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流程形式化导致的效率低下,核心在于:聚焦流程价值、保障执行灵活性、优化流程设计、建立反馈机制、提升执行感知。其中,聚焦流程价值 是解决流程“空转”的首要原则。流程不应只是文档或制度的堆叠,而要服务于业务目标,真正解决问题。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指出:“流程的目的是赋能,而不是束缚”,任何流程如果脱离实际场景与用户体验,就会沦为形式主义,拖累组织效率。

图片

一、聚焦流程价值:回归流程的服务本质

流程设计的第一要义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设立障碍”。企业在设立流程时应明确流程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质量保障、风险控制还是协作规范?如果流程本身不能提升交付效率,就应及时精简或调整。

推荐使用“流程价值评估矩阵”,分析流程的实际效能:高价值低效率流程应优化,高效率低价值流程应淘汰,确保流程配置资源与目标高度一致。流程不能只看“有无”,更应看“是否必要”。

二、优化流程设计:去除冗余环节

流程效率低下往往源于流程链条过长、审批层级繁琐、节点重复配置等问题。设计流程时应遵循“最小环节原则”,即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压缩流程步骤。

可以借助 BPMN建模工具 或企业内流程管理平台,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如合并重复审批、取消“多人知会”、避免“超多前置条件”等,做到流程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流程牵制。

三、赋予流程灵活性:允许例外机制

流程不能“一刀切”,应针对不同情境预留“灰度处理”空间。例如设置“快速通道”“应急流程”“授权替代”等方式,为高优先级或低风险场景提供更快速的执行路径。

以需求管理流程为例,关键Bug或紧急补丁无需走完整评审流程,可走简化路径交付,保障业务不中断。流程必须“可控而不死板”,让效率与规范找到平衡点。

四、提升执行者体验:流程也需“用户思维”

流程设计需考虑执行者的使用感受,例如是否步骤过繁、是否平台跳转频繁、是否信息填写重复等,减少“操作性摩擦”。

推荐在流程上线前组织用户测试,观察执行路径是否顺畅,并收集反馈持续优化。例如在使用 Worktile 或 PingCode 等平台时,流程配置应关注用户体验和行为路径,增强流程“使用意愿”。

五、建设流程指标与评估机制

缺乏反馈的流程,容易长期低效却无感。建议为关键流程设置衡量指标,如平均流转时长、执行失败率、审批超期率等,通过系统自动记录并定期发布流程运营报告。

借助数据看板工具(如Worktile、Tableau),将流程效能可视化,定期召开流程评审会议,根据数据推动流程优化,防止“只做不问”的形式主义。

六、推动流程协同与跨角色理解

流程往往横跨多个角色,若缺乏协同意识就容易“各走各的”,流程效率也无从谈起。建议通过流程演练、流程共创、模拟协作等方式增强多角色理解。

例如,在产品需求流程中,产品、开发、测试应共同确认流程关键路径;在项目交付流程中,项目经理与运维人员应同步上线节点与风险点,构建端到端共识机制。

七、优化流程平台体验与集成

流程效率还与平台能力直接相关。若企业同时使用多个系统,流程需频繁切换、重复填写,极大削弱效率。推荐建设统一流程平台,或以API/插件方式打通核心系统。

例如将项目管理系统(如Jira)与文档平台(如Confluence)集成,实现提测流程中自动带出版本说明、测试要点;通过Webhook打通自动化测试平台与部署系统,实现流程驱动型交付。

八、建立流程“最小可用单元”思维

不必每一流程都全面复杂部署。建议采用“最小可用流程”(MVP Flow)策略,先上线核心流程路径,逐步引入补充流程,如异常处理、审批分支等。

通过“从简而快”建立正向流程使用体验,再通过反馈逐步补齐非核心控制点,既保障上线节奏,又避免因流程复杂化导致团队抗拒。

常见问答

Q1:流程规范与“灵活交付”是否冲突?

不冲突。规范是为了保障一致性与可控性,灵活是为了解决突发与个性化,两者需在设计中设立“例外机制”和“风险分级路径”。

Q2:如何判断流程是否沦为形式主义?

可观察执行者是否“绕流程”、是否存在“填表不落地”的行为;若流程只是流于文档、无有效复盘与优化,就已偏离价值。

Q3:审批流程太多但又不能省,怎么办?

建议做“审批分级”设计。比如金额或风险越高层级越多;小额事务授权前线处理,既不牺牲效率,又能保障合规。

Q4:流程优化是否需要专职角色?

有条件可设“流程官”或流程架构师,负责收集反馈、优化设计、跨团队推动,若人手不足,也应设专责小组定期检查流程健康度。

流程不是束缚,而是赋能。避免流程形式化的根本,是建立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的流程设计机制,在机制中找准控制与效率的平衡点。


大发明家
403 声望8 粉丝