Airy两款新品,目的是“方便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开发者、高校科研机构等直接下单购买。”
掌握了“老本行”激光雷达的大体趋势,接下来就看速腾布局的新赛道:具身智能。
这项业务并非是为机器人提供激光雷达,而是真正自己做机器人,速腾确定战略有三:
- 研发通用机器人开发平台,推出整机产品。
- 根据AI技术积累,推出机器人“上半身”的精细操作方案,与“下半身”的自主移动方案。
- 采取“硬件开放+基础模型开源”,打造开发者生态,加速开发者及合作伙伴的创新成果快速落地商用。
在此基础上,速腾今年1月推出了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共有14个力传感器,具有20个自由度,可负载5公斤完成复杂的操作。
上周发布了Active Camera平台的首款产品AC1,适用于移动机器人,在硬件层面实时融合深度信息、图像信息,以及运动姿态信息,一台AC1可以替代过去多个不同型号的不同类型传感器,极大提高装配量产效率。
其实,速腾聚创以“RoboSense”(机器人感知)为名,原本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感知技术赋能机器人,而非局限于激光雷达供应商角色。
公司创始人邱纯鑫(也是邱纯潮的哥哥),博士课题就是聚焦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早在公司创业初期,就明确了“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的愿景。
在之前的激光雷达业务上,速腾实现了硬件、芯片、AI三大技术栈的能力积累,同时搭建了超算中心和数据闭环工具链,并以车为载体,构建了从感知到规划控制的端到端全栈能力,并具备车规级量产交付。
这些经验和技术思路,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具身智能板块复用,且速腾透露其具身智能板块和激光雷达板块的客户高度重叠。
但问题是,相比成熟的汽车客户和市场,具身智能现在还非常早期,也非常零散……或许都知道机器人是趋势,但不知道这种趋势什么时候开始作用,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形成对营收、利润、业绩和股价的助益。
年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速腾聚创股价微微下跌0.39%,截至收盘报38元。
速腾于2024年1月挂牌港交所,发行价43港元。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