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大年”,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动力电池8年期限的“退役潮”将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产业。启信宝专注于商业查询领域,基于20个维度328项指标评估体系,通过商业查询技术识别实际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发布了《启信宝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洞察报告》。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也预示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在悄然生长。
超万家企业中仅148家进入“白名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为推动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发展,工信部自2018年起发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即“白名单”),作为车企及电池企业项目招标的硬性准入门槛。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存续企业数量超万家,但截至目前累计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共5批,仅148家。据悉,新版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过程中不同环节及技术工艺均提出针对性要求,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的技术指标由不低于85%提高至不低于90%,新增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等技术指标,相对于现阶段相关企业而言,技术标准门槛较高。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废旧电池退役规模的快速增长,除龙头企业加码布局外,锂电池产业链新进企业也加速进入回收利用赛道。但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大,先进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落后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仅能达到70%~80%,导致整体行业呈现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现象。
“广东模式,江苏标准”成为动力电池循环经济标杆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止至25年3月,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其中广东省以1109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比10.3%。江苏省则以844家企业数量位居第二,占比7.8%。广东以市场化整合见长,依托头部企业构建闭环产业链;江苏则通过政策规范+技术研发打造高标准回收体系。
广东省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较强,已经形成了“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闭环链条。诸如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以及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光华科技等头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都是该链条的广东省内代表企业。
而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基地集群则是以佛山为核心,连同惠州、肇庆等地,覆盖珠三角新能源车密集区域。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佛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多达102家,惠州、肇庆分别拥有60家、22家相关企业。据悉,《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邦普循环佛山基地列为重点示范项目,规划指出“支持佛山、肇庆等地建设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培育全球领先的回收技术企业,打造国际级资源循环利用枢纽。”
江苏省作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先行地区,于2023年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环保技术规范》。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动力电池回收环保专项技术规范,江苏省对标欧盟《新电池法》环保标准,推动省内形成“回收-再生-再制造”零碳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方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主导研发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干法冶金、生物浸出技术,降低能耗30%以上。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苏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最多,高达166家,而电池生产相关企业则是常州以23家的数量位居省内第一。江苏省工信厅联合三市政府发布的《苏锡常共建长三角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动计划》中指出,苏锡常走廊通过“常州造电池、无锡再生材料、苏州管回收”的分工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再生的高效闭环。
广东与江苏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差异化范本——广东以市场化整合驱动“车企-电池-回收”闭环,江苏以高标准政策引领绿色技术研发。两者共同印证了“因地制宜、政企联动”的重要性,也为其他区域探索特色路径提供了参考。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这座“城市矿山”价值释放,行业将加速向头部集中,技术领先、合规性强的企业有望主导市场。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